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教案 |
范文 | 关于科学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彩笔.油画棒),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讲述等方法,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工具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用处; 2.幼儿能够正常的使用工具; 3.幼儿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各种工具,如漏斗.漏勺.镊子等; 2.准备所需材料米.沙子.石子.棉花; 活动过程: 一.先向幼儿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1.师:“老师今天非常开心,因为老师收到了一个大礼盒,先让幼儿猜下礼盒中会是什么样的礼物,然后打开礼盒一起看下都有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四项任务; 2.先让幼儿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试着去完成这四项任务(放音乐,音乐开始,幼儿开始动手操作,音乐停,幼儿停止操作); 3.让幼儿说说在完成这四项任务时,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然后让幼儿想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并让幼儿初步认识这些工具的名称; 4.发放工具,让幼儿重新去完成这四项任务(放音乐,音乐开始,幼儿开始动手操作,音乐停,幼儿停止操作); 5.幼儿在工具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后,再提问幼儿在使用工具完成任务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让幼儿了解工具的用处; 6.展示礼盒中剩下的其它工具及其用处。 活动小结: 1.本次活动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索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部分,孩子们不仅能识别各种工具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们亲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2.全班幼儿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而且可以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动手操作,当说到自己用了什么工具的时候,孩子们兴趣更高了,说出了自己想到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2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矿产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矿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矿产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矿产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矿产,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矿产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矿产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矿产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矿产。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矿产 教师:多媒体放“生活中的矿产”片子。 学生:观察:哪些地方有矿产;哪些地方矿产最多?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教师:分小组展览矿石,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矿产。 学生:把课前收集了一些矿产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矿产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矿产 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矿产分类 学生: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学生:学生观看学习体会,通过说和看,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矿产的作用。 5、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3目标: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准备: 材料:分别为每层有两个房间的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的楼房及每层有三个房间的三层、四层的楼房若干,能力不同则提供给不同的材料。这样,在横的、总的两方面都拉开了距离,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使不同幼儿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基础上经验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过程: 1、 情景导入 很多小动物们都围在小猴身边,他们在说什么呀? ——原来小猴告诉大家:“今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住的都是高高的楼房,又宽敞又亮堂,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经验 (1)、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新房子(出示有五间房子的平房) 1)、请幼儿帮某个小动物搬进第一座房子 2)、小兔问什么要住在这里?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2)、小兔觉得新房子虽然很宽敞,可并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于是小动物们商量了一下,又盖起了第二座房子,看,第二座房子盖起来了,好高呀!(出示高五层,美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 科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20~30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科学教案 篇5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溶解现象,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杯温水,一把勺子 2.果珍,方糖每桌一份 三: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东西,你们知道要干什么吗?今天我们要来做个科学实验。 2.现在先请小朋友们尝一尝你们杯子里的水,然后告诉我水是什么味道的?(没有味道)。接着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白色的东西放进你们的杯子里,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它变小了,没有了)请幼儿尝尝水变什么味道了。(甜)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放进水里的是方糖,它在水里慢慢地变小,最后没有了,我们说这种现象叫做溶解。溶解就是化了,没有了。(幼儿跟着说两遍:溶解) 4.现在请小朋友每人舀一勺黄色的粉末放进你们的杯子里,再来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幼儿操作,教师巡视。请幼儿观察后讲述发生的变化。(颜色变了,水变成黄色的了) 5.教师再次讲解溶解的含义。果珍溶解时会是水变颜色。 6.教师再用“高乐高”做试验,让幼儿观察讲述,“高乐高”溶解也会使水变颜色。 7.小结:今天我们动手做了实验,发现了方糖,果珍。高了高,放进水里会化掉,这叫做溶解。那么还有哪些东西放进水里也会溶解呢?请你们回家可以在试试,明天来告诉大家,好吗?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科学教案 篇6第二单元 生理与健康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等四课。健康饮食要求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养成饮食多样化习惯,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营养成分的食物经过人体的路径是什么等。呼吸与健康图示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肺活量、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等,要求学生会测定肺活量,知道运动影响肺活量,注意保暖,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护心脏介绍了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工作量,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影响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等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保护心脏的办法。人体的司令部指大脑,本课介绍了大脑的作用,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科学教案 篇7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科学教案 篇8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关键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科学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 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图画、手电筒、玩具、幻灯机。 2、 将活动安排在有阳光的时间。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 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胆小的咪咪》。请大家仔细听,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师;咦,谁在哭呀?教师出示毛绒玩具小猫佯装小猫在哭。讲述故事《胆小的咪咪》。今天上午,小猫咪咪正在草地上玩,它玩的可高兴了。突然,它发现身旁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咪咪很奇怪,它赶紧向东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东跑跑,它又向西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西跑跑。这下,可把咪咪吓坏了,它急得大哭起来。妈妈,妈妈… 2、 联系生活,请幼儿猜一猜黑黑的东西是什么?(影子)。那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 动画演示,探索影子形成。 1、 实验 (1) 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墙上有什么?(光) (2) 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墙上这黑黑的是什么?(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幼儿自由回答) (3) 教师关掉幻灯机,(感知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4)教师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 留下黑影,这个黑影就是影子。 2、 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 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 3、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三、 激发创新,敢于想象。 1、 小朋友知道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自己的影子呀?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 (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3、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 户外游戏,乐于探索。 1、影子多有趣呀,咱们到外面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好不好? 2、让幼儿仔细观察阳光下除了自己的影子,谁还能发现其他物体的影子。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呢?让别人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4、幼儿自由结组,每两人一组用粉笔在地上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等两小时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探索影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10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 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 学习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 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 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 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图1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图2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