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
范文 |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精选1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 《电阻》一节课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3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重要的物理量之一,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学生需要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知道电阻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换算;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从而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同时,在实验探究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再次加深并熟练掌握物理研究方法之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3)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难点: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通过生活引入新课,咱们家里的电线、用电器的导线都是用什么做的呢?有些重要的电器设备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的导线。并(追问)铁也是导体,既多又便宜,想想看,为什么不用铁来做导线呢? 通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活动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学,小组间互相交流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阻?电阻符号? 2.电阻单位是什么?单位符号? 3.电阻的单位还有有哪些?单位间换算关系是什么? 训练学生单位换算能力。 4.电路中电阻器符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课堂活动三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思考实验一: 1.如何判断电阻大小? 2.这个实验控制了什么? 3.这个实验同时还说明了导体的电阻与什么有关? 必须向学生讲述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的导体,并启示学生寻找各导线之间的异同,并告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猜想: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要求学生来观察:粗细相同,相同长度的锰铜和镍铬,粗细相同,不同长度的镍铬,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当把他们接入电路时他们对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的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导体的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用控制变量法去进行武力探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之间人人参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有收获的理想课堂效果。 关于温度这一因素进行演示实验:将灯泡钨丝接入电路中,用打火机给灯丝加热,要求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让学生直观的真正认识到电阻大小受温度的影响。 课堂活动四引导学生自学18页半导体和超导体,并进行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测 在进行完这些内容后,及时进行课堂小检测,题量不能多,但都要具有代表性,对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从检测反馈形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完成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起到回顾的作用: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导体是否接入电路,电流、电压大小及形状无关。 七、板书设计: 一、电阻(R) 1.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单位:欧姆。符号Ω 1kΩ=1000Ω=103Ω1MΩ=1000000Ω=106Ω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材料2.长度3.横截面积4.温度 三、半导体和超导体 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2.超导现象:某些物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0。 八、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2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阻”是学习了电流、电压以后紧接着学习的一节电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理解电阻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变阻器、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并联等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重视探究方法培养,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4、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三、说学情 现在,学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时,还是有困难的。结合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1)、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2)、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通过创设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看来导体之间是有着某种区别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看看区别到底在哪里? 实验前提示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电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后,教师及时点拨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灯的亮度不同?灯的亮度不同说明什么?那么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电阻”这一物理量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另外,投影出示欧姆简介和电子产品中各种各样的电阻器,目的是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3、科学探究、突出重点 在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不同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出猜想: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体积、颜色等,要让学生懂得控制变量的意识。各小组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然后选代表讲解。在获得同学肯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将所需导线与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填写实验报告,通过比较得出探究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性质有关。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关,系。 最后补充:导体的电阻除了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演示: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废灯管灯丝串联起来,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观察现象。 问: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课堂练习,深化知识 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几个问题。 (1)家用电源线通常用铜丝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或银丝? (2)一根电阻丝的阻值是10Ω,当它两端电压增大时,通过它的电流怎么变?电阻怎么变?要想改变电阻,有什么办法? 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课堂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3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基本物理量,是历来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1、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2、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以及电压表量程的正确选择、连接和读数。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使用电压表,获得成功,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老师提问生活中与电压有关的一些现象,如有时家里灯泡忽明忽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有关电压的知识呢?引入本节课主题。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学习电压的概念,单位,常见的电压值。 设计活动: 1、幻灯片演示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 2、水果电池,让学生认识到水果在这里扮演了“电源”的角色。 3、分组实验:学生观察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供电时,灯泡亮度的不同。 4、利用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从而分析电源的作用以及和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的作用。得出: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 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初中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以及水果电池概念中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再通过与水压进行类比,体会出电源、电压、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受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自学电压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然后总结电压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很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课本图16.1-5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进行试验。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同时通过实验得出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相等。 设计意图: 检验学生对电压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7道由浅入深有梯度的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重于实践的意识。 第六环节:归纳小结,提炼概括 设计活动: 1、课堂小结:电压的概念,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 2、练习反馈:练习册部分题 六、板书设计 传统设计模式,两个主题,一个是电压的概念,包括电源、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电压的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关系。另一个是电压表的使用及读书,总结成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4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电阻的测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电阻的测量》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三节内容。