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的第一课。本单元由四个主题构成,即《我的家乡在哪里》、《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了不起,家乡人》。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与可喜,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在哪里》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 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孩子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以此给孩子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家乡地理观。它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家乡在哪里,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行为与习惯目标:能为家乡做点事,培养孩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增强对家乡的感性认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县市。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探寻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初看地图的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新课程倡导孩子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本节课我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切入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本中生动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的情景展示给孩子,指导他们沿着观察-实践-感知的思路,在开放式活动中认知家乡、感悟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从学科特点和孩子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教学框架: 一、歌曲导入,激发动机。 兴趣是开发潜能的钥匙,上课开始,我播放《金华有座江南城》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后我问学生:"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后我引导:"金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们的家乡。今天我们要了解、认识我们自己的家乡。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吗?"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我们的家乡是浙江金华。 "儿童是以声音、形象、色彩来思维的。"这个环节力求以优美动听的歌曲开始新课,满足孩子们的听觉需求,唤起孩子们对家乡的关注,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使课堂教学能很快进入佳境。 二、识看地图,寻找家乡 我又紧接着提出问题:"想知道金华在哪儿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乐园去看看吧!随之展示中国地图,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我的家乡在哪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板块展开: 1、识看地图 展示给学生一张中国地图,提问:"你从地图上知道了什么?"引导孩子们从整体感知祖国版图的形状犹如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雄赳赳气昂昂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接着引导认知方向图标,引导他们正确感知各个方位。再查看地图,尝试找一找祖国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来寻找自己的家乡。我再补充讲解:中国由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 2个行政特区组成。 这一板块的预设,通过孩子们自己找金华的过程让孩子们感知金华所在的行政区和地图的认知过程,拓宽孩子们对各省级行政区的认识,培养初看地图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认知地图的基础上转入第二环节:寻找家乡。 2、寻找家乡 在孩子对祖国各省级行政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再启发引导:我们祖国有23个省,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呢?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吗?请学生找找浙江省在哪,并请一名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他是怎么找的。通过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让大家都知道要找到金华市,得先找到浙江省。此时,我打开浙江省地图让孩子们找到金华。通过感知浙江地图,相信孩子们可以很快找到家乡。 我接着引导: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出示讨论提纲:金华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在浙江省的什么位置?形状像什么?他的邻居都有谁?他们分别在金华市的哪个方位?围绕这几个问题,我组织孩子们以对答、抢答等方式,从不同的方位交流家乡金华的地理位置。 3、剪一剪 找到了家乡,让我们把它从地图上剪下来,贴到书本第29页吧! 这一环节力求由远及近,层层递近,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演示,让孩子清晰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争取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并且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更加直观、多感官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飞进"两会",赞美家乡。 1、找一找 金华是我们的家乡,你觉得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可敬可爱的之处呢?学生一定有话要说。我接着引导:金华有丰富的物产,优美的风景,出色的名人。我们的家乡还上了中央七台的两会特别节目呢!大家一起去看看吧!播放两会特别节目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在片中所提及的金华物产、景色和名人。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我再补充了一些物产、名人的图片,美景的视频做介绍:金华是个茶花之乡,盛产酥饼、火腿,浦江是个水晶城,兰溪是个兰花之乡,永康是个五金城,东阳有个木雕城,磐安是个药材基地,武义的茶叶也很有名,义乌的国际商贸城还与世界接轨了呢。这一板块是本环节的重点,通过"两会"特别节目导入这一环节,让孩子仔细看一看两会的特别节目、认真新赏了金华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金华的了解,树立他们的自豪感。 2、贴一贴 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家乡之后,我有引导孩子:我们的家乡有这么丰富的物产,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能给他们对号入座吗?