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1预设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3、能在读中悟出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流程预设: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坐井观天》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像这样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中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就是寓意。 3、今天,我又给大家带来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齐读。 二、层层深入,引导初读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桌同学。划出带拼音的生字词。 2、自由认读生字词,纠正字音。 3、小老师教读。 4、语文童子功:即用上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词语的意思。 5、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6、理解课题中每个字的意思并板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再读课文 ⑴指名说:揠苗助长会产生什么后果? ⑵用上你的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枯死的意思。 2、这人为什么要拔禾苗?理解巴望。 ⑴边朗读边感悟,用上自己的声音、表情读出十分巴望的心情。 ⑵禾苗其实长高了吗?可这人觉得呢?他此时心情怎样? ⑶理解焦急,说说近义词。 ⑷齐读这个人自言自语说的话。 3、他这么说,有没有这么做?想了个什么办法?你从哪个词发现他想了很长时间?有感情地读一读。 4、你发现他是怎么拔的?拔了多长时间?累吗?你从哪个词知道?理解筋疲力尽并感悟。用上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它的意思。 5、这么累,他认为值吗?你从哪知道? 出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⑴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理解白费、一大截。 ⑶用上声音、表情或动作边读边感悟他此刻的心情。 ⑷你认为值吗?为什么? 6、看图讲讲这个故事。 7、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 8、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思维,深度挖掘 1、小结寓意。 2、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这样的事例?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3、播放课件:断骨增高手术造成瘫痪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⑴指名读一读相关资料 ⑵结合今天学过的揠苗助长,你有什么体会想说一说。 4、小结: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中做事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明白自己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犹如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学会珍惜自己,爱惜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五、指导生字书写 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及语言出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的意思,体会“好像” 一词的不同用法。 3、会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语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复习导入。出示: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这些成语大都蕴涵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教学“寓”字及寓言这种故事特点。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题。 1、“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想不想读? 3、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4、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生字词:望 转 言 自 筋 尽 喘 截 巴望 好像 焦急 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 5、分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巴望”是什么意思?种田人巴望禾苗快些长大,找出句子读。 2、禾苗怎样?出示句子: ①禾苗好像一点也没长高。 ②水面平得好像一面大镜子。“好像”的意思一样吗? ③禾苗一点也没长高。 把句里的好像去掉读一读,与原来的句子意思一样吗? 3、种田人可能看不出禾苗的成长,也可能嫌它长得太慢了,所以焦急得转来转去,“焦”字换偏旁,截、推、堆、准。理解焦急。 4、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好方法,读第二节。 ①扣“一棵一棵”:田里有多少棵禾苗?(体会筋疲力尽) ②看图,农夫一棵一棵拔时会说些什么?(体会得意) ③感情朗读 5、学习第三节,引读结果:农夫真够累的啊,但他挺开心,他回到家里,…… 6、种田人弄得筋疲力尽,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别人都不明白什么回事,齐读第四节。“枯死”是什么意思? 四、点明寓意,升华拓展。 1、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死吗?(植物生长资料) 2、小结:你看农夫多傻啊!揠苗,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3、你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 4、“揠苗助长”这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做傻事。再读:“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你是不是有新的收获? 5、“揠苗助长”最早不是这么写的,想看看吗?出示揠苗助长资料: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释义】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6、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小朋友可以自己找课外资料读一读。 五、作业: 1、书写指导:焦、费、望、算 2、讲故事 (1)把《揠苗助长》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急 徒劳无功 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它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准备: 课生字卡片、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板书:寓言;正音) 2、你们还知道哪些语言故事呢? 