从编者的编写意图来看,《电阻的测量》安排在欧姆定律之后,是欧姆定律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正确、安全的使用电路元件,是对前面学习使用电路元件方法的巩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从整个初中电学体系看,本节内容是继规律型实验,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探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的第一个测量型实验,是后续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高中学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电学的重点,是高中物理知识下移的良好载体,处于电学实验的核心位置,是中考热点。 2、学情分析及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少,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不能很好的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 (2)实验操作中,出现一些电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 (3)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存在的困难,我将整个教学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探究前的准备,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步骤。二学生自主探究。三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三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 实验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七个环节,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为突出重点,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作为重中之重。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测电阻的原理,会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2)理解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有不同的特性。 (3)在测量过程中,体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标的确定依据: (1)按照物理课程标准。 (2)本节的中心任务是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教材中并未对是否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提出要求。由于物质种类不同,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明显,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为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我利用测出实验数据让学生类比思考的方法将测量灯泡电阻融入到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完成伏安法测电阻。 重点设置依据:经历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过程,为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正确理解影响小灯泡电阻的'因素。 三、说教法 说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谈话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探究前的准备,要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仪器选择、电路图、表格、注意问题等,采用启发引导、谈话讨论、师生互动的教法。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当然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可以适当的指导。第三个环节是数据处理。 四、教学流程 1、探究前的准备 实验原理的确定:让学生回忆欧姆定律,由导出公式联系实验的原理。 实验仪器的选择:教师提问: (1)测量电压和电流需要什么仪器? (2)为确保电路元件不被烧坏,应选择什么仪器?(引出变阻器限流式作用)只测量一组数据可以吗?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引出变阻器分压式作用)。 电路图的确定:通过所选仪器的作用,引导学生设计出本实验的电路图。 实验步骤的确定: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实验是如何进行的。提问学生,然后让其他组的学生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实验表格的确定:表格设计的要领是:明确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计算的物理量有哪些?为提高实验结论的普遍性,还应该注意什么?在学生展示了自己设计的表格后,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连接电路应注意什么? 提示电压应该拉开距离,第一次取1V,第二次取1.6V,第三次取2V。虽然在实验前做了准备,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少,这一环节我计划用15分钟。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学生回答,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2、实验数据的处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不易突破。我计划用10分钟时间。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 (1)让学生先算出自己电阻的电阻值,并且上去展示。 (2)三次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变化大吗?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电阻的理解达到一个全面的认识。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灯泡与定值电阻受温度影响阻值变化不同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3、板书设计 实验原理:R=U/I 实验电路图: 实验表格设计: 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电阻RX平均值/Ω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5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阐述对本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基础,可以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对新学知识的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难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得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学生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第二次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在这种情况下来学习本节课,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能否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2)能否准确的连接实验电路。 (3)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法:思考、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约2分钟) 通过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公式表示欧姆定律,及公式的变形,让学生考虑如何测灯泡灯丝的电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测出U、I,再根据R=U/I,即可算出灯丝电阻。 由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所以这部分内容比较好引入,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学生已经在上节课学过公式的变形,很容易得到变形公式,为如何测电阻打下基础,很容易引入课题《测小灯泡电阻》。 (二)设计实验方案(约10分钟) 各实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测灯丝电阻的电路图,可能出现电路中没有滑动变阻器的情况。然后以此为契机讨论到底用不用滑动变阻器,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此电路中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大部分学生都没画滑动变阻器,让同学们想想自己所画的电路图只能测几次电阻,同学们都想到只能测一次,那么老师设疑如果要多次测量应该怎样改进你所设计的电路图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电源电压,一种是用滑动变阻器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方便,学生很容易得出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加入滑动变阻器。 电路图确定之后,再给学生时间讨论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设计表格较为简单,学生容易完成。 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成果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0分钟)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分钟) 由两个实验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在黑板上,学生会发现随着电压和电流的改变,灯丝电阻也在变化,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流过导体的电流无关”,发生冲突,以这个冲突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三次测量得到的电阻为什么不同。可让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仔细观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除了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电路中还有什么现象。很快学生会注意到灯泡亮度的变化。灯泡越亮,就说明灯丝温度越高,三次测得电阻不同是因为灯丝温度发生了改变。 (五)交流和评估(5分钟) 学生小组间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代表性的一起讨论。 (六)小结(2分钟) 由学生小组逐一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并记录。 (七)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R=U/I 电路图: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连完实物电路,闭合开关时,灯泡不亮,此时只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减小接入电路的电阻即可,而学生却普遍认为是电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加强此类问题的联系。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6一、教材分析 本册书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学习电功率、家庭电路等后续章节的必备知识。本章本身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学的重点之一。而《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利用“控制变量法”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进行一个定性分析,是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因此,这是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的进一步总结深入,也是掌握电学最重要规律之一《欧姆定律》的前提。 同时,本节内容的探究实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它涵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小组合作的交流意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基本知识,为我们本节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定性关系进行探究做了铺垫。