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比例的教案 |
范文 | 比例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例的教案1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1---3题,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引入课题 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1 先在下表中写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再举例说明。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三、教学例2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先填写下来,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联系 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比 做一做:5:6=( )( ) 四、教学例3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五、解比例 X= :2【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六、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 ②比例尺20:1表示 _____________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七、知识应用 练习十七第1、3题。 八、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一)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和比例(一) 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途。 比例尺。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先让学生回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举例和实际距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比例的教案2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比例的教案3【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画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就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了他家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思考交流) 生汇报:1表示图上距离、100表示实际距离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厘米,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师:对,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生读一读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比例尺?)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各图,分别让学生读出图中的比例尺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3、自己写一个比例尺 师:现在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个比例尺,并向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生汇报 4、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认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解决第2小题 师:同学们,笑笑按比例尺1:100画出了她家的平面图,他想带我们看看他的卧室,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先请大家量出他卧室长宽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吧?(课件) (1) 量出笑笑卧室的长和宽 师:你们量出了笑笑卧室长是?宽是?那你们算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长和宽吗和面积吗?(课件出示)试一试,并把你的解题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a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b :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小结回顾 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求笑笑卧室面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图上距离,在求出实际距离,然后才能算出面积) 2、解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汇报方法,然后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3、解决第4题 师:笑笑在设计图时还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在父母卧室的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1)分析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1) 学生交流想法。 (2) 学生独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 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 0。02米=2厘米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笑笑还为我们出了道难题,大家敢于应战吗? 4、解决第5题 (课件出示:笑笑的卧室长4米,画在图纸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 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反馈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比例的教案4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它等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补充练习: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 三、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比例的教案5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谁能用比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班男女同学的人数情况? (指名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们的应用。 预设 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如5÷2,可以写成5∶2。 生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如8∶4=24∶12。 生3: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生4:配制农药会应用到比的知识;地图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 (2)说一说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比例 各部分名称 0.9 ∶ 0.6=1.5 前项后项比值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3)出示教材83页“回顾与交流”2题。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全班交流。 预设 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比的比号。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比的比值。 强调: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所有分数的分母及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比例的教案6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资源 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预习菜单。 预习作业设计 1.填空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Ο()=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Ο()=速度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Ο()=速度 2.预习例1观察下表,思考下列问题: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 (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0 480 ……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③你发现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如果看不出规律的话,可以先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想想有什么规律。 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反思 一、揭示题课,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通过学习我们要弄清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交流合作,提炼建模(预设7分钟) 1.出示例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2.全班交流汇报,探究新知: ①理解“相关联的量”。 ②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③学生看书、质疑。揭示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3.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组织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样的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联的量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结合举例,抓住“随着”一词说明:一种量的变化,是因为由另一种量的变化引起的,这样的两种量才是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教师相机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象这样的两种量,它们的关系叫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获取有关概念。组织汇报: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老师适时板书) 4.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关系。 三、抽象分析,掌握方法(预设10分钟)1.围绕学习菜单完成“试一试”。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3.比较例1与试一试,思考并讨论,这两个题有什么共同点? 4.如果用字母χ和У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κ表示它们的比值,用式子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5.成正比例的量具备哪两个条件?1.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2.教师相机板书正比例的关系式。 3.引导学生提炼出成正比例的两个条件。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1分钟)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学生先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说出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第1、2题,学生先算一算,想一想,再交流汇报。第3题学生先画出放大后的图形,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再思考题中的两个问题。 3.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判断并说理。“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成正比例。 1.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2.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只有当相关联的量中每一组对应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种量才成正比例。 3.生活中哪些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我们学过的数量关系中,哪些是正比例关系?下面进行一个举例和说理比赛,各小组至少举一个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并说明理由。组织学生“举例及说理”交流。 4.老师也举了一个正比例的例子,请大家和我作一辩论。 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尝试着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正比例意义学习的强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差生。 2.学生完成作业后,反馈矫正。 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课堂学习表现。 教学反思 我是这样预设的,以例1为导路线,通过说、想、听等环节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试一试”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根据学习菜单让学生独立完成,讲练结合,尽量做到老师少讲、精讲,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主栽着整个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完这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开放型的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生命。我深信本节课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发现、人人练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比例的教案7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 5 4 2 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比例的教案8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能利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思维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情感。