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 |
范文 |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 篇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阅资料法、交流法、观察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秋千、滑梯、跷跷板) 2、在跷跷板游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新授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资料,你们想欣赏吗?(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谈话:同学们都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4、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 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资料来说。 5、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玩跷跷板的经验回答。(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 谈话: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听了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种可能,老师很高兴。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针对性的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比较分散,说出来的办法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善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学生汇报交流。 2、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3、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小组同学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各组探究过程中的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4、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便于相互取长补短,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交流,自已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2、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而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灵活性。 三、练习 1、天平是根据 平衡原理制成的。 2、距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的钩码挂得 时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 时平衡。 3、一般来说,一个小孩与一个大人玩跷跷板时,如保持平衡大人坐的位置要比小孩坐的位置距离中心 四、总结 总结: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成的。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五、作业 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平衡的现象。也可以利用杠杆平衡的原理做一件玩具。 六、板书 跷跷板 杠杆尺 天平 平衡原理 物重 左右一样 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距离 注意:左物右码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 篇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平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平的平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本、天平、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平:介绍天平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平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习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2、称一称 (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 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3)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 篇6一、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二、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 (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 (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 (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 (4)左右对称就平衡; (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班跷跷板游戏教案 篇7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