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 |
范文 |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1说教材: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对百分数的学习,十分关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努力揭示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突出百分数作为模型的作用。 说学情 :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情况都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衣服标签、饮料瓶等生活物品中存在着许多的百分数,报刊、电视中也经常出现百分数,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百分数的生活基础。 小数、分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通分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说教学目标 : 1、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会解释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3、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重难点 :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说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情境 (1)出示张杰、周杰伦、曲婉婷的照片 (2)出示相关信息 曲婉婷是一位创作型才女,她的歌90%以上都是自己写的。 20xx年以来,在张杰开的8场演唱会中,上座率都达到了100%。 有65%的青少年喜欢周杰伦的《七里香》,有73%的青少年喜欢他的《青花瓷》。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2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44、45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正比例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含正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标中的陈述如下: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三、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及规律,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准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通过思考,正确写出正比例字母表达式。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学生会正确的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4、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体会函数思想。 四、在本节课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正比例的意义是很抽象的概念,为了使这冰冷的美丽成为学生火热的思考,教法学法如下: 1、学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独学对学群学相结合,呈现学习、反馈、展示的学习方法。 2、教法: 巧妙创设情境,设计以点带面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样的教法、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学习目标将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落实。 六、为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评价设计如下。 1、根据具体实例和表格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根据目标达成检测、知识拓展和作业1、2的题目,通过提问、学生表述来对目标1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2、根据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写出正比例关系的表达式,对目标2进行评价。(纸笔评价)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情况来对目标3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4、根据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对目标4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在此叙述是索然无味的,因此不再一一陈述,将会在学习预案中体现。评价设计会像傲雪的红梅一样,镶嵌在学习预案中,绽放独有的美丽。 七、学习活动预案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一首诗来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及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请你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从“听取蛙声一片”这句中感受到青蛙有很多。 看来青蛙好多呀!同学们,一只青蛙几条腿?两只呢?三只呢?……。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在这首诗中,有一句诗,也和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有点联系呢,看谁到最后有所发现。 这样的导入,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表格: 青蛙只数 1只 2只 3只 4只 … 腿的条数 4条 8条 12条 16条 … 2、观察表格。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宽泛,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也许会从左向右观察,发现青蛙的只数增加,腿的条数也增加; 学生也许会从右向左观察,发现青蛙的只数减少,腿的条数也减少; 腿的条数随着青蛙的只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一种量随着另一种发生变化,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两种量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腿的条数和青蛙的只数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 学生会发现, 青蛙的只数增加,腿的条数也增加;青蛙的只数减少,腿的条数也减少; 这说明两者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板书:变化规律一致。 (3)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此时,学生也许会从纵向的观察中发现,青蛙的只数是腿数的四分之一或腿数是只数的4倍,两者之间的商或者比值是不变的。 不变,在数学上称为一定。 板书:比值(商)一定 3、此时,依据板书小结,两种量具备了这样的三点特征,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量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板书:正比例关系 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世界中“变与不变”奥秘中的一种。 板书:正比例的意义变与不变 4、通过观察、思考、展示和反馈,学生对正比例意义这一抽象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9页,通过反馈质疑,明确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是正比例关系。 5、小结。 通过两个实例,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有了较深的认识,及时的小结判断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回忆例子,结合板书,首先要看什么呢?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 上述学习过程,由形象到抽象,通过对观察、分析、讨论情况的评价,初步达成目标1和4。 6、引导学生用字母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通过刚才的实例,学生会发现,用语言来叙述正比例的意义,很麻烦。数学,是一种简洁的美。怎样能够简单明了的表示出来呢?回忆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对,用字母表达式。正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字母式子表示。Y表示比的前项,X表示比的后项,K表示比值。请同学们写出来。 板书:=K(一定) 依据学生写的情况,对目标2进行评价。 7、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找出生活中那些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交流。 通过对交流情况的评价,达成目标3。 为了更加有效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目标达成检测如下: (三)、目标达成检测 1、出示表1和表2,这是汽车和自行车所行时间和路程情况统计表。 表一: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36 45 64 …… (1)你能不能把表格填完整? (2)面对这两个表格,结合正比例的意义,你有什么想法? 此题的设计重在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只有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才是正比例关系。当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时,肯定是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也肯定一致。因此,只要判断出两种量的比值一定,二者就是正比例关系。从而简化思维的过程,便于理解掌握。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2)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袋水泥质量一定,水泥袋数和总质量。() (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第2小题需要学生注意,减数一定,减数是被减数减差得到的,不是相除得到的,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不是正比例关系。 (四)知识拓展 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师:你们知道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吗?在2600年前的古埃及,泰勒斯做了一个实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把很多长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分别测量了竹竿和影子的长度。 