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
范文 |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4.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完本篇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师生互动总结。 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过程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解决课文的翻译,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2、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有“大义”的人。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师生补充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3、教师点拨 学生聆听教师讲故事,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听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介绍自己积累相关资料 整理积累笔记 分组疏通文意 对不懂得地方质疑、记录交流释疑 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一)探究论点: 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二)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三)探究重难点句子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五.精美朗读,品读“义”的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 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集体探究论点 回答教师提问,阐述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座位相邻的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探究论点的提出方式,并阐述理由。 同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不同论证方法的句段,加以说明。最后集体整理。 学生发表看法,集体交流、理解 多名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忆 找出语句并朗读 赏析品味 明确论点,把握议论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论点的提出。设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易懂。 理解论证方法,进一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丰富积累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犹如一个投入湖面的石子,从而溅起文章这池湖水的涟漪,突破重难点。 在诵读中欣赏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六、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1、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梳理: 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2、讲述一个体现“义”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讲述体现“义”的故事,进行说话练习 体会教师的总结语,接受情感教育。 教师通过两个活动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再度理解文本内涵,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补充事例对课文主旨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慷慨的总结语,让学生在此感受文本主旨,接受情感教育 作业设计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和孟子学生活:孟子的“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声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也。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 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浩然之气”是一种合于自然,通于宇宙的具有某种实体意味的感性力量。这种感性力量的形成有一个内在的源泉,那就是人的心志,人的道德心灵。故“浩然之气”是既感性又超感性。这种“超”是内在的超越而非向外驰骛的超越。“浩然之气”的形成是一种道德人格的精诚的修炼过程,这一修炼过程具有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并从而化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一,理性与感性同一)的境界。可以说,“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善”达到极境时所放射的“美”的光辉。它是善的巨大力量与美的强烈感染力的内在统一,是一种崇高美。 宋人文天祥《正气歌》撼人心魄地呈示了“浩然之气”所具的崇高美——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万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孟子的“浩然正气”就是他一贯表白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说不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说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两千年来始终激励人心,传颂不绝的伟词名句。它似乎是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很明显,这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并不是宗教性的精神,而是具有审美性灼灼光华的感性现实品格;它不是上帝的忠诚的仆人,而勿宁是道德意志的独立自足的主体。” 从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近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正是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辉映千古的“浩然正气”铸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开拓着中国的希望。 孟子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大师。我游说各国君王,对天下施行仁政。君轻,社稷次之,民为贵。是孟子很有名的儒家思想 有个小故事,明太祖看过孟子这本书后,吓了一跳,这思想可不利于我统治啊。马上下命令把孟子从孔子身边拉下来。这遭到无数读书人的誓死抵抗。 西方的一位学者读到孟子的时候。也吓了一跳,天哪,没想到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这么民主的思想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⑴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⑵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方案二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中心论点。 2、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讨论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论证的。 3、设计精当的思考题或安排延伸阅读,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方案三 1、引用孟子的.名言和裴多菲的诗(参见方案一第二课时步骤三导入,引出价值观的问题)。 2、整体感知课文,并自由诵读至流畅的程度。 3、学生自主质疑,主要讨论孟子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对价值观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4、进行朗读训练,弄清论证方法。 【备教资料】 卡片1: 字词积累: 易错字注音: 所恶(wù)辟患(bì huàn) 一箪(dān)食蹴(cù)尔 不屑(xiè)苟(gǒu)得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动词)、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成语: 舍生取义 卡片2 难句释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意思是:事实上有这种情况,有时通过某种方法可以保全生命,然而人们却不愿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某种方法可以逃避患难,人们却不愿采取这种行动。 卡片3: 本文主旨: 本文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在必要时应舍弃生命而“取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更是不足取的。当然,孟子所宣扬的“义”有具体的阶级含义,但在本文的学习中,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谈。 卡片4: 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历来是有气节的表现,吴晗先生就曾著文谈到这一问题。 卡片5: 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卡片5: 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ɡ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点字音与停顿: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点词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3、自读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抽查课文背诵与理解。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布置作业 1、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预习《<庄子>故事两则》。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5【设计思路】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 2、整体把握: 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3、重点难点突破: 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 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 作者强调有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因为没有丧失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论证。 ⑵二、三节是事例论证,两种事例形成一种对比。虽然是一箪食,一豆羹,但很重要,决定着生死,但有人却不受。而万钟虽多,只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却接受了。前者重义,后者不辨礼义,根本原因是一个保持了本心,而另一个丧失了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们就会重义,社会才能安定。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2、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孟子所讲的礼义与仁的区别。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 知识: 1、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老师抄写重点词语: 所欲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故不为苟得所恶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为由是则生是故非独是心勿丧耳 呼尔与之蹴尔不屑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P209思考练习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