出示县市名称、各种称号、名人的名字,让学生进行对号入座贴一贴。通过操作,更深刻的了解家乡。在充分学习之后,我想学生一定能出色完成的。为此,我鼓励他们:我们的家乡很棒,咱们的同学们也很棒! 四、课后延伸,热爱家乡。 临近结尾,当孩子们为拥有这样的家乡感到自豪时,我又布置了一个倡议活动--以"我为家乡建设出力"为主题,让孩子把自己能为家乡做的事情写在心愿卡上。把孩子们写的心愿用许愿树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保留在教室里,让大家时刻提醒自己。以此激发起孩子创造的愿望和乐趣,让孩子继续在生活中与家乡共成长,体验热爱家乡之情。为此,留给学生两个课后拓展:1、对心愿卡上的心愿经常进行反馈;2、继续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 这一板块,力求孩子能够为家乡着想,由教师发起倡议,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节课预设的活动基本结束,经过歌曲导入,引出课题;识看地图,寻找家乡;飞进两会,赞美家乡;课后延伸,热爱家乡。经历知、情、意、行四个过程,运用了听一听、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写一写,让学生多感官参与,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说板书 我的家乡在哪里 县市 称号 名人 左边板书让学生归类,理清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助于巩固新知;右边板书是一个延伸,展示学生写的心愿卡,谈谈"我为家乡建设出点力"。 板书简单明了,很普通,但它突出了本课的教学主绳,引申了本课的教学意义,这正是品德课所要求的,为今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一个正确的铺垫。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我的感受是每上一节课,就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启示。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如何用好教材同样重要,我想,我会不断的探索,与新课程同行! 我的说课就到这儿,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叫 ,来自 。我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二、三年级,内容为:连续蛙跳,本次课为本跳跃单元4次课中的第一次课。 连续蛙跳跳,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技能运动项目。它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平衡和协调能力等素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我校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优越,但身体素质普遍偏差,下肢力量弱、缺乏刻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但模仿能力强,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新鲜具有挑战性的动作有强烈的兴趣,喜欢情景角色扮演。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设定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 初步掌握连续蛙跳的技术动作,并能保持身体平衡连跳5次以上。 2. 发展学生的力量、平衡、协调等素质和跳跃能力。 3.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良好品质和合作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蹬摆有力、落地轻巧; 难点为:保持平衡、连跳衔接。 我将通过以下流程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本课的情景主题是《小青蛙学本领——回家》 准备部分:通过6个八拍的自编跳跃徒手操和互动游戏——“青蛙叫和跳”(老师说:“一只青蛙”;学生答:“呱”,并做纵跳一次;如此类推)目的是热身、预防运动损伤;引出课题。 基本部分: (1)“小青蛙初级训练营”:通过情景导入“小青蛙学本领”——跳荷叶找家。通过互动口令调控:“小青蛙,几次跳回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验2-5次的连续蛙跳。引出连跳短距离的口诀:“连贯跳跃,双脚蹬地重心移,脚尖着地落地轻。” (2)“小青蛙中级训练营”:通过示范讲解 “短、长距离” 两种连续蛙跳技术动作,引导学生观察如何衔接连跳?然后再组织训练跳敏捷梯,连续跳相等短距离的格子。目的是建立动作表象,更容易保持身体平衡,体会连跳衔接连贯性,为发展连跳长距离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接下来,经过巡视指导、错误纠正、择优示范、过程评价等教法,进行一步步的难度提高训练,(如:每格连跳、空1格连跳、空2格连跳、空1空2格连跳、空3格连跳等)循序渐进的解决了跳跃的连贯衔接及远度。做到了“蹬摆有力、连贯衔接、落地缓冲。”使得第1第2个学习目标得以达成。 (3)“小青蛙提高训练营”:通过关注差异,学练情况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 1、下肢力量较弱的,进行“青蛙捕食”纵跳练习;2、连跳衔接不够好的,进行跳相等距离的敏捷梯练习;3、连跳好且力量足的,进行自设荷叶距离连跳练习。目的是做到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帮助共同提高。 (4)“小青蛙跳回家”:通过互动游戏“小青蛙,呱呱呱”,组织已经学会本领的小青蛙们连续跳回家比赛。(要求用学到的最大本领,用最少次跳回家)目的让巩固提高连续蛙跳动作,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良好品质。再通过规矩约束和安全教育,进行拓展渗透德育教育,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5)素质练习——通过情景教学法,语言引导青蛙不单只要跳的好,是不是游泳也要好才能更快回到家呀?让学生模仿学习“小青蛙游泳”。目的是增强腰腹力量,发展健全的体质。 结束部分:配乐做小青蛙游泳放松操,为协调呼吸、放松身心;小结互评;为加深记忆、巩固技术。 场地器材:田径场跑道、雪糕桶若干、自制荷叶40片、敏捷梯8条,粉笔(划线)若干等 密度为45%左右、平均心率:120次/分钟左右、强度:强。 本课特色为: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小青蛙学本领——回家”,这样较好的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融合在一起,然后充分利用场地和自制器材来设计辅助各环节的练习,效果显著。从而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3一、 教学内容的定位 1、 教材解读: 《鲜花和星星》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教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时的天真烂漫,充满了童趣。 这首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是一篇朗读的佳作。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那么,基于我校的语文课题《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在一下全册课文中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篇课文呢? 我们翻阅整册教材,不难发现,一年级的课文大多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紧密,尤其注重通过语言文字对孩子们进行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熏陶。