标题 | 设计方案 |
范文 | 【推荐】设计方案集锦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方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方案 篇1一、 学校基本情况 沙子小学属乡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56年,迄今已有58年的历史。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位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数以千计的合格人才。为镇宁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做着贡献。 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本学期学生479人,教职工26人,专任教师22人,工人4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教师职称:中级职称10人,一级职称9人,未聘3人(特岗教师)。校园占地面积为7225平方米,校园总体呈菱形布局,独具特色。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我校将办成一所初具规模的农村学校,是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美好家园。 我校所辖服务范围为全乡十二个行政村,总户数约有 户,总人口约19000人,其中少数民族达16000人。我校在读学生数478人(其中女生247人)少数民族学生为426人,本乡镇内学生为450人,外县学生数为10人,外乡镇学生数为18人。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具全校之力,狠抓“控辍保学”工作,并完善制度、措施、强化管理,积极动员,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是我校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但由于我校基础设施薄弱,附 属设施不够完善,这影响了学校师生生活、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新增浴室等附属设施。 二、 学校规划 我校现有学生伙房100㎡,基本能满足学生食堂供餐操作的需要。学生宿舍600㎡,可容纳260人住宿。但无食堂设备、开水房和饮水设施,难于满足学生生活用水的需要。 学校规划于20xx年2月至20xx年12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新建开水房80㎡,投资12万元;饮水及附属设施,投资万8万元;设施设备购置,投资35.3万元;主要有: 1、学生开水房及饮水设施:项目名称:沙子小学饮水工程;建设性质:新建;建设面积:开水房80㎡;投资12万元;饮水及附属工程:工程于20xx年3月立项,20xx年6月开工,20xx年9月交付学校使用,项目实施完毕,满足学校学生宿舍内学生生活用水的需求。解决学生用水难现象。 2、设施设备购置:20xx年将购置教学仪器设备1套,投资5万元;音体美器材25套,投资10万元;图书4500册 ,投资4.5万元;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28台,投资9.8万元;食堂设备1套,投资6万元。 三、项目实施后的效益 项目完成后,我校基本办学条件将达到《省教育厅下达黔教计发【20xx】10号文件》的规划编制有关标准要求,满足项目学校在未来10年内均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设计方案 篇2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法、学法 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2、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六、教学程序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2、解决字词障碍;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4、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3、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背景材料介绍,学生描述社戏这一习俗;4、学生联系家乡某一文化习俗,在课堂上口头表达,课后写小作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第二课时 1、看戏前的波折;2、航船在去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3、看戏时的心理和兴趣。 1、找出夏夜行船时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并且体会其中哪些描写可以体现当时人物的心情,明确此处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2、学生复述看戏过程,归纳看戏时人物的心情;3、布置课后写一篇小作文,练习以景抒情的写法。 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课时 1、看戏归来的情形;2、看戏次日的情形。 1、复述归航时主要写了哪些趣事;2、比较此时心情同看戏时有什么不同;3、重点讨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义。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七、课后实践 学生虽然不大会有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但在城市中会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可以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活动的情况写下来,也可以请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谈谈他们是否看过社戏的情景。 设计方案 篇3一、说教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重在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视频短片导入,揭题: 播放有20世纪科技成果的视频短片,理解“世纪”的意思,告诉学生这些都是20世纪的科技成果,说说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从而透彻地理解题意。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 通过朗读,交流,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8~9页跷跷板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跷跷板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3)…… 5.观察比较解题方法的联系。 明确解题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6+7 (2)4×3+7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1、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2×6+7=19(人) 4×3+7=19(人) 4、整理复习 设计方案 篇5活动目标 1、根据各自的意愿和方法装饰不同的扇面。 2、体验摇动扇子时的凉快感觉。 活动准备 1、每人自带扇子一把。 2、各种不同形状的扇面,用来制作扇把的冰糕棍或方便筷人手一根,双面胶、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企鹅图片: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他想给生活在热带森林的动物送礼物,让他们感到凉爽,你们猜他会送什么呢?(引导幼儿想出各种降温的方法)噢,原来是扇子啊。 二、认识扇子。 (一)各种各样的扇子。 师:瞧,企鹅送来这么多扇子。(带幼儿欣赏扇子)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摇一摇。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说看到的扇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你看到的扇子它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说说扇子的结构,介绍扇面和扇把。引导幼儿观察扇把的位置。 ——你摇扇子有什么感觉?我们什么时候要用到扇子? (二)做把扇子。 教师出示自制扇子,让幼儿比较和别的扇子有何不同? ——你想做一把扇子吗?你想做一把什么样的扇子? ——根据幼儿的想法,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步骤,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扇把的粘贴位置(对称,找中心),引导幼儿说说想怎样装饰扇面。 ——教师提供小棒,每个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尝试用各种方法制作扇子,并适当进行装饰。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可尝试摇动扇子,验证扇子的质量,并做局部调整。 (三)扇子摇摇。 ——制作完扇子后,幼儿间相互扇一扇,说说有什么感觉? 三、教师讲评。 ——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你喜欢哪把扇子?为什么?你做的扇子在炎热的夏天想送给谁? 四、活动结束。 我们一起把这些漂亮的扇子展出去吧。 活动结束 体育游戏:《电风扇》 设计方案 篇6【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 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 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 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 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 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 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 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⑵ 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⑶ 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 ⑴ 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 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残酷剥削,政治濒临崩溃,作者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保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本身不愿攀附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详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设计方案 篇7活动目标: 1、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在创编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 2、为爸爸的本领大而感到自豪,萌发热爱爸爸的情感。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体现爸爸本领的照片。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夸夸爸爸。 (1)自由表述。 ——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都有什么本领? (2)看照片,夸夸自己的爸爸。 ——师(出示照片):这是谁的爸爸?你的爸爸有什么本领?——逐步引导幼儿用“他会xxx,他的本领真正大”的句式夸自己的爸爸。 (3)看照片,夸同伴的爸爸。 ——师:小朋友的爸爸都很能干,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们吧!——以4个爸爸的照片为一组,贴在黑板上,引导幼儿一边拍手一边说说爸爸的本领。“他会xxx,他会xxx,他会xxx,他会xxx,他的本领真正大,真正大!” ——师:爸 爸的本领真大,你们喜不喜欢爸爸呀?请你们大声说: “爸爸,爸爸,我爱你!” 二、创编歌词,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幼儿欣赏。 ——师:爸爸的本领这么多,我们把它编成一首好听的歌吧!(2)幼儿跟随伴奏学习跟唱,根据爸爸的本领练习创编歌词。{引导幼儿自由选择爸爸的照片,激发他们唱歌、创编的乐趣。} (3)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曲,根据幼儿的兴趣重复演唱。 三、音乐游戏“找朋友”。 师:每个小朋友的爸爸本领都很大,快找个好朋友去说一说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