但由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所差别,而且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所以常出现“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用就错”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时缺乏具体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本学段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详细分析,本节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发现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从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此,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与连接实际电路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与此同时,组织好学生运用表格法、图像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也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为有效突破本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置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连接实际电路的方法与技巧。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师以递进式设问方式的引导下,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从而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②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自身经历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五、教学方法 为成功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与学方面,本节课主要牵涉到以下方法: 1.教法方面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探究的形式,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具体方法包括:递进式提问法、讨论法、分组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且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掌握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学法方面 本节课的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主要使用的学习方法有:小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学生通过利用各种学习方法,能够顺利完成课堂内容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设计 针对前面的分析,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引入环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提问“电流的影响因素”引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2.新课讲授:结合“电流的影响因素”,对“控制变量法”进行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保持R不变,改变U,观察I或者保持U不变,改变R,观察I。 3.实验设计:利用递进式提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设问目的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如何保持电阻R不变? 明确选用定值电阻R 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 明确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 让学生明白实验器材的选择方法 如何连接所选用的实验器材? 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的能力 马上要开始实验了,实验前我们还要准备什么? 锻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理清实验思路 根据大家的实验步骤,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吗? 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4.分组探究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分组探究实验,现场进行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协助完成探究实验。 5.评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展示、回顾、分析,思考设计方案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七、教学效果设想 因本节课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学生情况等进行了重点、难点的拟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递进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应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难度大幅度下降,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同时也能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以及为下一节《欧姆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课堂设计,会比较有效地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7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两大电学基础知识之后的又一大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在本节中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本节知识。所以,不管是从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很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将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的建立。从前面学习电流、电压的类比法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为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通过学生动手进进行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学生归纳, 让学生突破重点 四、教法和学法 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程序 1、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 问题:导线多用铜、铝,重要的电器设备的导线还要用银来做。铁是导体,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做导线呢?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演示实验后,通过学生观察到得实验现象,说明导体虽然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猜想出改变其他因素从而变灯泡的亮度么?,例如材料、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等,学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针对性,电流与水流对比,象河道的构成材料、河流的长度,河流的宽度都会影响水流的运动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先进行讨论结束后再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将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电阻的大小可能与这几个因素有关,如果研究电阻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其它几个因素该怎么办呢? 根据学过的的.知识学生将回答出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这时我将告诉他们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学生动手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经师生讨论后让学生采用合适的器材对所猜想的因素进行足一探究。 探究一: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 结论: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流强度与材料有关。 探究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分析总结与归纳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本环节中学生介绍半导体,超导体以及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5、反馈练习,落实基础,巩固了知识。 6、知识小结 1.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4.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 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处理:在讲解的过程中, 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环节,对半导体、超导体的介绍,增添了现实科技的丰富,并设计动手探究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8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电阻》是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第一节,电阻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以及电流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滑动变阻器打下基础。电阻是导体的重要电学性质,理解这一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一样,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及单位 2、知道影响电阻的因素 3、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的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着的应用,开阔视野 2、让学生建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三、说教法 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分析计论,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读书自学法等。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充分理解电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五、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已对电路和电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把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暗或比较电流表读数的大小从而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互相交流 知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形成电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电阻单位。 学生已认识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再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及类比方法进行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 ,从中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提出如何用一根电阻丝如何研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加深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掌握。