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9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记叙观察实验的习作,要求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是继第三单元习作训练《把作文改写具体》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纸团疑云》的确定中心、合理想象训练之后安排的。这次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1.学会观察。要仔细观察实验,听清实验前教师的介绍,看清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时同学们的神情、动作,还要体会自己看实验时的心情变化。 2。列好作文提纲。可以把实验的过程分成四步: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按顺序写。 3.作文时要注意用词造句。不仅要把自己在实验时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等神情写具体,还要写好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和神情。 4.要把一堂实验课写清楚,写具体并不容易。习作时先要交代做实验要用哪些东西,老师是怎样提示的;接着写老师是怎么做的;再写做完实验后老师又是怎样提出一个又一个疑点,大家又是怎样争着回答的;最后写这堂实验课使自己懂得了什么道理。 训练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酌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难点: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写出我观察实验的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的心情,写出老师和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淮备 做实验用的物品:一块手帕、酒精、盘子、火柴、一只大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2.讨论写作思路。 3.列作文提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取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布手帕,问学生:这是什么? 2.导语 :老师今天已经把这块手拍在保险公司保了险,就是手帕上倒上酒精用火烧也烧不坏,因为保过险了。你相信吗?烧不坏的手帕(教师揭示课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大家拭目以待) 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1.教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出示下列三个问题: ①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②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②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倩变化是怎样的? 2.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 先出示实验步骤: ①手帕放在盘子里,倒酒精,浸湿手帕; ②点燃盘于里的带酒精的手拍; ⑧酒精未燃尽之前,用大碗扣住盘子灭火; ④检查手拍有没有烧坏。 再按照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把一块手帕让学生看过(检查是不是布手帕)以后,放进一只盘子里,打开酒精瓶的盖子,把酒精(70%的浓度)倒入盘子,以没湿手拍为宜。然后,请学生注意教师要点火了。教师擦着了火柴,做敢点又不敢点的样子,停十秒钟,络于把盘于里的酒精点燃了,盘子里就升起熊熊的火焰,此时学生的心情紧张。几分钟后在酒精未烧完以前,取一只大碗,碗口向下迅速扣在盘子里,扑灭火焰。此时,教师问学生:现在手帕烧坏了没有?学生作出种种猜测性的回答。教师揭开扣着的碗,取出布手帕让大家看,布手帕竟然安然无恙,学生都感到十分惊奇和兴奋。 3.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5.说明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然常识课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手帕浸透了酒精,燃烧时手帕没有被烧坏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解释,补充说明,使原因更明确。原因:酒精燃烧时上面火焰的温度高,下面的温度低。再说教师用的是70%的浓度的酒精。酒精易挥发,助燃烧,而留下30%的水分浸在布手帕里,只要这30%的水不烧于,手帕是不会烧坏的。 教师再说明白:这块手帕在保险公司保了险是一句趣话,其实酒精里那30%的水分保了险。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手帕烧不坏的有趣实验,是科学知识发挥了神奇作用。 三、列作文提纲: 1.学习课文习作提示的第二部分,明确提纲的内容和顺序; (按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四步来写) 2.学生列作文提纲。 3.指名交流,全班评议。 4.学生修改提纲,完善提纲。为下节课习作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2.部分学生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进行评议,评议后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得比较好的提纲,让学生讨论:这个提纲好在什么地方,写作时重点写什么? (1)出示提纲:(投影片出示) 烧不坏的手帕 第一段:提问题。教师在实验前提了什么问题? 第二段:做实验。 ①教师实验准备。 ②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的动作、实验的变化) ②学生观察实验(学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 第三段:出现奇迹。实验结果出现什么奇迹,师生的反应怎样? 第四段:明原因。师生共同说明原因。 (2)学生讨论。 (3)反馈学生讨论情况,师生共评,学生进一步修改提纲。 2.学习习作提示的第三部分,明确写作要求。(不光 写实验时的惊奇、诧异、紧张、兴奋的心情,还要写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情) 3.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4.组织交流。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3)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5.学生誊抄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多媒体课件;2、生字词卡。 ●主要板书计划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党 问谁安排(感情)祖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尽情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凉爽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 ) 愉快的( ) 凉爽的( ) 尽情的( ) 课外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会课后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写的是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它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诗一般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媒体播放歌曲) 2.介绍北海:(出示北海公园图片)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生字:桨 桨:(提醒读准三拼音节jiang) 荡起双桨:划船时同时划动两条桨拍击水面。 二、自主读文,体验快乐 1、请大家打开,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2、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完成哪三个任务呢? (①自己把课文默读一遍,有不认识的字用笔做好记号;②和学习伙伴一起用有效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③和学习伙伴一起读一遍课文。) 3、那就让我们在歌声中完成它们吧!(多媒体播放此曲,生自主合作读文,完成三个任务)。 4、巩固识字:(媒体出示生字词) 波浪倒映环绕漂荡愉快凉爽尽情 5.进行朗读课文接力赛,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一读,赛一赛。 6、.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细读第一小节。 (1)自读课文。 首先以词组形式出示复习生字掌握情况: 双桨波浪轻轻飘荡 (读了这一组词语,你想到什么?诗歌中谁在划船?) 白塔环绕绿树红墙 然后,激趣导读: 读了这两组词语,你最想干什么? 2、下面就让我们荡起双桨,划进美丽的北海公园。接着教师伴随音乐范读,生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指名读,结合读,引导感悟: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1)、小朋友们来到北海,划船时心情怎样?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2)、小船儿是怎样“推开”波浪的?轻轻的、重重的?做做动作加深体悟。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3)这两行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4)“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感受白塔高大雄伟,“环绕”一词所体现绿树之茂密、红墙之绵长。