3、书中27课中给我们介绍了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两则(板书:两则) 今天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板书:揠苗助长)。读题,标音。 4、这个名字是否很熟悉?故事书上是:拔(板书),揠比拔难写,为什么选揠?老师查呀查,查字典就是拔,可不是简单的拔,而是轻轻地望上提。下次你们碰到了不懂的东西,就学我一样好好查查。 二、初读 1、故事读了吗?再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2、出示字卡: (1)在这则寓言里有3个我们要认识的生字朋友,跟他们打个招呼。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2)生字有了朋友,我们记起来会更快,出示词卡读词:焦急、喘气、一大截。 3、下面把你觉得自己读的最好的地方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让他给你竖起大拇指。 4、这个故事同学们一早就了解过,非常熟悉。下面老师出道题考考你们,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师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__________。) 三、探因(1段) 过渡: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的劲去拔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那还得从他中了禾苗以后说起。(出示小黑板:第一段课文)读一读,看你读懂了些什么(板书:焦急)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很着急?找一找,做上记号。 (1)“巴望”给他找个朋友换一换(非常希望) (2)“天天”农夫可能对禾苗说些什么呢? (3)到底有没有长高?理解“好像”(长得慢) (4)农夫的样子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焦急”的“焦”字,上大下小,四点摆好,下面的四点像什么?(彩笔点红四点底)生回答。祖国的汉字多象形字,能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 再读,看谁能把农夫焦急的样子读出来,表演读,板书:好。 (5)说一个人“急”还有很多成语,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出示词卡: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不可待)一起读。 四、感悟(2、3段) 过度:农夫是这样的急不可待,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于是他开始想办法。想啊想,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办法来了,是什么办法呢?(出示教学挂图,板书拔苗办法) 1、他是怎么拔的?对于这个办法你有什么看法? 2、大家说的有道理,可农夫不明白啊,他还以为是个好办法呢。 (1)(出示第2段)他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地里(提示:怎么拔的),从中午一直芒到太阳落山,他累得(筋疲力尽) (2)想想他都累成什么样儿了?(理解: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腰酸背疼、疲惫不堪、大汗淋漓、有气无力。 (3)指导读第2段 3过度:他拔禾苗里得筋疲力尽,那个人摸着额头上的汗水会怎么想、怎么说?读第3段 指导读 是啊,看到禾苗长了一大截,又累又高兴,他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还有手比画着,大家也可以用手做做动作,再高兴的说说说读读 (板书:好办法好结果) 五、明理(4段) 1、过渡: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儿子很疑惑,心里会想、什么呢?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板书) 2、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家后会怎么开导自己的老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死了,会伤心的说什么?听了儿子的话,又会怎么说呢?同桌之间先想象一下,然后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引导(1):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会家去———— 引导(2):听了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那国,他叹了口气说—— 3、是啊,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地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与求成,所以坏了事。 4、总结板书:农夫最初的愿望没有实现,拔禾苗不是好办法,枯死了也不是好结果,“好‘字加引号,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板书:急于求成) 5、老师想到了一个人——袁隆平爷爷,他就敢想,他特别希望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不仅敢想,他还敢做,经过无数次观察、无数次科学的实验,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让我们国家用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所以啊,希望禾苗丰收就要用科学的办法,要按照禾苗生长的规律来,咱们在做事的时候也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你就会象袁隆平爷爷一样取得成功! 六、课后延伸 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 yà 揠苗助长 (拔) 好焦急——————长得慢 “好”办法——————拔苗 “好”结果——————枯死了 “好”教训——————急于求成 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焦”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互动、想象等策略,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知晓寓意。 4、通过补充阅读寓言的原文,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守株待兔》,讲的是一个种田人的故事。你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种田人吗? 2、这节课咱们学习的还是种田人的故事——揠(ya)苗助长(齐读课题) 你知道“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揠(ya)苗助长”讲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种田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一读,读的时候,碰到难读的句子不妨停下来反复读几遍,读通顺了再往下读。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教师巡指。 2、刚才有有没有难读的句子,现在你是否已经读好了,请把他读给同学听。(指名朗读,结合正音) 3、你读了课文后,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种田人?(预设一:愚蠢、傻乎乎、急性子的人…… ) 点拨:这个种田人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预设二:勤劳的人、会动脑筋的人……) 三、探究,感悟课文 1、研读“勤劳的人” (1)句子一: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a读了这句话,有什么体会呢?