从探究得出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二)说教学流程 1、引入新课 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导体和绝缘体,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围绕“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这个问题,展开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设疑问一:在电路电压相等的条件下,铜导线和铁导线的电流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灯的电流越大,则灯越亮。 设疑问二:想一想:为什么电压相同时,选用不同的导体,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情景模拟: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受到沙石的阻碍作用,车流会慢下来。 教师讲述:将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接着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致使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3、合理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知识面 多媒体展示介绍科学家欧姆 ,展示各类电阻器的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展示常见电阻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安全教育。 4、运用类比方法 引导猜想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举几个例子,把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也就是电阻一般不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呢? 附:例子 (1)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车队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车流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 ,一路很宽,一条路很窄,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路的横截面积有关。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要求学生讲解下列问题,逐步概括出结论。 ①换接不同电阻时,由电流表示数不同,可得出什么结论? ②你怎样分析得出的? ③我们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保持哪些量不变?想一想结论该怎样叙述?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层层深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2、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3、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4、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温度的关系 第二、三、四步的分析和第一步一样。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控制变量法 5、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补充。强调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6、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的方式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巩固知识 7、播放半导体与超导体的视频,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9一、说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本节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还是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现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获取物理知识,因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概念的理解上会感到比较困难,因而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电阻的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和学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学生的个人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所以,物理的学习过程不应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网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边自学边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进对新知的理解消化吸收。 六、说教学程序 1、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教师分别把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接入同一电路,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 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推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灯泡亮暗的变化是由于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改变,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带入问题所设计的物理情景中。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水流的动画,类比水流联想电流,引出电阻的概念,及时通过板书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及其换算,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化解难点。 另外,投影显示欧姆的生平简介和有关电阻的常识,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投身科学探究的热情,并能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从物理走进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3、经历探究,突出重点: 学生实践体验: 科学探究活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已见,可让学生充分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的猜想肯定有很多,例如材料、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等,学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针对性,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可以播放动画,与水流对比,象河床的构成材料、河流的长度,河流的宽度都会影响水流的速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去伪存真,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3)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在教师巡视指导下,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交流与评估:鼓励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实验做的好,请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就刚才的实验进行阐述,并全班演示,说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并发表经过小组讨论而得出的探究成果。这一节是学生第一次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但是在实验之前,我并没有介绍这种方法,把它硬塞给学生,而是运用实验这个教学环节,直接放手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然后通过交流与评估,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人的成长本身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要让学生学会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通过猜想-探究-质疑-修正-再探究的过程中,真正领悟控制变量法的内涵,并学会利用,从而达到“授之于渔”之效。 4、在本节的练习处理中,我设计了两类题目:一是落实双基方面的,二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为一节课不管老师讲的多么出彩,学生的参与面多广,领导的评价有多高,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是否能应用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设计既加强了双基,巩固了知识,也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10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三节的《电阻的测量》。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 《电阻的测量》,是学生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是欧姆定律的应用,也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从整个初中电学来看,本节内容是继规律型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探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的第一个测量型实验,运用间接测量的研究方法,是后续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电学的重点,处于电学实验的核心位置。在中考考试中也是一个热点。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测电阻的原理,加深对电阻的理解。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有不同的特性,通过对比和数据处理,就可以加深对电阻的认识。 ⑵会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体验测量电阻的过程中,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和数据分析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电路连接以及测量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操作、保护用电器的意识,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初中电学实验中,规范操作始终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每次探究实验都要强调。 ⑵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完成伏安法测电阻,数据分析。 重点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做好铺垫。这也是本节探究要重点训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正确理解影响小灯泡电阻和定值电阻的因素 。 难点依据:灯丝的电阻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是学生很难接受的.。因此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寻找规律,是本节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虽然经历了几个探究,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少,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学生不能很好的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表格 (2)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一些电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故障。 (3)在数据分析中出现困难。 2.