如识字1为“春天春风春雨”春景词串,识字3“小舟竹子石头”为自然景物词语和祖国河山小诗。而后的第二单元是春景文,第五单元识字为夏景词串。而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还有《放飞小鸟》《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好》等,它们又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自然画卷。鉴于教材这样的安排,我们发现本课承前启后,既具诗情画意,童趣童真,又能使教材内容前后的整合点自然丰满。所以,选定了这样一篇课文。 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如何运用这样一篇诗歌,让孩子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达到这样的课程年段目标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读准诗歌中的轻声音节。会读多音字“数”,写好“颗”“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的生活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及大自然的关注及热爱。 4、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模仿诗歌句式仿写、创作小诗,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为:识字,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环节的呈现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立足于《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互动猜谜,活跃气氛(1)猜谜导入,铺垫情感(2)初读感知,准字、通句、顺文(3)识字、诵读,激发诗情(4)拓展延伸,发展语言(5)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因为具体细节已在教学中呈现,时间宝贵所以不再一一赘述。接下来就结合我校课题,具体谈谈本课“整合要点的把握” 四、 整合要点的把握 1、 学科本位设计:暨语文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的整合。 (1) 教材系统化整合:这可以是本册、本年级教材前后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整合,也可以是不同年级上下的内容整合。由于是一年级,接触的教材还不够丰富,所以这节课主要体现的是本册教材前后内容的整合。如:在“识字、诵读,激发诗情”环节中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鲜花图谈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这就引起学生对前面第5单元夏景词串中花的回顾;同样,在学习“数星星”的环节中,引进识字6夏夜星空的回顾,谈谈你了解的星星的故事。以此充实它们的语言交流内容。这里只是内容的整合,对交流语言形式上没有作要求。而到第4个学习活动“拓展延伸,发展语言”时,就结合本文“我最喜欢 ,这里 ,哪里 ”的语言形式,整合课文“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学习内容,然后延伸至课外。这样,借助教材系统化整合不仅充实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内容,层层递进地为发展学生语言服务,而且也会逐渐培养孩子前后关联,有序阅读,自我整理学习内容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从课堂反馈来看,这三处的整合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有效训练。 (2) 多角度拓展化整合:这一点是指整合的内容还可以立足文本内容,将整合的面扩大至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如开头的猜谜激情,是尊重儿童的阅读积累,进行整合,又如这篇小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所以课后引导孩子走近金波,去阅读他更多的童趣小诗。其实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读读《日有所诵》等书目中描写自然事物的小诗。因为是低年级,课堂以识字、读书、写字为主,学习容量有限,若是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与课内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有机融合进课内,拓展阅读视野。 2、 多学科立体化整合: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教学中引进《小星星》的歌曲,作为前后衔接的过渡,又作为放松调节的课间操,极好地调节了孩子的学习情绪,渲染了宁静又有趣的学习氛围。奖花、贴花将美术和手工制作品作为教学手段,符合低年级孩子形象性学习的特点,为创设宽松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而快乐。 二、说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米劳动时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米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说教学重难点:读出槐乡孩子们采摘槐米劳动时的欢快。 教学准备:槐树枝、课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帮助过爸爸妈妈做家务活?您真是个好孩子。可是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没有伸手向爸爸妈妈要钱,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钱作学费,那这群孩子们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1、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①、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学习生字新词。 ②、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③、师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④、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是什么样子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⑤、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⑥、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米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一句描写了动物们对天气炎热时的不同表现;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活动(二)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2、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①、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然后全班交流。 ②、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三、测评训练 1、读一读,抄一抄。 惹人注意 缕缕炊烟 满载而归 月落柳梢 ____ ____ ____ ____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清香 ( )的微笑 ( )的歌声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槐乡的孩子们有了怎样的了解?