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范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课时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如下问题:

1、内容太多,无法深入展开。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时间不够,学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课堂沉闷。

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设计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说话训练---借鉴老舍先生介绍花灯的方式,用上文中的关键词来介绍广州的花市。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在付菊平老师执教以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小连环”课《北京的春节》的授课模式基本确定。杨专家认为,在最后一节执教时还务必体现出“成功教学法”,即一定要有课堂练习环节。而保证“成功教学法”练习环节正常实施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时间,即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另外,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应当把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所以在“菊平”老师教案的基础上,我稍作了调整,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谈谈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词句的品析和语言风格与表达特点的渗透!

在没有试教的情况进行这样的公开课,教学生涯还是头一遭。老早就知道有校长一行将来听课,所以执教前的一个晚上,基本没有怎么睡觉。由于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都非亲力而为,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对教学思路和课件进行熟悉。凡空堂课时间均在寻思着明天公开课的事情。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更加游刃有余,下午六点放学后独自在空荡荡的教室进行演练,一字一句地对教学语言的运用进行斟酌,还要试试对教学时间的把握。试教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九点感觉比较满意之后,才干哑着嗓子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影回到家。回家后,简单吃过晚饭,又是对着电脑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直到十一点才上床睡觉,满脑子依然是“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幻影。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我化了淡妆,穿上自己认为最淑女最漂亮的服装“兰花俪人”,在第一节课时闪亮登场了。校长一行们果然姗姗来到,听课教师们把教室后面坐得满满的,录相师也来了,一时紧张,也没看清到底来了多少人。刚开始上课时,挺兴奋也挺自信的,感觉真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学生也挺活跃的。但当课上到关于“除夕”部分内容时,我快速扫视了一下时间,即心里“咯噔”一下,啊!天呐,刚才讲“腊八节”部分内容时,明显耗时过多,现在居然只剩下十五分钟时间了,可是还有“初一”和“元宵节”以及“课堂练习”环节需要完成,咋办?一瞬间,我有些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初一”部分内容以以读代讲的形式迅速完成教学,“元宵节”和“我会说”教学环节,也尽量用简洁而有效的语言进行教学。还好,我及时调整过来,要不然就出糗了。当我顺利地完成“我会说”环节时,还有四分钟,于是我赶紧让学生进行“我会写”环节。随后下课铃声响起。由于时间把握问题,“成功教学法”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没能彻底贯彻,这是一大遗憾,但所幸的是,白玉微瑕,其它教学环节还算是完成很好!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马不停蹄地进行评课活动。校长一脸严肃地坐在“董事席位”,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道第一次听我课的校长会怎么看待这节课?备课组长让我把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简单诠释一下,我顺便把咱们六年级备课组的“小连环”研究主题也向校长作了汇报,态度是认真而谦逊的!

校长的评课,不失他一贯的幽默风趣语言风格。他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总体感觉比较好”,尤其是课件和“范文”特别好,另外以“提问”引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很不错。他说“优点就不多说了,我来谈点建议吧!”他认为我节课中关注差生比较少,只叫了举手的同学答问,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则被忽视了,他认为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层面的孩子,可以刻意找不举手的同学来答问,来给课堂“设难”,这样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艺术。而我在叫举手答问的孩子时,也有些厚此薄彼,两边的同学答问频率高,而中间一块则在我视野的盲区。校长听课无疑是十分认真的,他还记录了答问学生的数量,在听课本上用示意图标出了答问学生坐的位置,甚至哪个学生答问了几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除此以外,校长更多地是针对六年级备课组本次“小连环”研究而进行评论。校长说,“小连环”研究课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明确,在“课魂,课感,课型,课韵”等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探讨。本次“小连环”教学,研究主题定位层次不高,只注重了老师技术的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够输出多少,却没有体现。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能不能运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学习效果好,即便授课老师一句话也不说,这也是成功的课堂。校长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认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层次不应当仅局限于对老舍先生“语言特色”与“表达特点”的分析,而应当上升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即把一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上升到“思想与文化”的传播。