竹竿/m 1 1.5 2 2.5 … 影长/m 0.8 1.2 1.6 2 … 出示表格: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泰勒斯就是运用物体的高度和物体的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来求出金字塔高度的。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下研究吧! 课堂要成为学生思维灵动的舞台,探究的欲望是火热思考的桥梁。 此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和相关问题的解答,老师进行合理的评价,循序渐进中,进一步完成目标1和4。 (五)小结激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此环节重在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去发现和探索其中的奥秘! 回到课始的那首诗,哪一句和正比例有一点联系呢?稻花香里说丰年。对了,稻花飘香,预示着农民的辛苦劳作将有一个好的收成。常说,付出和收获要成正比,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在学习上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例,取得优异成绩!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4页第1、2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每一个细胞都翩翩起舞,让课堂散发出思考的香味,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 八、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1、两种相关联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2、变化规律一致 正比例关系 3、比值(商)一定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3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前进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尺的意义》,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此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 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导入激趣、意义建构,实际应用。 1、猜谜激趣,创境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么物品?(示谜语:千里之遥现于咫尺;方寸之间妙绘神州) 生1:地图。 生2:中国地图。 师:恭喜你!答对了。(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在这个谜面中有一个词“妙绘”,你们知道它所指的妙方、妙法是什么吗? 2、意义建构 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 (1)探: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议: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3)说: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 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 3、实际应用:(课件出示)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a、一幅图的()和()的()叫比例尺。 b、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c、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d、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判断 a、数值比例尺1:20000,可以写成。() b、比例尺是一个比。() c、实际距离一定比图上距离长。() d、把20厘米100千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1:5。() e、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3)求比例尺 (4)新知运用 一块正方形的面积是400平方米,把它画在图纸上面积是64平方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二)操作练习 请你设计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 (教室实际长是8米、宽6米) 4、总结全课: 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4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例1教学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做铺垫。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创设了脑筋急转弯和中国地图的图片情景,当学生听到那个急转弯的话题和中国地图时,顿时产生了疑问:柳州到桂林的距离有100多公里,而一只蜗牛从柳州爬到桂林只用了2分钟,比坐火车还快,这是为什么?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在教学中设计了自学提纲,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学生交流回报自学的成果,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例尺 1、我从柳州坐火车到桂林用了2小时,而一只蜗牛从柳州爬到桂林只用了2分钟,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画线段。用线段表示下列物品的长。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10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1米长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感受比例尺的作用 2、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学的成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起比例尺的知识网络。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5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6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0.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7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43--44及练习题。 教材简介:《比的意义》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本节是用一种新的观点、方法来认识数量关系的,不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教学重点。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选取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引入比的载体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中数学价值观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微调,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应用。 1.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本课在设计时引用飞船的有关内容引出比的载体,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从而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 2.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数学中蕴涵着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3. 学习过程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使学习始终处于观察、探究、交流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人地位,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六年级数学《比意义》说课稿8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武 评课人:孙 主题:重点导学、凝点导练、精讲点拨成就有效课堂 时间:xxxx-10-22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武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六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比的意义”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课堂引入从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认识到同种量和不同种量之间的关系比较,让学生明白了比的前提条件和注意对应关系的重点内容,不过后面两个是计算速度和单价的式子,与开始年龄的关系不一致,可以从两个量的倍数上让学生说一说。 二、给出倍数关系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比的形式、比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和怎样求比值,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加以总结和补充,强调易错点和漏洞,这种自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掌握新概念,强调的细微之处比较全面,关于比的符合,书写,比值和商,计算的方法等都体现在课堂上。 三、练习题中,设计了不同的练习题型,让学生根据题补充新知识,在题中学习知识,涉及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将比和除法以及分数进行对比分析,练习题层层递进,逐步增加难度,而且在练习中也重点强调简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四、引导和精讲上面,武老师做到了细致入微,在学生做题中遇到模糊不清的内容教师及时作出引导,加强学生对知识点引导,对于易错点,反复强调,每道题都做到了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注意的内容,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达到了很好的的效果。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开始引入有点累赘,东西太多,可以去掉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内容,为后面的练习留下较多的时间。 2、在求比值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结果,不仅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结果应该注意什么让学自己观察发现,应该化成最简,每个知识内容都是学生自己提出发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