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1—64页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数与比的联系,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平均分的发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比的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实际: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学生已经熟练理解分数与比的联系,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校调整了清洁区和本班有三个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县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实际和经历,为教学创造了素材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注重其应用性,真正体现“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张扬个性,鼓励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思考问题。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宗旨。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隐藏在日历中的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游戏激趣策略:通过猜球和分乒乓球拍的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比例的教案9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比例的教案10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95-9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设计思路: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比例的教案1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比例的教案12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 学 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八第3题。 比例的教案13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5页的“解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流程: 流程1:教学例5a 教师:李明同学在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也在电脑上把下面的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 课件出示例5。 教师读题:现在只知道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要求出宽,我们必须先理解“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教师:按比例放大的意思呀就是说明这张照片放大前后的相应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例如:放大前的照片的长: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放大前照片的宽:放大前照片的长:宽=放大后照片的长:宽。 流程2:教学例5b 教师:现在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教师:我们就可以假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课件出示 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教师:现在你能列出比例式吗? 教师: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比例13.5:6=x:4 教师:动动脑筋,这个比例中的未知数x你能求出来吗?试一试! 流程3:教学例5c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可以这样来解答。你知道把比例写成“6x=13.5×4”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吗? 教师:其实这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写的。你看懂了吗? 教师(指着):现在我们已经把未知数x求出来了,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 教师:请大家完整地看一看解比例的过程,想一想解比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把一个比例转化成这个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最关键的还是把一个比例写成等式这一步,它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得来的。 流程4:教学“试一试”a 教师:你现在会解比例了吗? 请大家看课本45页的试一试,请你接着完成它。 流程5:教学“试一试”b 课件出示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看一看,你做对了吗?说说把比例写成1.2x=75×0.4的依据是什么? 流程6:完成“练一练”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45页上的练一练,把这3题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看谁做得有对又快。 教师:核对一下,你是这样做的吗? 课件出示三题的解题过程。 流程7: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在列比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解比例的依据又是什么? 教师:在列比例式时我们要根据题意,正确找出题目里的比例,列出比例式,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成一个等式,同时计算也要认真、细心。 流程8:完成练习十第6题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来求未知数。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流程9:完成练习十第7 题教师: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一下。 流程10:完成练习十第8题a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47页第8题,先轻声地读一读。 教师: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然后看一看它们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可以写成这样的比25:200、30:250,它们能组成比例。 流程11:完成练习十第8题b 教师:大家看第2个问题,题目中的“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300毫升水中应加入的蜂蜜与水的体积的比等于第一杯中蜂蜜与水体积的比。 教师:正确理解了这个条件的意思后,就请大家列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流程12:完成思考题 教师:下面我们要来挑战一下自己了,有信心吗?请看??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想到什么呢? 教师: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就说明两个外项的积是1,由此我们就能想到两个内项的积也是1。 教师:那另一个内项可以怎么求呢?请你列式算一算。 教师:另一个内项是3 ,你算对了吗? 16 流程13: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的课堂作业是练习十的第5题。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 比例的教案14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 本节课知识的呈现是这样的:教材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整理成表,通过对比使同学们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其中,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同学们容易混淆发生错误的地方,复习时应从“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使同学们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 在复习比例尺时,要使同学们理解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着重训练同学们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3页,完成第101—102页和第103页上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同学们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二、归纳整理 1.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所学知识并完成下表: (2)说一说,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完成下表: (3)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引导同学们小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 ①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说法化简。 ④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例2 解比例 12∶x=8∶2 指名同学们说出解法,教师板书。 (4)做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 ①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②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2.求比值和化简比 同学们做完后,组织同学们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并整理成下表: (2)完成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3.比例尺 (1)教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同学们观察后提问: ②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2)完成教材第10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反馈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 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 (6)如果 a×3=b×5,那么 a∶b=( )∶( ) (7)如果a∶4=0.2∶7,那么a=( )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1 比例的教案15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尝试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意义,谁能说一说 1、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 ) 20︰5和4︰1 ( ) 5︰1和6︰2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 : 8 = 15 : 40 3×40=8×15 9/1.6=4.5/0.8 9×0.8=1.6×4.5 5、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应用的知识,即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自学:什么是解比例?请看书第35页 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课件出示: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搭高320米。它不仅是一座吸引游人观光的纪念塔,还是巴黎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美丽城市的象征 2、自主学习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搭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搭的模型,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思考题: 思考: (1)、埃菲尔铁搭模型的高与埃菲尔铁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 )的高度:( )的高度=1:10 (2)、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3、把这个条件换到这个关系式中就是:( ):320=1:10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 )项。 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汇报: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 (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解比例的步骤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应用解方程的知识算出未知数。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思考: (1)“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讨论: (1)解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呢? (2)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巩固应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 : 24第一步24X=12×2是根据( )。 2、把0、3 : 1、2=0、2 : 0、8可改写成 ( )×( )=( )×( ) 3、把4×5=10×2改写成比例是( ) :( )=( ) : ( ) 4、若甲:乙=3 : 5,甲=30,则乙=( ) 5、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的积上36,其中一个外项是9, 另一个外项是( ) (二)、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 )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 ) 3、解比例的理论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 )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 ) (三)、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再解比例。 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14与最小的质数的比等于21与X的比。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生说收获。老师小结。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