听了校长的精彩评课,我感觉有些轻松,也有些领悟。轻松的是校长对我这节课的评价还算不错,同时也领悟到了,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们备课组的确没有意识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就没能抓住契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教育。这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前在别的学校任教时,要上公开课必定会事先在别的班进行多次现场演练,然后才敢正式登场。荣根学校的“小连环”教学的确是个锻炼人的好平台。这次直接进行“公开课”的授课经历,让我这个年轻的老教师着实好好地锻炼了一回。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更加轻松自信地面对“公开课”了!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篇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的教学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本课分为三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整节课,我努力的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的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气氛中。在本节课中,我充分的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读着老舍版的《北京的春节》、舒乙版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思妤《除夕》,思考着如何整合和取舍教学内容。是否可以比较?那目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决定以课文为本,理清楚课文写作顺序,其所以然。学生选择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自由说指名说。结合课堂表格知道详写和略写部分,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较老舍的除夕描写和思妤的出席描写。

第二课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舒乙版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比较。 读读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写写“我的春节”,点评(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这几天脑中一直盘旋的一个词是“文本解读式教学”,发现自己的课堂更多的是带领学生读懂教材,得出“详略结合”等写作方法,却没有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上还是以我的讲授为主,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看似好心的举动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用手托着下巴听讲,有的心不在焉地做小动作,有的发呆似的看着我。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思想舞动起来,老师至关重要,课前的备课还得下工夫。

今年为了全面推行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学校下大力气在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素质方面进行强化。教导处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同年级组开展赛课活动。

统揽全册,还是选择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去年试过,今年又重新拾起,绝不是怯于应对新课文,而是,去年讲的时候,自己就有很多的不足。集体研讨的时候,大家也很热心的指出了我这一节课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对同事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虚心接受。可怎样接受?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既然学校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何不借此展示下自己“修炼”的成果?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风格、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全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基于此,课前播放音乐“喜洋洋”,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喜庆”。导入时的歌谣,学生拍手齐读,既烘托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比我上次我来读的效果好。谈感受时,有个孩子回答说:北京的春节真“俗”的!下一跳,还好原来是想说老规矩多。

自由朗读环节。上次有老师说大部分孩子没读完,这次放手了,读完了也过了4分多钟。对于这篇幅较长的文章,这样的做法不适宜。徐老师的课堂上,这样的环节可以略,因为仅仅是在熟悉文章、读准字音。如果是:检查课前预习作业,这样效果会更好些。这部分,我怎么会说“B和C”的学生呢?语言有些随意了。

默读找出文章重点节日。得益于前段时间一再努力的培养,孩子们预习完成的很不错,时间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学目标中要求;二是有助于下步教学环节。想说下语文习惯的养成。去年有教师就提出这问题,今年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就很好的给上了一课,无论是听课、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细节都是。只有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文习惯,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好习惯。

交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当然可以不必按照我课前设计,完整说出答案,漏下的可以在具体分析时补充。交流探讨是我课堂教学的软肋,自己很羡慕大家的收放自如,自己的课堂仍“欠火候”。课堂上,很多学生直接把目光锁定在“除夕”。当然我也围绕着“热闹”展开。分析到“人们的活动”和“音、色、味”后,如果这样: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想必会跟好些。腊八蒜。着重突出了“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

课件中,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尽量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安排。没进行完的环节,留在第二课时。结束时的意图是想,分析完全文后,了解老舍先生详略得当的写法。

纵观本节课,分析课文占用时间过多,师生交流有些纯粹,而没有做到像徐老师课堂上的,读悟结合。知,己不足,当改之。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狗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

