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考古诗文考查题型及策略分析 |
范文 | 中考古诗文考查题型及策略分析 对古诗文的考查,是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对古诗文阅读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要求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课标中的有关精神,将影响着中考古诗文考查的试题设计的理念与考点的设置,因而应予以关注。 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和分析往年全国大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卷可知:古诗文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诗文积累、诗词赏析和阅读理解。下面针对这三方面内容,从考查重点、基本题型、应试策略等方面予以浅析。 一、诗文积累 (一)、考查重点:经典名篇名句。语句多指向那些意蕴深刻的,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深意长的,如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警策励志的,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哲思深邃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景色怡人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抒怀言志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生命力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等。通过这些优秀的文化材料陶冶与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功底。 (二)、考查范围:《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诗文,课外琅琅上口的名篇名句。 (三)、基本题型:积累考查兼顾识记与理解两个方面,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从运用的角度考查。从试题的形式角度划分,这类题可分为默写题和选择题两大类。 1.默写题基本题型 (1)续写型:给出原诗文的上句,要求填出下句;或给出原诗文的下句,要求填出上句。考点多为古诗词曲中的名句。 例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03吉林省中考题) 例②: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03安徽省中考题) 解析: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识记能力。多数题面中标注了作者和出处,所以解答这种题难度不大,只要把古诗文记诵准确,就可以应对自如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试题对默写的要求一般都比较严格,一句话中有一处错误(错别字、多字、漏字)都不给分,因此一定要注意记诵和书写的准确性。例题的答案为:在河之洲;出淤泥而不染。 (2)理解型:提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要求根据提示进行默写。 例: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名句。(03成都市中考题) ①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_________。 ②诸葛老师在《出师表》中插入了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种试题侧重考查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多考查对诗文中的名句、中心句和警句的理解程度。与单纯性的默写相比,这种题型的难度略大一些,它不仅要求考生熟练地记诵古诗文中名句,还必须对文章内容要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对试题有准确的理解和分析。由于有条件限制,有目标导向,所以要循规蹈矩。解答例①,不仅要熟练背诵全诗,而且要分析哪两句能体现出积累的重要性,才能答出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解答例②,首先要理解亲贤远佞的意思,之后找到与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语意相联的句子,才可求得答案(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应用型:给考生设置一定情境,要求根据这一情境填写相应的名句。 例①: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赵朴初先生借用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为冰心馆题了词。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___________。(03辽宁中考题) 例②: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03安徽省中考题) 解析: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记忆、理解、迁移和运用能力,考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着眼于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要把学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古诗文中的名句在自己的语言仓库中成为活的语言积累。解答这种题,一方面要认真阅读问题所设置的情境,明确题目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认真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子来完成题目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对掌握的古诗文有正确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如例①,要想回答,首先要明确《宣》诗中与文学有关联的诗句,只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到底是那一句?这里需要调动有关冰心文学常识知识的积累,由冰心原名是谢婉莹这个信息便可确定答案应为后者。例②谈到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时,自然会联想到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名言。 (4)扩展型:题干设置一定情境,要求考生调动课内外古诗词的储备来应答,答案是开放的。 例①: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3南昌市中考题) 例②: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3吉林省中考题) 解析:这种题型是近年来新增加的题型,侧重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命题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多积累古诗文中的名句。答案是多元的,课内课外均可,诗、文均可,这给考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根据考查内容的不同,试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专题考查,比如例①,考查对李白作品的积累情况。要审好题,不是李白的所有作品都符合要求,而是要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另一类是对某一主题的专题考查,比如例②,考查自然环境这个主题的,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这类主题型的扩展题在中考试卷上占有一席之地,屡屡出现。 2.选择题。都是单选题。多是针对题干给出四个备选答案,考生依据积累判断选择。有的判断语序是否正确,有的判断语句是否与原文一致,有的选择诗句配伍正确的一组等。这种题相对简单,有日渐淡出的迹象。 (四)应试策略:应对这类题,积累既要有量的充足,又要有质的提高,量变才会有质的飞跃。积累要注重四个结合。1。识记与理解相结合。要熟记诗文,理解文意。