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
范文 |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1学习目标 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_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_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_年去彼得堡,拜见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_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尽。 教学过程 1.你能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解析: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分析划线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01.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02.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4.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3.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 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 4.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解析: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板着脸,把小狗抓来,塞进了一条口袋。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 5.小结 写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总结 诗的艺术特点 (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练习 1.第一二节写母狗得子之喜,联系起来看,两个表时间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早晨”“和黄昏”两个词语,突出母狗舔小狗的时间之长,充分表达母狗的爱子之情。 2.结合语境说说“踉跄”一词表达了母狗怎样的心情。 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 3.母狗望着高空,发出悲鸣时,月牙儿有怎样的表现? 解析:细细的月牙儿“溜过天顶,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 4.月牙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解析:“溜”“躲”两个动作活画出深受感动的心情,十分传神。圣洁的母爱感天动地,月牙儿怎么忍心看下去呢?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2一、预习目标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3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背景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3.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4.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