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陋室铭教案 |
范文 | 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案 篇2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三、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四、 朗读美文,翻译理解 朗读美文 步骤一:学生自读,标注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步骤二: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音韵美、节奏美。 步骤三:师生齐读,找出韵脚。 翻译理解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两人一组,互译全文。 步骤三: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问题引导 1. 本文题为“陋室铭”,但在结尾作者却说“何陋之有”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请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句是怎样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比的方法,将山水与陋室相提并论,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衬托陋室不陋的?(小组内合作探究) ----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便是“华屋玉食,锦衣美酒”无法比拟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有高朋谈笑,回避了世俗的人际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即使身处陋室也绝无简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在室中抚琴弄弦,展卷读经怡然自乐。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完全是从容自由的,足见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用了什么修辞?哪两个字用的好? ----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上,入”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不失情感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即安于贫困,以守道为乐。 6.提到诸葛庐,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贤者自况,表达出以他们为榜样的志向与抱负。 7.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有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陋室铭》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刘禹锡,感悟出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人生的打击未损他的锋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励志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彰显出少有的乐观豁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悟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使他变得更加乐观,更加潇洒。 想必同学们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于桌旁,时刻自勉,请问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大声宣读,让大家共勉! 七、 作业设计 1思考:作者怀瑾握瑜,身处陋室而不认为陋,联系自身该怎样看待自身客观条件中的不足? 2背诵默写全文。 八、 板书设计 陋室铭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 篇5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5.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6.提问:苔痕 相对? 7.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8.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9.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0.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1.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12.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3.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教后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能正确翻译全文并背诵。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初识陋室。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2、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代诗人。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王安石称他“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诗豪”,著有《刘梦得文集》。 诗人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本文就是作者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所作。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4、这是一篇铭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5、译一译: (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①陋:狭小,不华美 ②名:作动词用,出名,有名 ③灵:灵异,神奇。这里作动词用 ④惟:只 ⑤馨:能散布到远处的芳香,多用来形容德行的美好 ⑥鸿儒:大儒。这里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⑦白丁:白衣,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教养的人 ⑧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有什么简陋呢。 (2)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文大意 山不在于高,有神仙居住就会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显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是美好的,(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漫上台阶,青翠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门帘,郁郁青青。(在这里)谈笑风生的是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来来往往没有缺乏文化教养的人。可以弹奏朴素无华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达官贵人家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文书使身体劳累。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简陋的居室,但只要君子居住在这里)这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二、理清思路,感受陋室 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以“(),()。(),()。”起兴,引出陋室。并用“(),()”一句统领全篇。 然后用“(),()”写室外环境之清幽;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用“(),()”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予以强调,表现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思考感悟,走进陋室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 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 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 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 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衬托,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这两句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旨?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 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结: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是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故而陋室不陋。 4、主题思想:本文采用()的写法,通过(陋室环境),(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物志 陋室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莲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合作探究,品读陋室 1、课文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一方面引出短文主旨,另一方面表明陋室不陋。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3、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不但说 明了“陋室”不“陋”,而且化用典故,以古代名贤自喻,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五、仿写阅读,探究陋室 1、纵观全文,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注意:用现代人的眼光辩证的看待刘禹锡) 称颂的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人品高尚,情趣高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批评的是:消极避世,脱离劳动人民,多了书生气质,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境界。 2、阅读材料《教室铭》,思考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来说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呢? 陋室铭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习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的誓词:“学习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等。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三、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学生自读后屏幕出示朗读节奏,齐读。 四、课文字词: 德馨( )苔痕( )鸿儒( ) 案牍( )西蜀(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翻译课文。 六、质疑探究: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点?(分别用四字概括)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高雅 日常生活:闲适恬静 3、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写作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2、《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八、仿写: 多媒体出示《交友铭》和《教室铭》 学生仿写小组推举代表展示。 陋室铭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韵味情调 2、品析作品的思想内容 3、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我国是礼仪之邦,是诗的国度,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部分诗人也拥有人们的高度赞誉: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 诗豪————? 诗豪刘禹锡,我国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运动失败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照惯例,他到和州应该在县衙拥有九间房子,由于县令的刁难,却被安排在城南面江水立的三间房自里,面对滔滔的江水,他诗兴大发,写下“面对大江观百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豪迈诗篇,也因此激怒县令,被迫搬迁到城北仅一间半的小屋。这里环境宜人,他为此写出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超俗诗章,又再度激怒了县令,不得不住进仅容一床、一桌、一椅是斗屋陋室。半年三迁居,且越迁越小的窘迫境遇没使他怨天尤人,而是奋笔写下了传世佳作《陋室铭》。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陋室,看看它有什么特别。 二、整体感知 诵读文本,品析音律美。 1、分组诵读,互动正音 ————吾、馨、儒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并看看每句最后一个字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名、灵、馨、青、经、形 ————押韵:每句末尾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 3、全班齐读,速读成背 三、研读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过一翻诵读相信同学们对诗豪的“陋室”已有了总体认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又不陋呢?(原文) ————惟吾德馨 ————山因仙而出名,水因龙而灵气,为此可得出“室因德而馨(芳香、有名),我们也可说“室不在华,有德则馨”(类推出中心)。 3、刚才我们知道了陋室是因为“德”(主人品德高尚)而“馨”(不陋),在文章中“德”“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优雅(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 ————上、入:人格画 ————绿:使台阶碧绿 青:使窗帘青翠 (2)交往文雅 ①、如此优雅的环境里,来的人多吗?来的又是些什么人? ————少(苔痕上阶绿)。 ————是鸿儒(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不是白丁(学识浅薄,品德低下的人)。 ②、从交往中可不可以看出“斯是陋室”的主人是个什么人? ————博学之士,高雅之人。 (3)情趣高雅 置身于优雅之镜,偶尔文雅之士阔论外,简陋陈设的主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做 自乐 调(弹奏)素(朴素)琴、阅金经(佛家经典)。 想 超俗 无丝竹(音乐)乱(使……烦乱)耳、无案牍(公文-官职)劳(使……劳费)形(身心)。 4、伫立于草丛之中、布满苔痕、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屋陋室,在“吾”的眼里却显得优雅,再其加交往的高雅、情趣的优雅,以充分地证明了“吾”品德的高尚。为何还写“难言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呢? ————庐(三顾茅庐)草屋 孔明 出名 ————室比庐、亭,自比圣人 从此我们可看出作者给陋室作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怀? ————陋室——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铭:就是记载,古代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篇幅短小、行文用、意蕴深刻。 5、赏析《陋室铭》仿写 ——赏析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搜集古代名人的,撰写自己座右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