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谈话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参与探究,学会在小组中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2)分析归纳法: 通过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数据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整体教学设计:,整个教学为三个板块,一是探究前的准备,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步骤。这个是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完成探究的前提。二学生自主探究,三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三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 实验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七个环节,本节课我重点训练的是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另外我让学生先做定值电阻再做小灯泡、通过对比,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向学生出示实物,2.5V的小灯泡和定值电阻。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它们的阻值。 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借助其它仪器来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知道我们本节课的任务就是测量导体的电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知道要测量导体的电阻有不同的方法。 2.合作探究:实验原理,学生通过回忆欧姆定律,由导出公式很容易知道实验的原理。 实验仪器的选择,我通过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抓住关键。测量电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电流需要什么仪器?那么只有一组数据可以吗?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学生在讨论中,把这些问题解决,设计电路图水到渠成。设计实验步骤及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充分发挥小组合学的力量,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讨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连接电路应注意什么?强调保护用电器,安全操作。 3.进行实验 学生先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再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在学生做实验前,提示电压应该拉开距离,第一次取2.5V,第二次取2V,第三次取1V。并再次强调安全操作问题。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学生回答。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4.实验数据的处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不易突破。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让学生先算出自己小组的电阻值,并绘制图像展示。 (2)提出问题:小灯泡和定值电阻的阻值在三次变化大吗? (3)灯丝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那么为什么电阻却变化很大? (4)灯丝电阻的变化与电压、电流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5)小灯泡的亮度是怎样变化的?电阻的变化与亮度之间有什么联系? (6)亮度增大时,灯丝的温度如何变化? (7)当灯丝温度升高时,电阻会如何变化? 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对数据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处理,是探究实验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更是中考的热点。因此在此处浓墨重彩的处理。 而这一点又是学生难于接受和掌握的。因此把难点分散,把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激烈的碰撞中,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还要看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看能否顺利的出现知识的迁移,进而作合适的引导。学生能否在小灯泡的阻值与亮度之间建立联系,是这个环节的关键。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电阻的理解达到一个全面的认识。 5.自我检测 交流评估这个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讨论。一节课不可能把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全做为重点,时间不够,因此放在课下处理。最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探究前的准备和探究环节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但在数据分析环节的处理教师还是有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11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学习的是《电阻的测量》,本节课属于测定性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 ②重点 :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 学会正确使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阻的测量,培养科学测量的方法和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经历电阻的测量过程,培养规范操作实验的习惯。 4、教具与学具: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学生电源、电键、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 自制课件及FLASH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欧姆定律、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滑动变阻器、串联电路的特点,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本节课课是一堂测定性实验课,要求学生知道所涉及的实验器材的使用,知道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首先运用实验更换定值电阻改变灯的亮度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电阻大小的.兴趣,运用链式问题的逐步引导学生如何电阻的测量,对于器材的使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不是很熟练,需要复习巩固。 三、说学法 1.本堂课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运用链式问题,层层深入,学生逐步电阻测量的实验原理,电路图、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学生自主的完成实验的测量,引导学生测量实验的数据处理。 2.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电阻的测量,自主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说教法 本堂课教师运用提问法,学生交流讨论,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图、实验步骤等等,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处理实验的数据。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复习测量是石头密度的实验,类比引出如何测量导体的电阻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的测量,教师对个别小组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处理。 探究新知: 内化提高:通过“思考与讨论”环节内化提高 实际应用: 感悟收获: 课堂小结:小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找出“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与“电阻的测量”实验的异同点。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电阻的测量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实验注意事项: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12一、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物理的一节内容,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压以及电压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滑动变阻器打下基础。这节在知识体系上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电流电压——电阻——变阻器,也在科学探究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规律。并且是在规律性实验中渗透控制变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是后续学习的的基础,因此,本节是本章及初中电学实验的重点。 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教科书是通过实验得出:不同导体对电路中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引出电阻的概念。没有用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来定义电阻,目的是降低难度。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兴趣浓厚,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在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物理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初步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物理思维方式,同时是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之后来学习电阻,这些都是本节学习的有利条件。学习本节学生应具备观察、探究和归纳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有一下几方面困难: 1、电阻概念可能有理解错误:很多学生在理解电阻的概念时总是认为电阻在通电时才有,不通电时就没有,实质上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2、比较电阻大小时易忽略其中的某个因素:学生在比较电阻的大小时,往往忽略了某一因素对电阻的影响而造成错误。 3、实验时出现的电路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②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③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的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结合学生实际和新课标中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 这节课要使学生短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完成学习要求,我运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法等方法,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合作精神等,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的开心轻松。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3分钟) 把钨丝接入电路中,加热钨丝,提问:看了这个实验你知道了 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讲授新课(30分钟) 一)、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生:当钨丝温度变化时,灯泡的明亮程度也在改变。 生:钨丝的温度高的时候灯泡暗;钨丝温度底的时候灯泡亮。 生:灯泡的明亮程度的变化是电流引起的,电路中电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师:当钨丝的温度高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灯泡暗,当钨丝的温度低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灯泡亮。钨丝对电流的这种阻碍作用,我们用电阻来表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导体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那么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呢?