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5)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6)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4、小结并板书:倒映 环绕 (欣赏)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左右结构的字。板书: 塔 墙 洒 悄 环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形。(主要引导学生用熟字记生字)如:“消”记“悄” “西”记“洒”“不”记“环” “塔”和“墙”,指导分析字形结构。 (注意“墙”的笔顺) 2、指导书写。 “荡、桨、墙”要写得紧凑。“爽”要居中写。 3、学生练习描红。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绿树红墙碧波荡漾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少先队员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让孩子自由读2节体会。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红领巾”是谁?(“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③、师范读“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生联系生活想象此时情景。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④、想象我们此时会唱些什么歌?角色体验:现在,同学们就是水中的鱼儿,为什么会悄悄望着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⑤孩子们在尽情玩耍,此时想到些什么?再自由读3节体会。 A、联系文本,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联系自身生活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 b、引进材料:说说三毛能像少先队员们那样自由自在地划船吗?海娃呢、张嘎子呢?为什么?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 洒 望 听 (唱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小节。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感激) )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 2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继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板书:自然 热爱 党 祖国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尽情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凉爽 2、加偏旁组词(小黑板) ( )( ) ( )( ) 主 良 ( )( ) ( )( ) ( )( ) ( )( ) 肖 果 ( )( ) ( )(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 ) 愉快的( ) 凉爽的( ) 尽情的( ) 4、选字填空 1.应映 ()照答()放()倒() 2.飘漂 ()浮()扬()荡()泊 5、词语搭配 美丽的风 愉快地飘荡 鲜艳的白塔 轻轻地欢乐 凉爽的红领巾 尽情地歌唱 6、修改病句 1、今天早晨下了一天的雨。 2、小华加入了少先队员。 3、我们热烈欢迎新同学。 4、这是高大的一棵树。 7、乱句成段 ()开始,小花苞穿着绿色的衣服。 ()又过了几天,花瓣盛开了,在阳光下向我们张开了笑脸。 ()几天后,小花苞顶破了外衣,长出几片花瓣来、 ()月季花开满花坛,有粉红的,有暗红的,有桃红的,还有白色的和黄色的。他们争奇斗艳,互相比美。 8、填空 1.“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一句中的“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3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体会对偶手法的修辞作用,并能迅速辨认对偶句。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2、师共同疏通课文大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层。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主张“与民同乐”。 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谥号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二、范读课文,注意句读 三、正音,完成预习二、三 谪(zhé) 属(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yín) 霏(fēi) 樯(qiáng) 薄暮(bó) 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 汀(tīng) 四、齐读课文,注意句读 五、学生自读课文,力争读熟,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谪 越 具 增 属 予。(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胜状 汤汤 大观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 4、齐读课文第二段。 八、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属于叙事,第二部分属于写景。 九、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三、四段。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 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写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2、3两段。 3、体会对偶手法的运用。 4、找出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三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 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去国。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 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把酒临风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四段。 四、师生共同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欧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 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容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六、自读三、四段,力争背诵 七、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最后一部分。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为议论“不以已悲”伏笔。 第二部分:第二层(3、4) (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交融。 为议论“不以物喜”伏笔。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最后二部分。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意义。 4、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五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 重点词语:求 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被。 这里自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 4、学生齐读第五段、力争背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读第六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六段。 3、教师总结。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四、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1 ∠ 2 ∠ 3 ∠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继续独立识字的习惯和根据上下文识字的方法; 2、培养同学阅读时读出自身的感受,做到有感阅读,陶冶情操,感受阅读的乐趣; 3、感受少年儿童的生机勃勃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讨论法感受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音乐伴奏《快乐的节日》 歌曲《快乐的节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师:小朋友们,上课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想听吗?出示多媒体课件:歌曲《快乐的节日》。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名叫什么?对,快乐的节日。