谁愿意来说一说这是“一群____的槐乡的孩子”。 五、说设计: 4﹡ 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削 快 乐 女孩 捡 塞 满载而归 说课稿 篇5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表现五彩的烟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2、认识不同形状的烟花,学习烟花的表现方法。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不同形状的烟花,学习烟花的表现方法。 2、难点: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表现对烟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烟花的色彩、形状及观看有关烟花的图片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由父母陪同放烟花,但要注意安全),准备油画棒、水彩颜料和画纸等常规作画工具。 2、(教师)课件、录像(节日里放烟花的情景)、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春节过得愉快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新学期的礼物。你们瞧![点击课件:出示烟花]并导出课题——烟花。 2、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烟花? 3、教师让学生上讲台,用手点击鼠标,出现烟花动画。其他学生表演放烟花时的表情和动作以及模仿烟花燃放时的声音,调动学生的兴趣。 4、谁能告诉大家你见过的烟花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学生回忆记忆中的烟花,引导学生讲出烟花的形状、颜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烟花燃放的样子。适时补充课题:五彩的。从而揭示本课课题,导入新课。 二、引导欣赏,探究质疑。 让学生听听声音、看看画面、谈谈感受。 1、发现一:烟花很美。问:你为什么感到美?美在哪里? [点击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烟花] 2、发现二:烟花的形状不一样。问:你发现了这两幅烟花哪儿不一样?你还想烟花变出什么样子来?[点击课件:出示不同颜色的烟花] 3、发现三:烟花的颜色不一样。问:你发现了烟花的颜色哪儿不一样?[点击课件:出示与众不同的烟花] 4、发现四:美丽的烟花像盛开的菊花,像孔雀开屏,像星星点点…问:美丽的烟花像什么?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出花有花心,烟花也有花心。 5、发现五:烟花是从中间向周围发散,问:烟花放上天后是怎样开放?[ 烟花是从中间向周围发散的即放射性。]引出烟花燃放的特点并教师板书。 三、初次尝试,亲身感受。 1、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你看到的烟花。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板演。 2、适当讲评。 3、教师小结:烟花的表现方法。 1)、用点、线、面来表现烟花。确定一个中心点,单独用小不同的彩点和用粗细不一的线,或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由内而外依次表现烟花的形状。启发学生要用各种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烟花。(教师板演) 2)、一朵烟花可以用同一种颜色表现,也可以用多种颜色表现。如用同色画烟花,要注意烟花的前后、大小、疏密关系,画出烟花的层次。(教师板演) 四、小组讨论,加强合作。 1、想一想怎样表现夜晚的五彩烟花?接下来,我们四人小组讨论研究一下。(出示烟花的绘画作品) (1)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参与讨论 (3)小组组员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 (5)出示步骤图(点击课件) (6)师生共同小结创作步骤:第一步用油画棒画出烟花的形状;第二步用水彩涂色;第三步涂满底色。 2、想一想涂什么底色烟花会更美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不同底色的对比作品,从而理解用蜡笔水彩的方法表现烟花应该涂黑、深黛等深色的背景,烟花应该用黄、橙、红等亮一点的颜色,从而突出烟花。老师涂上刚才学生画的底色。 3、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比一比多了什么?(出示范作)你觉得还可以加上什么?启发学生理解画面上不应该只有烟花,还应该有房屋、有人物等,这样更能表现出节日放烟花的热闹情景。 五、教师示范,激发创意。 1、画形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朵烟花和不同烟花的画法,以及烟花的穿插关系。 2、构图时以一种烟花为主,稍加几个其它形状的烟花,注意高低、前后、大小和疏密关系,做到主次分明。 3、适当添画人物或场景,使画面充实有情节。 4、涂色时特别强调注意运笔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题的刻画和整体的意境等。 5、第一次上色彩课要正确传授挤颜料、调色、涂色、用笔和用水的方法,并注意教室卫生。同时小朋友会很兴奋,教师要及时稳定小朋友的情绪,调整课堂纪律。 六、布置作业,实践体验。 1、欣赏同龄人的美术作品,开拓创作思维。 2、作业要求: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画一画夜晚的五彩的烟花。根据学生能力分层要求: 1)、能画出一朵烟花; 2)、能画出不同的烟花; 3)、能画出放烟花时热闹的场面。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七、展示作业,学习评价。 评价建议:是否表达了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能巧妙运用油画棒、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烟花的美;作品的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是否富有独特创意。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3、想一想,你给这幅烟花作品取个什么名字? 4、小朋友,看到了那么多烟花,你仿佛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结婚、店庆……。。) 教师小结:过年过节放烟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娱乐庆祝方式,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不但能增强节日气氛,而且使节日更加亮丽迷人。 八、拓展延伸,综合运用。 1、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大画家画的烟花。(点击课件:出示张凭的《忽报人间曾伏虎》)介绍张凭的生平,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含义。 2、烟花如此美丽,你知道烟花最早是谁发明的吗?燃放烟花要注意哪些安全吗? 3、烟花虽然漂亮,但燃放时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工人叔叔利用智慧作了霓虹灯装点城市夜晚,使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点击课件:出示霓虹灯) 4、你还知道烟花的哪些知识,下节课告诉小朋友,好吗? 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项内容,是提高幼儿音乐素养、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它通常借助动作来感知音乐旋律、诠释意境,深受幼儿喜欢。