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范文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做人、作文,都需要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人品的形成。

2、学会细节描写,是写作专题的重点,也是中、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

文学作品没有细节,就不能再现人物的细部活动,难以突出人物的独特属性。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二、学情分析

关注熟悉的地方的风景,学习描写细节的方法

教学生关注细节,应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如何还不知写,这时方法的引导很重要,应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之时才不会有畏难情绪,并且在训练之后才有信心写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理解细节描写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使用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段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追求;

2、通过写作练习,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三、教法分析

1、情境渲染法

2 、视图直观法

3、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1、场景导入,引出话题

2、准确释义,出谋划策

3、巧用修辞,画出神韵

4、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5、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6、归纳方法,反馈训练

五、板书设计

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二、怎样写好细节描写

1、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 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3、 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三、品味欣赏

六、教学反思

我觉得语文课中有生活态度的渗透,应教会孩子们关注细节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方法的传授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当今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而不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特体验。互动探究式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设计依据:

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将有助于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并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促使学生的想象,达到深思妙悟;讨论中做到师生、生生互动,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思考和表达能力,也学会了探究和合作。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课时设计无疑增添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诱发他们尝到主导学习的甜头。

笔者设计如此品评方案的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佳“切入点”,从而调动学生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形成个人见解,然后通过交流,了解他人观点,共同提高。

同时,通过朗读,对语言感觉的培养,文学素养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增强,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分析:

《北国秋叶》一文是初中第一册课外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第三单元配套阅读。整个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优美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同学们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风雨雪在内的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美景,鸟飞鱼跃,花开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树,一切无不有生气荡乎其间,一切都充溢着活泼的生命。

通过阅读,陶冶了学生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他们发现美的眼力。《北国秋叶》的作者薛尔康用他丰富的联想,切深的感受、精致的语言,把北国秋叶的震撼人心的美,传达给了读者。作为一篇语言隽永优美、感情强烈真挚散文作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片断和词语,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北国秋叶》的内容,感知《北国秋叶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理清思路,揣摩语言,发现语言表达的魅力;联系实际,多阅读,开阔视野。

2、过程和方法:经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过程;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基本思路:

通过“思考读——探究读——无声读的这几个环节,有浅入深,有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创设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叶的画面,配以“秋日私语”的音乐)

师:聆听着优美的旋律,欣赏着翻飞的落叶,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呢。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随着沉醉于这美景中的薛尔康,和他一起好好爱一回这北国的秋叶。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学生自我诵读,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在“北国秋叶”前加一个修饰语,并能说说这样加的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了解学生经过自读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调动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主动性,培养其主体参与意识。

过渡: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丰富精彩的答案中,我们原以为干枯的秋叶一下亮丽了许多,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叶是美的。美在它的色彩斑斓,美在它的飘洒飞扬。接下来,如果你们能潜心地读课文,与作者静静地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圈点批注,协商你想说的话。

(大屏幕显示)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三、探究读——赏析文本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力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看看除了色彩斑斓、飘洒飞扬,作者还有哪些感悟?

学生边读边批注,边交流边讨论,班内讨论交流个人见解,学生说明作答理由

学生可能会从落叶的动态美、色彩美转而谈到追求自由、乐于奉献、珍视生命之类的感悟,尽可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要注意提醒学生自己的体会应从文本中来。

(大屏幕显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李丹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与作者共鸣,而且本设计强调了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强调了自己的感悟与文本的关系。学生既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点评同学的意见;能诚恳地指出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之处,也能接受同学善意的批评,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置身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辩论、置疑,能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识风采,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无声读——超越文本

有声的读书是一种对话交流,无声的读书更是一种凝神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向书本挑战,向作者挑战。请学生再读课文。

在朗读默读过程中,学生相继提了两个问题:

1、既然提到了生命,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秋叶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人世。是否意味着容颜的美丽比生命更可贵?

2、作者是因为“南方的秋叶凋落得迟缓,显得不情愿,甚至,总有一些树叶不知依仗什么神奇的原因,干枯发硬的还会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才讨厌它,那难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对生命的渴求吗?”提这个问题的学生甚至联系到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落叶》,说挂在树上的叶子是生命的象征。

设计意图:

杜威认为:“知识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这一过程的设计旨在启发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重具体结论,让学生在比较中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权威。新课程的学习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能是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作业布置:

对于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任选一个,寻找合作伙伴,找资料,写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

1、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2、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

3、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设计意图:

作业的不统一是为了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同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这一节课,是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感知课文;然后说,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生品语言,获得语感。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思来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规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2、教学目标:

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4、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5、课时:2课时

二、说学情

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三、说教法

充分使用“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履行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5、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学习课文之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引入课文。然后简介《城南旧事》的故事内容。

2、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骊歌、花圃。

(2)感知情节,让学生带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

②文中哪些写眼前的事,哪些写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③说说下面的几句话和文中哪几件事相照应?

A、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去学校,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可不能迟到!

C、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小说中插叙的写法。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分析人物

①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请用“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 的爸爸”的句式说说你眼前的爸爸。

②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口头表达训练:请以“英子,你是好样的”开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4)品味语言:针对学生实际,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为什么?

②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让你想到些什么?

③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语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④说一处文章的妙笔。

父亲的爱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父爱,了解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人体验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谈出感受,进而体会父亲的深情,以及他对我的影响。

让学生在说话中明白成长过程总会遇上一些挫折,为走好今后的路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悟父爱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感情得到升华。

此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亲近文本,可以领悟作者的感情,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文中爸爸叮嘱我:“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学生可能体会到这个父亲将要丢下一群未成年孩子时的那种辛酸痛楚和不放心。

(5)感悟和反思,并进行拓展训练。

①说说自己或别人的成长经历。

②开展“寻找父爱”的活动,口头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感悟父爱。

③说一句精彩的赞美爸爸的话。

六、板书设计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说一段故事 谈一点感受

品一品语言 悟一悟人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习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习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平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习,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习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本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习文章语言;片断练习;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习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习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习(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习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习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平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习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习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习;研究拓展。

一、学习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习。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