做到字字落实,不写错别字;句句理解,知晓含义。2。课内积累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在课内诗文充分积累的前提下,要将积累的触角伸向课外。二者互为补充。3。诗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默写的考查注重所学诗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着眼于把学过的古诗文名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因此,学习古诗文,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在生活中灵活应用。4。平时积累与考前强化相结合。平时的积累在扎实有效的前提下,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积累的方法。如将同一题裁的诗文名句归类积累:描写类,抒情类,送别类,将同一主题的名句归类积累:山,水,花,鸟,将同一作家的作品集中积累等。考前要集中强化训练,注意字形辨析,记诵准确。避免机械重复,要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的高效训练。 二、诗歌赏析 1.考查重点:《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阅读”第8条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考查重点是(1)理解诗歌的语句,赏析要在对诗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2)品味诗歌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风格流派等要素。(5)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与意境。 2.试题特点: (1)基本题型由选择判断为主转向以填空和简答为主。 (2)选材浅近平易,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以名家名篇古诗词曲为主,有由课内选材逐渐向课外选材的趋势。 (3)所设题项体现了由词句理解到意境品味,由表达内容到表达技巧逐层推进的特点,从外围到内核,由知识到能力。 3.典型例题解析: 例①:选出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03南通市中考题)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活泼多情。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先写近景,再写远景,对仗工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春风吹来后塞外梨花在雪中盛开的景象。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 解析:在一道题中对四首诗的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了赏析。依次是拟人,对仗,比喻和反复。要选择出正确答案,必须对这四首诗都有深入的理解。可根据诗句的的表达,通过想象诗中的画面,联系表达的诗情,进行分析、筛选。很容易可以看出C句有误,这两句是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不要被诗中的“春风”误导。 例②: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03无锡市中考题) 秋词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解析:这道题将两首同一题材的诗、曲进行比较赏析。从文学常识,诗句理解,词语作用和意境品味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首诗的把握程度。“知人论诗”,结合诗人相关知识予以分析会知道,一个是一反常人“悲秋”情调的咏秋佳作,一个是元曲中悲秋的绝唱。从“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衷爱,所以D项有误。 例③: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03河南中考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__________的特点。 (2)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3)“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第(1)小题考查对词语的品析能力。要抓住体现环境特点的关键词语“幽”和“深”进行揣摩,这两个词语都含有“清净,幽静,清幽”之意,所以环境特点也在于此。第(2)小题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寓情于景”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所写景物的欢悦,可探知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亦可感受人物心境的宁静,所以欢快与空灵是此时作者内心的写照。第(3)小题考查对“反衬”写作手法的感悟与赏析。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称静”的妙处。 4.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三、阅读理解 1.考查范围:以《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为主,兼顾教科书中的重点篇章,适当向外拓展浅易文言文。 2.考查方式:对文言语段阅读能力的考查基本有以下5种形式:①就教科书中的某一语段进行阅读理解,如镇江考查《出师表》选段。②选择与课内阅读程度相当的课外文段进行分析,如济南考查《人有负盐负薪者》。③将课内所学题材相同的两个文段进行比较阅读,如桂林同时考查同是战争题材的《曹刿论战》和《公输》选段。④选择一个与所选课内文段有关联的课外语段配合阅读,如北京市海淀区课内选的是《桃花源记》,课外文章是《桃花源诗节选。⑤课内、课外两个文段互不相干,独立考查。 3.考查重点:(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作家作品和古代一些常用文体。(2)理解和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实词为主)的意义和用法。(3)明确一些多音字的读音。(4)能用现代汉语准确进行翻译。(5)整体感知文段基本内容。不同文体考查有所侧重:小说和传记侧重考查对人物的分析,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侧重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议论类侧重考查对文中态度观点的提炼与评析;寓言类侧重考查对寓意的理解,启示等。(6)揣摩艺术手法。(7)与所选文段相关的知识积累,如名言警句,诗词,成语等。(8)结合自身实际,解答一些生发而来的开放性试题。 4.典型例题解析: 阅读有关“千里马”的两则文言文,完成16——19题。(03厦门市中考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马者至三。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人。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执策而临之()②才美不外见() 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到对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几种词义形式的考查。要结合句子正确的加以解答。答案分别为面对,通“现”,打发派遣,丢弃花费扔掉。 17.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他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掌握情况。只要熟知“之”常见的几种用法:代词,动词,助词,经过疏通不难看出,除了A句中的“之”是助词“的”之意外,其余的均为代词,故A是错误的。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翻译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文从字顺,要抓住关键词,关键词把握住了,翻译的准确度就大大增加了。①句中的关键词是“食”,是个通假字,“喂养”的意思。②句中的关键字是“市”,它是一词多义,有“集市,买”等意思,由上下文可知,此句应取“买”之意。这些关键词的意思搞清楚了,整句话的意思便可迎刃而解了。