但传统的韵律活动教学我们多采用让幼儿反复听、反复练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缺少对幼儿音乐情趣的激发以及音乐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拓宽和思索空间,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声、韵、意融为一体的兴奋积极状态,自主参与对乐音的感受,曲意的理解,乐境的体验,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是我一直在探寻的课题。 在组织过《走路》这节歌唱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走路产生了兴趣:课间与自主性游戏时都会时不时地模仿小乌龟、小兔、小鸭等小动物秀上一回。为了有效地把“迎合孩子兴趣点”与“拓宽孩子知识面”融为一体,我以《不倒翁诙谐曲》为材,设计了“蚂蚁搬豆”这一韵律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到音乐表演以及邀请舞游戏的乐趣,为幼儿的自主性表演增添活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旋律,随乐曲学做蚂蚁走路、打招呼等动作。 2.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3.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和与同伴交流,享受表演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蚂蚁胸饰,记号笔,音乐《蚂蚁搬豆》(原曲为《不倒翁诙谐曲》)。 经验准备:幼儿对蚂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初步的了解。 环境空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小蚂蚁走路的样子以及打招呼的动作。 难点: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1.出示“神笔”,师画小蚂蚁,引出主题。 (1)师: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神笔。看,这次它能变出什么小动物?(师当场画小蚂蚁。) 师:我们和小蚂蚁打个招呼吧!(拍手欢迎,嗨,你好。) (2)借助提问与表述,巩固幼儿对小蚂蚁特征的认识 师:小朋友喜欢小蚂蚁吗?那谁来说说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幼儿表述后师简要总结。(六条腿、一对触角,头,身体,尾部。) 师:小蚂蚁长得那么可爱,怪不得小朋友都喜欢。现在,我们也把自己变成小蚂蚁吧(提示幼儿戴上头饰)。 (自我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重温蚂蚁的特征与习性。) 2.创设情境,感受乐曲,自主表演 (1)创编、表演蚂蚁走路、打招呼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都变成了可爱的小蚂蚁,老师就来做你们的蚂蚁妈妈吧。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小狗家搬豆豆。呀,我们小蚂蚁是怎么走路的?(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 集体练习蚂蚁走路动作(跑跳步)(走走走走走走)。 [page_break] 师:哟,这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红蚂蚁吗?孩子们,打个招呼吧!怎么打呢? (个别演示,后优化组合: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花,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树,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狗,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自我评析:这里借助情境创设,看见小花、小蜗牛等,使走路与打招呼练习变得有趣味性。) 师:我们走得有点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吧! (2)发现豆子,创编表演蚂蚁传递信息的动作。 师:哟,宝宝别动,妈妈发现那边有个东西。哦,原来是颗大豆子,比妈妈的身体都要大好多倍。妈妈来试试看,能不能搬起来?(师示范,搬不起。) 师:妈妈搬不起来,怎么办?(请别的蚂蚁来帮忙)那我们怎么告诉其他蚂蚁呢?(用触角传递信息,碰碰身体、屁股、触角、肩膀……) 听音乐来一次(将消息告诉别的同伴)(走走走走走走、碰触角;走走走走走走,碰碰肩:走走走走走走,碰碰手;走走走走走走,碰身体。) (3)创编、表演搬豆动作 师:这么大的豆子我们该怎么搬呢?(幼儿演示,然后师请幼儿听音乐演示:或联手推、或联手抬……) 3.休息感悟,分享快乐 师:豆子终于搬到家里了,我们都累了,休息一下吧!(幼儿回座位)宝宝们,今天我们去公园玩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遇到好朋友,打招呼:豆子搬不动,告诉伙伴;最后大家一起把豆子抬回家。) 师:宝宝们,今天发生的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团结合作力量大。) 师总结:对啊,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战胜它。就象今天,所有的蚂蚁宝宝都齐心协力,就把一颗大豆子搬回了家!刚才搬豆有点累了,让我们为好朋友捶捶肩、捶捶背吧! 师接到电话:蚂蚁奶奶又发现了一条大虫子,我们一起去帮忙吧(蚂蚁搬豆的音乐起,师幼边做动作边出场)。 (自我评析:通过相互合作捶背的方式,让相互团结、合作的行动自然传递;最后一个巧妙的电话,再次激起孩子的兴趣,使活动处于意犹未尽之中。) 六、说教学反思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明确指明:“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使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从而丧失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蚂蚁搬豆这个韵律活动时,就有效迎合孩子的兴趣,将“蚂蚁走路”、“打招呼”、“搬豆”等动作融于老师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借助预设的游戏情节,增加了韵律活动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因为开心,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深刻;因为深刻,所以有效”的课堂优质效果! 说课稿 篇7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的数形结合以及数学建模思想,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升华,同时也对今后学习高中的解析几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方面: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方面: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方面: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学生既要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又要用此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强,本节课的难点应是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而关键则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对于认知主体来说,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富于幻想,但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以“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应用――反思――提高” 的模式展开,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学习。 