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刘长卿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
范文 | 刘长卿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的《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用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拓展阅读:《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