抓住“一棵一棵、一直、筋疲力尽”等体会“好辛苦”。 b反复引读, (2)句子二: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讨论:怎么读?指导个性化朗读 (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的种田人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节。 讨论:为什么禾苗会枯死呢?(板书:拔苗 枯死 违背规律 好心办坏事) 过渡:这个种田人看他的年龄也不像是个刚种庄稼的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请读第一段。 2、研读“急性子的人” (1)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巴望找近义词比较。 你读着“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你可能还听到了他对禾苗说着什么?(提示:用上一些叹词说) (2)比较: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3)小结:是呀,面对好象没有长高的禾苗,这个种田人的心情真是——(心急火燎、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不可待、心急如焚)书本上用了个词叫——焦急 (4)看老师写“十分焦急”的“焦”,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大胆想象,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5)从这一段,咱们了解到了种田人内心的焦急。谁能把他焦急的样儿读出来? 五、明理,揭示寓意 1、现在,你明白种田人好心办坏事的第二个原因了吗?(板书:急于求成) 是呀,急于求成,违背规律,尽管很勤劳,辛辛苦苦换来了的却是——(齐读最后一段), 2、当种田人听了儿子的报告来到田边时,看到枯死的禾苗,他会说什么呢? 出示:那个种田人 地说: 3、看着种田人难过、伤心、后悔,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种田人吗? 五、诵读,延伸课外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听老师吟诵古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想不想读读古文?自己对照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能读懂哪些。 2、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晃晃小脑袋。 3、这个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老师小时候读过,你们现在读了,当你们有了儿子和女儿时,他们可能还会去读,为什么会永远流传呢? 4、是呀,寓言充满了智慧,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启发。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展示书籍),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揠苗助长》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人;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筋、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2、相信小朋友们已经把课文读会了,要是课文里的词娃娃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焦急喘气一大截巴望自言自语白费筋疲力尽总算 生认读,多种形式读。 3、写写“筋、疲”。 3、请同桌互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能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准确。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完课文,小朋友们能给“揠苗助长”换个词语说说吗?(拔苗助长)那你知道“揠”的意思了吗? 2、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呢?指名回答。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里去看。” (1)“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吗?希望、盼望、渴望。 (2)谁来读一读? (3)农夫天天到田里去看,他的心情会怎样?(焦急) (4)农夫这么心急,会对禾苗说些什么呢? 3、但禾苗有向他所想象的长得那么高了吗? 出示“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2)比较句子,去掉“好像”可以吗?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3)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更加确切? 4、这个时候他的心情会怎么样?(焦急)谁来给它找找近义词?(着急)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焦急? 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谁愿意来读一读? (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一下他当时的样子。 (3)谁愿意来边读边演一演? (4)齐读,看看能不能把这个人焦急的心情读出来。 5、齐读第一自然段。 6、农夫看到禾苗长得这么慢,他心里非常(焦急)。板书:焦急 四、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过渡:读2、3自然段,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2、3自然段 1、指名说他是怎么做的?板书:拔苗 2、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筋疲力尽、喘气) 3、他人是很累,但是他心里呢?(高兴)所以这两段读时要又累又高兴,自己去试一试。 4、陈老师想来读一读,师范读。谁愿意来挑战陈老师?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点明寓言。 1、他这么高兴,这么得意,可是结果呢?板书:(枯死) 出示最后一段。 2、他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跑回家告诉了农夫,想想农夫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又会怎么想呢? 3、他的邻居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会怎么跟他说呢? 4、师小结:是啊,小朋友们,禾苗长大,要经过生根发芽,长出小苗后,农民伯伯还要经常给它们锄草,施肥,捉虫,这样它们才会慢慢地长大。这位农夫就是太心急了,禾苗才会都枯死了。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太着急了好事也往往会变成坏事。(板书:急于求成,反成坏事。) 六、续编故事。 1、农夫听了他们的话,以后会怎么做呢?请四人小组讨论,给这则寓言续编故事。 出示:第二年,农夫又开始种禾苗了,() 七、拓展延伸。 1、小朋友编故事的能力都很棒,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能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们就称它为“寓言”。 下课后小朋友也可以通过读《伊索寓言》,网上查询“中国寓言网”来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