三、过程分析 本着重实际、重探究、重过程、重交流的教学宗旨,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巩固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首先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网交费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展示学生回答的用列方程组解答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基本上都是用的代入法或加减法,那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来后,如何解决呢?此时,作为教师,应把握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应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态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另外,此问题的设置也为后面例题的讲解作好铺垫,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能否将方程 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如果能,你们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画出它的图象吗?”在学生将方程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几个点,发现它们的坐标都是方程 的解,紧接着问“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一定是方程的解吗?”“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是否所有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不难发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就对应一条直线。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紧接着问学生:“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另一个方程2x—y=1吗?”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后,发现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我又问“这个交点坐标与这两条直线所对应的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与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慢慢体会到:既然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条直线,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又对应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那么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就对应着两条直线的公共点,也就是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不就是对应着两条直线的交点吗?这个时期,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及时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了本节课开头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共同归纳: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这告诉我们,既可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利用刚才已有的探究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此问题的探究还可以从数的角度看,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从一个个小问题的回答,到最后的归纳,充分享受学习、探究带来的快乐,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满足学生学以致用、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抢答题,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他们在抢答中品味到了成功的快乐。趁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迅速引入开头部分意犹未尽的上网收费问题,加以变式,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可能想到:要选择合理的收费方式就需要对它们所收费用的大小进行比较,因此一定会有学生用过去的知识——方程或不等式解决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然后继续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图象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进行探索。 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特征,学生讨论后发现当0 ≤ x < 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上方;当x=400时,红色点与蓝色点重合;当x>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下方,这样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找到答案。为避免图象法作图误差造成的不足,可引导学生通过代数计算求出交点坐标。为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我启发学生用作差法,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y>0,y=0 及y<0 时所对应的x的范围,进而得到答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发现图象法的直观性,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并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动态地分析不等式和方程(组)。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把刚刚结束不久的铁山矿冶文化旅游节带进课堂,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黄石矿冶文化景点图片,在学生体验家乡美好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我再一次出示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旅游购票问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小结,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活动民主化,多样化。 本节课的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数学建模的价值,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各个不同方面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课稿 篇8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