(师板书课题)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全班齐读)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 (同学回答) 师: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身的节日呢?(同学回答)对,“六月一日”这一天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大家都会以快乐、自豪的心情度过这愉快的一天。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过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好吗?请翻开语文书107页。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朋友们,这首歌词写得可美了,你们愿意自身读读吗?老师请大家大声的借助拼音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拼几遍,再把生字词圈出来读给你的同桌听好吗?(生自由读文,认识生字) 2、检查认识生字情况。指名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身喜欢的、读得准的词语。(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3、(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让同学观察说说自身的发现。(可以说说读音也可以说说偏旁) 4、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按顺序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身的识字水平,不但声音洪亮,而且读的非常 准确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来凑热闹了,你听! 2、教师点击课件,出现丁丁配乐范读课文的画面和声音: 师:丁丁读的是什么呀?(同学回答)丁丁读的怎么样?(同学回答) 师:对,因为丁丁带着自身的感情去读了,我们读书不但要声音洪亮,读流利而且还应该带着自身的感情去读,这样才干读好。你想不想读好呢?下面,请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小节在小组内练一练。一会儿,咱们竞赛,看谁是今天的读书小能手! 3、同学自由读课文。 4、读书竞赛。谁想争当第一个读书小能手? 师:你最喜欢的哪一小节。(同学回答) 师:好,请读吧。(同学读书) 师:你觉得读的怎么样?(同学自评)想不想听听他人的评价?(同学互评) 师: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好,想读的就跟你的同桌合作读吧!看你和同桌到底谁是读书能手! 5、教师评价:我觉得同学们都是读书小能手!刚才,我们读了自身喜欢的小节。 现在,我们就来学一学我们喜欢的小节。怎样学呢?请看我们的学习小助手的建议:(课件出示学习建议:在小组内⑴你能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小节吗?相信你!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一试) 6、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疑。(教师参与讨论) 7、汇报自学情况(根据同学的汇报情况出示相关的课件内容): 小朋友们,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还有谁喜欢这一小节?(同学举手)还有补充吗?好,既然喜欢,一定能读好。请你们再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好,请起立) 还有喜欢其他小节的同学吗?(指名同学说) 8、指导朗读:形式可为指名读、挑战读、扮演读、全班齐读等 四、唱诵诗文,升华内涵 师:小朋友们,刚才咱们美美地读了课文,大家感到快乐吗?为了奖励大家这节课的精彩表示,老师想教大家唱这首歌,你们愿意吗?好,请听!出示多媒体课件:歌曲《快乐的节日》。 1、同学听歌。 2、好听吗,你想唱吗?来,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次你可以一边听一边小声跟唱。 3、小朋友,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来表达我们节日的喜悦的。生齐唱《快乐的节日》 4、你还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节日的快乐呢?(同学回答:可以读诗歌,也可以唱歌曲,也可以扮演诗歌,还可以画画等)那好,下面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吧!可以画,可以读,可以唱,可以跳。(同学在小组内自由活动) 四、情感升华 师:能和一群快乐的小伙伴玩,老师真高兴。你们有没有想过是谁送给我们这快乐的节日?(同学回答) 师:对,是祖国妈妈。是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没有祖国妈妈的培养、保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我们怎样报答祖国妈妈呢?请你对着我们的祖国的说说你的心里话。(同学畅谈理想)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谈出了自身的理想,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五、自主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2.进一步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朗读、表演中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小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开火车认读生词,并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 【设计意图:写字认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抓住字的关键笔是写好字的前提。】 二、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出示课题《酸的和甜的》,大家齐读。 2、你们还记得课文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吗?根据孩子们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展出4个小动物的图片,依次排开。 3、这4个可爱的动物之间发生了有趣的事情,你们想听听吗?赶紧打开课文,听老师朗读吧! 【设计意图:利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很好的巩固回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容易进入主题。写字认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抓住字的关键笔是写好字的前提。】 三、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1.听老师惟妙惟肖的朗读课文,感知故事的内容。 2.提问:听完了朗读,谁说说这4个小动物谁认为葡萄是酸的,谁认为葡萄是甜的呢?(板书:狐狸、松鼠、兔子认为葡萄是酸的,猴 子认为葡萄是甜的) 【设计意图:范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在听读的过程中,可以纠正自己的发音不准,识字不准等问题。】 四、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先自由读,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2.再小组合作读,观察图画中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且针对特点,选择适当的语气来读,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3.各小组选送代表比赛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评议。 4.重点品读以下句子。课件出示: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1)自读。 (2)小组读。 (3)指名读。 (4)比较说说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5.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说说你喜欢图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谁来把描写小猴子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读,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的聪明。 6.读5、6自然段。读小猴子和小兔子、小松鼠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大家谈各自的想法。 7.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出示生字“硬”,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硬” 的意思。扩词。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识字,并且出现扩词运用,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能帮助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像小松鼠和小兔子那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分辨是非,从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五、表演课本剧 指导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再上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表演的过程也是内化语言的过程,通过表演,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实践活动 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七、板书设计: 17. 