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 |
范文 |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1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3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4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习: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习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7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8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9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 (1)直接说出答案。(回答语句要说完整) (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 (1)要注意进位问题; (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 (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 (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 (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