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游记》阅读教学反思 |
范文 | 《西游记》阅读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游记》阅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游记》阅读教学反思1《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小说,几乎所有孩子都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电视剧,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比较熟悉。但是阅读原著小说和看电视剧是有很大差别的,为了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长篇小说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学期我结合课本教学,进行了《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这节教学课,有亮点,也有不足,希望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反思,促使以后的教学更加完善。 这节导读课之前,我提前布置了阅读任务。阅读小说原著,对初中生而言,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是明代小说语言和现代语言有一定差别,学生要完全读懂这部原著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建议学生阅读青少年版名著,也可以阅读原著,教师在文言文理解上给予指导。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我引导学生将原著章节和电视剧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原著。 整节课的设计采用由浅入深、由基本内容的阅读考察到思想艺术的引导认识,寓知识于活动中,增强趣味性,通过练笔指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方法。我首先以妇孺皆知的电视剧《西游记》导入,学生兴趣浓厚,告诉学生小说所表现的内涵要比电视剧更为丰富,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的神魔世界;对于作者和小说主要内容,我采用了提问检查的方式,了解学生课前阅读情况,加深学生记忆。然后模仿“感动中国”颁奖模式,带领学生分析评价“五圣”,“审核”人物事迹,撰写颁奖词。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跳读小说,根据人物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介绍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回目”了解小说主要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和技巧;推荐“西游之星”,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人物的看法,从而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理解小说思想艺术内涵,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及自身谈谈学习的感受和收获,使学生明白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意志坚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成功。 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问检查可知,大部分学生认真阅读了小说,部分学生读的非常认真,对人物及故事情节较熟悉。分析评价“五圣”,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准确的说出人物的特点及优缺点,认识较为客观准确。对长篇小说的阅读,大部分学生都有畏难心理,通过阅读方法的引导,学生表示以后阅读长篇小说不再盲目,知道如何下手了。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艺术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够结合自身说出较为恰当的感受和收获。 不足之处在于:导读教学中,《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我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进去了,但没有明确给学生归纳总结,课后可以通过练习或其他方式进行补充;还有部分学生阅读不够认真,没有按时完成阅读任务,课后应该加强检查督促。 《西游记》阅读教学反思2今天,终于上完了《西游记》阅读指导课。这节教研课着实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因为对阅读指导课心里没个头绪。听取了组里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我又多方搜集资料,学习阅读指导课的教学方法。 我预设的目标有二: 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对课外读物满怀憧憬。 二是传授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用“不动笔黑不读书”的理念来引领他们阅读的习惯和方法。用设计读书卡,填与读卡的方式作为这一理念的着陆点,用当场阅读课外书作为阅读的实践行为。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我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达成。先是读题——《西游记》。要求读出感情来。学生开始读得很平谈,后来读得还不错。学生用朗读表达了走进课外书的迫切和喜悦之情。本人也想借以来激激趣,以达“开闸泄洪”之功效。其次是向学生推介课外书籍。我精选了《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世界之最》、《世界之奇》、《安徒生童话选》、《董存瑞》、《白求恩》旨在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自然、科学、人物传记等。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课本以外竟有如丰富多样的书!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我要读书! 接着,我先推出白话版《西游记》这本书,让学生竞争此书的阅读权。为此我设了一道坎,即谁读的课外最多就先让他先读这本书。因为我早给学生推介过此书,学生对此书早已垂涎欲滴、梦寐以求了。我之所的这样做,是为了触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胜利者的自豪感。 从而以点带面,激起全体学生多读课外书的热情。再其次,是将50本课外书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痛快阅读手中的书。然后,我就阅读的方式和怎样填写书卡两方面作了相机指导。最后,临近下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给阅读课外书这项活动设计广告词。一节辅导课就此作罢。 行为反思 这堂课课堂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老师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到。然而,这堂课无论是内容的安排、目标的预设和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的手段都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内容宽泛,缺乏深度 确切地说,这是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课的性质就定位在“指导”二字上。所谓指导就应该有探索的含量。这堂课安排的内容有课外读物推介,有读书卡设计,还有阅读方式的探索。内容广而杂,而时间只有40分钟。这样我多的内容,要在短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是不实际的。因而,这堂课的深度是不够的。许多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点即过。无探索的味道,更没研究可言。如果将内容掰开分细,如专作课外读物推介或专作读书卡设计的指导或专门研究阅读方式。那么,课堂的深度就可以加深,学生得到悟到的东西也不会如此之肤浅。 (二)方法的操作与阅读兴趣发生冲突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对阅读者科学的指引。动笔墨能记其所得,能抒其所感,能质其所疑。一句话,动笔墨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设计读书卡,填写读书卡的目标就在于此。 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读前被激发的高昂的兴致随着读书的设计和边读边填记的动笔过程而逐渐削减。究其原因,一是读物拿到手中,很想一睹为快,满足解读欲。可老师却安排设计读书卡,而且还得边读边玩。这样的阅读速度慢,耽误时间。二是增加了负担。课外阅读原本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活动。可当学生在兴致勃勃地阅读精彩情节的时候,老师又提醒要动笔抄记,写感受,搞得他们神疲力倦。这样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问题呈现眼前,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不得不考虑:要不要设计读书卡?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设计读书卡?什么时候填记读书卡?哪些读物要边读边写读卡,哪些读物是读后后再填读书卡?只得彻底弄清这些问题,方才凸显阅读指导的效果,方才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三)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充分显现 《课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引导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较以往的《大纲》来说,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仅以知识为本位而让老师照本宣科,完成“授业”之任务。它要以人为本位而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要求,需要为人师者不仅只是“学高为师”,而且还得具备足够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用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及探索的热情。 而我这堂课就恰恰缺乏这一点:因缺乏幽默,而使课堂气氛凝重;在“泼墨”不足,而使优秀的.课外读物没有再在学生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艺术性不突出,而没有让学生感到言到精彩处,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戛然而止之艺术,而让学生生非知后事如何之欲望;因不适时煽情,而没有让课外读物像磁铁一样吸别着学生。可以说缺乏教学智慧,就缺乏学生的热情和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教学预设与目标的也就相去甚远。 这堂课暴露的三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质量。不过,“研究者,问题也”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当问题越来越少时,我们的研究也就走近了尾声。 对于阅读指导课,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在这一方面在更深的了解,上过一节课,不是很成功,但总的感觉是,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收获的,语文课不能只上课文,这样的课堂同样要认真研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真的是大有益处。 《西游记》阅读教学反思3名著导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套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也是比较新的教学要求,在这几年的中考中十分强调这块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展开,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许多学生对其都比较熟悉,但是以往并未纳入原著的规范阅读中(只接触过替代读物)。我开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借此机会,能够阅读原汁原味的原著,引起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在阅读中让他们潜移默化,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阅读的兴趣。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能在读中赏析、领悟,并感受到读书之乐,激发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还需探讨的问题:《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如何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仅仅只浮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无非是教给学生求知和做人,我理想中的阅读欣赏课,应该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上,教给学生欣赏美的事物、走进美的事物、传播美的事物,上完本课后,总觉得这一点还不够落实,教学内容设计得似乎有些多了,以至于每一步有浮光掠影的嫌疑。 当然,名著是博大精深的,在短短的45分钟一节课内,对初一的学生不能要求他对原著一定要有很深刻精辟的理解,这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只要他们对《西游记》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