酸的和甜的 狐狸 松鼠 兔子 猴子 酸 酸 酸 甜 吃不到听 听自己尝 教学设计方案 篇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属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二章第3节,本节内容不仅能起到比较、归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两种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还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达到升华知识的目的。 1 教学难度 1、直接用教材中问题讨论“过山车”进行教学导入和情景创设,这对于一线城市的学生来说是绝佳的,但是对于二线三线城市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在电影电视中看过“过山车”,并没有亲身体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难有共鸣,有些教师索性将教参中的答案让学生记下,没有达到激疑、激趣的预期效果。 2、本节知识中介绍了体液调节概念,以及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难度较大,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思路不清晰,课堂节奏紊乱,气氛沉闷的状况。 3、体温调节过程的插图和老版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老师片面认为插图变简单了,没有意识到这是教材给教师留下的发挥空间。 4、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限,网上和各种参考书中虽然有一些教学设计,但是教学流程都是大同小异,在实际教学中的很多教学难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教学改进 2.1改进教学流程 在大多数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流程通常是这样的: 这个教学流程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不太科学,因为从事物的认知规律来看,认知的过程应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对于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是更熟悉,更有体会的,从它们开始入手教学更容易,更自然,同时这两种调节的过程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它们的突破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如此,这两种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中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配合完成,这可以让学生清楚地发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是协调的、联系的 高中英语,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过程,则能让学生更清晰意识到,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控制,然后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这两种方式有哪些具体联系?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可以通过提问激疑,“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有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这样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比较来,而这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教学思路更自然、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流程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 2.2灵活情景创设 绝大多数的教学设计是以教材的问题讨论“过山车”进行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可是我在两个班上通过实际教学实践一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很多同学并没有亲身体验过“过山车”,所以教材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他们都没反应,后续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显得十分沉闷。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可以更换问题情境,针对我的教学流程是先进行两个生命活动调节的讲解,最后进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所以我直接针对水盐调节进行情景创设和课堂导入,如下: 师:最近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宫锁珠帘》(宫2)大家应该看过吧? 生:看过!(同学们都笑了) 师: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怜儿和雍正皇帝深陷险境,身受重伤的怜儿口渴想喝水,但是根本找不到水,雍正皇帝情急之下咬破指头,让怜儿喝血,竟然给怜儿解了渴,那么请问渴感是如何形成呢?喝血止渴,这科学吗?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这节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吧! 就这样学生们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因为电视剧中的场景他们很熟悉,口渴对于他们同样是有生活体验的,而且很快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建立起来了“渴感是如何形成的?是简单的缺水吗?产生了一种科学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同样也起到了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的作用。接下来我又提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口渴,同时结合教材中水盐调节的过程图解,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①渴感形成于哪些结构有关?②渴感中枢在哪?③层层深入又提出喝血能止渴吗?这样也同时达到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多思考,要学会质疑,对他们也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2.3活用教材问题讨论 教材中的问题讨论“过山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而且里面有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肾上腺素的功能等,还能深层次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经过我的一番思考之后,我觉得可以把它放在课堂教学最后,让其以一个“课后思考”形式出现,并且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师:电影电视中我们看到的“过山车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感受?生活中你碰到的哪些情形可能会给你相似的感受?” 生:紧张刺激,看恐怖片或者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有相似的感受。 师:你会出现哪些生理上的反应呢? 生:心跳加快,甚至出冷汗 师:这些生命活动会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吗?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到“心跳加快”其实与肾上腺素有关,然后同学生一起总结肾上腺素的功能,和一些知识要点。 灵活使用教材问题讨论之后,发现效果还不错。我将它安排在课堂教学最后作为一个“课后思考”,学生在已掌握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系统知识之后,就更容易把他们迁移到只是一般了解问题情境中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他们都能经过思考回答出来;并且我在提问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设问题,没有拘束在教材的问题框架里,这让我意识到“教材问题讨论”实际上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情景创设的素材,所给出的一些问题只是一种参考,必要时可以增减,也可以自设。如果生搬硬套,有可能成为一种教学负担和学习负担,而没有实现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真正目的。 2.4充分利用教材体温调节插图 教材所提供的插图非常不错,但这并不意味老师可以不动脑筋,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的插图,可以发现插图的结构进行了适当的“留白”,给教师留下了很好地发挥空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丰富一下教学图解和适当地补充一些知识(通过下面我改进的体温调节图解可以看出)加深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生物教师,应该多动脑,多反思,多“磨课”,这样我们就不仅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也让我们获得了在教学上的成长。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