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2)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题既考查了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又是对全篇写作目的的揭示,题干已指明了研读、思考的对象,所以注意力要放在第三段,细读可知这段主要是写食马者(封建统治者)对千里马(人才)愚妄浅薄的做法,即“策之……通其意”,将其锁定,变为与之相反的做法“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就应该是对待“千里马”(人才)的正确做法。这也正是作者写此文呼吁封建统治者应该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目的。(2)题是开放性试题,评价涓人花了五百金买了个死千里马的做法,实际谈论的话题就是“千里马的价值”问题。要观点鲜明,言之有理。 5.应试策略: (1)具备两种必备能力: ①准确把握常见实词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占文言词汇的绝大多数,是中考必考内容。由于其词义繁复,所以是掌握的难点。要想准确把握实词词义,需明确中考常见的考查类型。 A.古文中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关系。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语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桃化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单音节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子”,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妻子”,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 B.一词多义。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要弄清它的几种常规解释,平时要注意积累。另外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测、判定在句中的意思,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C.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发生了不少变化,变化的规律大体如下:词义扩大:即由狭小的词义转化为扩大的词义。如“江”“河”两个词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道。词义缩小:同一个词,由范围很广的词义变为狭小的词义,或由范围很广的名称变为范围含有局限性的名称。如“国”一词,在古代可指“国家、国都、地方”,今义仅指“国家”。词义的转移:即从某一词语本来的意义向其他词义的转化。如“几欲先走”的“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出师表》中“卑鄙”一词,“卑”是指“出身低微”,“鄙”是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与今义的感情色彩迥然不同。 D.通假字:即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E.词类活用:指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别的词性。常见的几种现象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打洞”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欲穷其林”中的“穷”译为“走到尽头”。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解释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名词做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的“犬”是像狗一样(蹲坐)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使动用法:常用的就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用作谓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这个宾语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动作。如“动心忍性”,意思是使他的心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意动用法:是形容词或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将它看作什么”的意思。如“渔人甚异之”的“异”是形容词,这里为意动用法,认为它奇特。 ②准确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常采用的六种方法是: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如“十年春,齐师伐我”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换:就是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如“民弗从也”把“弗”换成“不会”,译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留:文言文的地名、人名、时间不必解释,翻译是直接保留。如“庆历六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成“庆历六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驻守巴陵郡”。删:就是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如“夫战,勇气也”中“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就可删去,“打仗,靠的是勇气”。补:就是根据需要将省略的内容补上。补上的内容多用括号括起来,如上文中“对”的例子。调:就是把词序转换成现代汉语习惯的顺序。如“何陋之有”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另外要把握住关键词语的意思。 (2)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进行有效复习。 中考文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似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篇目辐射课外是最佳方式。一般说来,要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几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时,将课本中(一般省市多有明确的考试范围)所有的篇目,按顺序(从前至后或由后到前)逐一通读、串讲、检测。 第二轮复习时,将课内文章按题材、体裁等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注意相关联系,总结规律,并配以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的相关性,连续性。 第三轮复习时,以课外篇目为主,辐射课内所学知识,彼此呼应,贯通理解记忆。 第四轮复习时,以综合训练为主,选取课内重点、涉及文言知识面广的典型文章,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复习。 (3)掌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解答文言文阅读时,除了结合积累、借助具体的语境解释实词,准确的翻译句子外,对选文内容分析时,要结合作品背景和全文大意分析概括;对选段的内容进行评价时,要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切忌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评价古人;对于开放性试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有的同学有畏难情绪,其实大可不必。从选材来说,相当或小于课内文章的难度;从考点来说,基本上是课内所学、所见,考查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好课内知识是破解课外试题的基础。多数课外文言文会提供一些注释降低难度,要充分利用这些注释,“以注解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