请看漫画后猜想回答。 粗铜导线:跑的好舒服…… 镍铬合金:很累呀……. 细铜导线:好难走啊……. 长铜导线:累死了长铜导线: 生猜想:可能与材料、粗细、长短因素有关。 2、教师启发:电阻的大小可能与这几个因素有关,如果要研究电阻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其他几个因素应怎么办? 生:其他因素先保持不变。(若学生答不出,教师可直接说明,指出这种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生讨论分别选择合适的导线探究逐一完成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探究电阻与导体的材料的关系。表一 结论: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阻还跟材料有关。 探究实验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表二 结论: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探究实验三: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表三 结论: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分析与归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因为各个导体的这个性质不同,所以导电能力也不同。对电流阻碍作用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 绝缘体,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常被称为半导体,如:硅、锗。看图6-3-3 熟悉在常温下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分析归纳: (1)从下到上导电性能越来越强 (2)从上到下绝缘能力越来越强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直接没绝对的界限 二)、电阻R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符号: 3、单位及换算:欧姆(Ω)、千欧(KΩ)、兆欧(MΩ)1 MΩ=10 KΩ=10Ω 4、认识一常见物体的电阻值(小资料) 九年级物理《电阻》说课稿 13一、教学内容: 1、本部分内容包括的知识点,它们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包括的知识点有: (1)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2)根据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本节介绍了高中物理中重要的基本测量仪器——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它不仅是高考、会考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测量工具。本实验是在学生具有的初中知识和实验技能,在高中学习的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的加深理解,也是对它们的巩固和应用。通过实验能使学生熟悉常用电学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路的基本知识和掌握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学实验的电路设计和器材的选择。 2、知识内容反映的技能、能力及思想方法 本课为学生分组实验课,通过实验能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实验的基本技能。比如对常用电学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实物电路的连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螺旋测微器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在实验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利用实验室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严紧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本课时的重点有: (1)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原理; (2)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3)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 本课时的难点有: (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2)实验中的重要注意事项。 确定重点的依据: (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对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理解的检测、应用和巩固; (2)螺旋测微器是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其使用和读数是高、会考的热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3)本节课为学生分组实验课,所以把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也列入重点,因为在指导过程中有利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同时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进行教学,适时个别指导,有利于整体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 确定难点的依据:螺旋测微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具体、丰富,对螺旋测微器的间接放大作用不熟悉,而且学生在读数时经常容易在半毫米刻度处和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处出错。 二、教学目标: 1、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2、教学目标及其层次关系: (1)知识目标: ①初步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接触电路和器材的选择。 ②熟练掌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③掌握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学会使用常用电学仪器及正确读数,学会根据原理电路连接实物电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会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 ③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整体学生的实验素质。 (3)情感目标: 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实验器材和设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紧求实的科学态度。 3、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条件和不利因素: 达到目标的有效教学条件:学生已具备本实验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初中培养的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对本实验进行了预习;实验室提供了32组实验器材和一些实验模型、投影设备及自制的投影胶片等。 达到目标的不利因素:由于实验室的配备还不能进行多媒体教学,给讲授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和读数时带来一定的不便。本实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在一课时内完成时间很紧张,因而可在实验前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及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等。 本课时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同时又有实验原理和螺旋测微器的原理、使用及读数等到理论知识。授课班级学生的基础中等偏上,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情况较好。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讲授与实验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提问、讨论、练习等,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上主要以投影仪为主,多媒体手段只能在课前或课后作补充。突出以讲授、分组实验和教师的巡回指导为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素质为目标。 2、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各种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在还在对学生实验的指导,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实施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材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析,错误让学生议,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培养和锻练了各种实验技能,又学会了许多方法。 3、教具、实验与教学手段: 教具:投影仪、自制胶片,螺母与螺栓模型,自制螺旋测微器放大模型等。 实验:教师的引导示范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学手段:投影仪的使用,课前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 4、双基、能力及反馈评价的落实: 实验课是落实双基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既能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实验课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实验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和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实验课中反馈评价的落实:主要通过提问、讨论、学生上黑板、练习、报告实验测量数据、教师巡回查看和实验报告中来实现。 四、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检查实验的准备情况: 教师通过提出三个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及预习情况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对螺旋测微器有关的内容掌握的程度,为本实验的展开作铺垫。 2、新课教学: (1)介绍并板书实验目的: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2)介绍实验原理:分两个方面: ①测金属电阻率的实验原理:利用复习提问中讲到的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公式,引导学生推导得出求电阻率的公式ρ=Rs/L,再由此公式引导学生归纳须测量的物理量及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并请学生上黑板画本实验的原理电路,再让全体学生评点与纠正,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电路的正确画法,最后用投影仪展示规范的电路,并介绍作图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以上的处理,很好地突出了本实验的重点之一,最后学生在操作时均能按原理电路顺利连接实物电路,这是突破重点的很好证实。 ②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为突破这一重点,且又是难点的问题,课前已用多媒体课件作了介绍,课堂上又用螺母与螺栓这一学生熟悉的模型加深学生对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和原理的理解。接着用自制的放大模型介绍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并用实物进行示范操作,讲解注意事项。用投影仪出示读数图形,引导学生分析、读数,再举例巩固,让学生实测读数,教师巡回指导。 (3)介绍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对照原理电路和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来叙述归纳器材,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在教学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4)投影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投影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后,带领学生复述一次,着重指出其中的注意事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