在上《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7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载体。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认真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体内容。文章包含的内容如此之多,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学习了除夕这部分内容后,先引导学生找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突出什么?通过描写哪些风俗突出这个词?再让学生仿照老舍总分的写作方法,说一说家乡的春节。再者,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如腌制腊八蒜,熬制腊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这种民俗的内涵,她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团圆,以及由此反应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这些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收到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三、不适时宜的进行小练笔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看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一位老师的语文教学成绩的评价,但从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小学毕业了连一篇记叙文都写不出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算成功。教学《北京的春节》中老舍描写腊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老师出示了西红柿炒鸡蛋的仿写后,学生的仿写也很精彩。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课文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那么你在写我们五莲的春节,尤其是写我们的春节习俗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家乡的春节》的作文,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读写训练,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

(二)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再准确,教学节奏应该明快一些。

(二)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三)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多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想:怎样能读出热闹?哪些词句要读重一些?那些词句读的快些、急些?指名读,学生评,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评,学生自读。而在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时,可以用全班齐读,分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对细节的更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8

最近学了《北京的春节》一课,这篇课文是介绍民俗风情的一篇民俗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整个一个多月的过程,作者写的有详有略,让春节这一传统习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春节是每个孩子都熟悉而且向往的节日,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都能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谈起自己过春节时更是兴致勃勃。看到孩子们都如此高兴,在课文学完以后,我说:“咱们今年过春节是不是也很热闹、很高兴?”学生都说:“热闹。”我说:“那我们就把我们是如何过春节的也写出来,让老师和你们一起高兴高兴。”学生一听,马上就开始了。

当时,我提醒学生可仿照作者的写法,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当我批改作业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这篇作文写得还真不错。有的孩子写自己家在年前是如何忙的,过年的时候家里又是多么的热闹,有的写自己在过春节时是如何上街买吃的、玩的,回家以后又是如何开心地玩,还有的找准一个时间,重点写了这个时候的热闹。看来,今年孩子们真是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

我看完这些作品,就一直在想:有些孩子并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没有让他们写想写的,作文没有符合他们的兴趣要求,这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9

《老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老北京在春节有哪些习俗?主要可以分成“开始”“高潮”“结束”三个部分,让孩子找找哪些自然段属于开始,哪些自然段属于高潮,哪些自然段属于结束。然后让孩子说说你喜欢春节的哪个部分,为什么,再有感情的读给在座的每个小朋友听。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都争先恐后的,很多孩子还结合本地的春节的习俗说,整个课堂,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接着我又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这一次,几乎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们,也一反常态,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

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反思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一个外籍学生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他说:老师,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但我不明白这些节日的意思,中国的节日太多了针对他的问题,我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这些节日,并注清每个节日的特点,中国的孩子对这些节日还是很了解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外籍学生对中国的春节又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

春节刚过,我们在家迎来了开学季。第一课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2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针对本课的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通过反思这一节课,我发现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教师讲解成了主导,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达到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3、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节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方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语调比较平淡,肢体动作也比较僵硬。第二,在导入环节中,可能由于紧张,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3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我们同属北方,过年的习俗大致相同,对于课文的理解相对比较容易,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们高村完小在08——09学年度语文教研组查进行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小课题研究,因此,学生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惯。在教学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等等。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通过检查导学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课文的大致了解情况。课堂上通过研读除夕夜的段落让学生感悟春节的喜庆祥和。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是重点,因为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春节习习俗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我觉得应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及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研读了除夕夜这一部分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学生仿照老舍先生的除夕夜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课例大教研中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对春节不是很感兴趣,写的除夕夜大多是看春晚,但我们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有的孩子饶有兴致的写了自己家供财神的情节,怎样摆供品,爸爸和自己怎样磕头、许愿等等,真实俗白非常贴切,这或许是城乡的差别吧。通过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春节的独特习俗,也明白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尽管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自己精心准备,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听完徐元霞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以及杨主任的讲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还存在如下不足:不敢真正的放手给学生,对课标的解读还不是很到位。今后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4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教学这一课时,恰逢谢校长推门听课,因为前一周才接受了赵校的随堂听课,所以没料到又会接受行政的推门听课,确实有些意外。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并对生字词进行了一定的讲解;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因为是寄宿班的缘故,所以没有布置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虽然在课堂上注意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讲述自己眼中的春节,但深度不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对于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7: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