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 |
范文 |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教学内容: 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白板在方格纸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比较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师在白板上根据回答移动边,最后拼成规则图形。 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 第二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各自看图填空,学生解决问题后,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说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么转化的。边说边用笔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题的图形要先旋转,再移动,让图形与方格纸重合。 3、练习十四 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出转化策略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 数与代数的领域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数的和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不能根据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 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白板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明确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一层一层地数。 启发:如果不画图,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本课练习大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共同探索,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可以到白板上进行实际演示,非常直观。 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2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3教学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寄信最经济 设计邮票的价值 教具学具: 各类邮票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 观察邮票。 实物投影出示课文中的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 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新知学习,组织活动 1. 出示邮政相关的费用。 业务种类 计费 单位 资费标准/元 本埠资费 外埠资费 信函 首重100g内,每重20g (不足20 g按20 g计算) 0.80 1.20 续重101~20xx g每重100 g (不足100 g按100 g计算) 1.20 2.00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 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 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 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不足20 g按20 g计算,所以45 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 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 ①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②引导列表描述。 1~20、21~40、41~60、61~80、81~100 本埠 外埠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 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①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②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1) 先看看从101~400g的信函,有哪些可能的资费。 101~200、201~300、301~400 本埠 外埠 (2) 你想设计什么面值的邮票? ① 自行设计。 ② 与同学交流。 (3) 你见到你设计的这种面值的邮票吗? 三、巩固提高 小结 邮票是有益的爱好,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4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 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_ 。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板书: 观察的范围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5设计说明 “工程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实际问题,但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助此例题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应注重以下两点: 1、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用题。但就其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而言,它同整数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一脉相承,仍然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因此在复习引导中,应重视复习题与例题之间的比较,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是精心设计导学的步骤,有意识地展示学习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总结归纳,或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适当地指点,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的统一。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学生从媒体上获取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修一条长1400米的道路,第一小队每天能修150米,第二小队每天能修200米,如果两队合修,几天能修完? 2、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3、请同学说说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说出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用除法计算,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工程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的工程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打好基础;通过比较例7与复习题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知。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例7情境图。 一条道路,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例7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所求问题相同;不同点:例7没有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只有两队单独完成工作的时间) 2、理解题意。 (1)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汇报: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所以要求工作时间还要知道这条路有多长和两队合作每天可以修多少米) (2)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这条路的总长度和两队每天合修的长度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知道这条路的长度。能不能假设这条路有多长呢?) (3)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假设知道这条路有多长,然后根据假设的长度求出两队每天能修多少米,再进行计算。 3、学生尝试计算。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6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节课的模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顺利多了。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7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九、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体会如下: 在教法上能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做,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表达自己的. 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8教学内容:教科书第l~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 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 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 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 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做本金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 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 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00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 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可以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元。) 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1425%,表示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 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9〔欣赏〕 片段一(序幕部分)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反思〕 一、序幕扣人心弦。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终曲高潮迭起。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0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教具准备:统计图若干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们参加过哪些比赛呢? 师:小朋友们个个多才多艺,老师真为你们有这样的幸福生活而高兴。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将举行一次大型的文体活动,我们班也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比赛,大家高兴吗?应该组织哪一项活动比赛好呢?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生自由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地给老师提出了建议,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们都是提问能手。但是我们只能举行一项活动,你们说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二、调查统计,解决问题 1、调查准备 明确要求 师:我们先以小组单位进行调查,请小组长把1号信封里面的统计图拿出来,大家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张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有5个直条,下面写着跳绳、踢球、其他,还有两个括号。 师:是啊!有跳绳、踢球,还有两个项目没有告诉我们,你们说应该填什么活动项目好呢?其他是什么意思呢?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1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15题,练习十九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汁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第101页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与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要怎样换算成公顷。 4.做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你发现哪个面积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长方形和圆如果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大) 5.做练习十九第13题。 让学生测量、计算。指名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6.让学生口答第14题,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积。 7.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操作、计算,然后口答长、宽和面积,老师依次板书。 四、讲解思考题 请同学们观察刚才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讨论一下: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指名学生交流每组的讨论结果。追问:这些不同的长方形里,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指出: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当它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11、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lO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2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会用较小面额的钱币去购物。 3、教育学生懂得爱护人民币,珍惜人民币。 4、增加学生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他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初步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10元以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小朋友们,你们到过商店买东西吗?你买过什么?都用什么去买?(用钱去买)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钱叫日元。那么,有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呢?(人民币)。 对,在我们购物的时候,都会用到人民币。(板书:购物) 二、认识、感受: (一) 认识人民币。 1、问:小朋友,你都了解人民币的哪些知识?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2、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人民币,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 3、下面,老师说人民币的面值,你们拿学具演示。 小结:在人民币大家族里,有的钱币上有元,有的钱币上有角,还有的钱币上有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我们的人民币上有国徽,它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二) 人民币的进率。 1、换钱游戏:小朋友,我这儿有1元的纸币,想换你手中的角币,可以怎么换?请把想换的角币放在桌面上。(10张1角、2张5角、5张2角、1张5角5张1角、1张5角1张2角1张1角、1张5角2张2角1张1角)小朋友真能干,换的方法可真多,不管怎么拿,角币一共有10角。 所以: 1元=10角 2、我用1张1角的纸币来换你的1分硬币可以换几个? 得到: 1角=10分 3、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到银行去换换钱吧: 5元能换( )张1元。 2角能换( )张1角。 5角能换( )张2角和( )张1角。 (三)人民币的组合: 小朋友们,你知道屏幕上有多少钱吗? ⑴4张1元 ⑵2张2角 ⑶1张5元、1张1元、1张5角、1元2角 ⑷2张1元、2张2角、1张1角 (四)购物游戏。 1、 开学已经有5周了,学校门外文具店又购进一批文具。我们一块儿去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商店画面)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文具?这么多漂亮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就把钱拿出来给同桌小伙伴看。 笑笑有1元钱,她可以买多少块橡皮。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3、买1个卷笔刀,还差多少元? 4、想买1块橡皮,2支铅笔,1本练习本,1元钱够吗?你能拿出买这三种文具的钱吗?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付钱时,可以把钱进行合理的组合。 三、货币欣赏: 小朋友,每种货币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货币吧。(介绍:韩国、泰国、美国、欧元、港币的货币) 四、 总结。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尝试了有计划的购买商品。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堂课的表现?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 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3×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7、29×4、2×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2 。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计算更准确。 (2)练习:29×6=12×3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评析: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更紧密。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主动探索,强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注重学生错误的提前预判。]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5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评析: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与包办,而是充分的在情境图的基础上,通过整数乘法意义的回顾,经历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4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5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6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7教学内容:第7册教科书第91页例4,92页的练一练及相关练习。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 2.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较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思考方法. 3.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如何根据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2.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相遇关系式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各类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活动投影片一套,小黑板两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读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2.导入: (1)引导学生把这题所求问题变为条件,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出示改编后的例6,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相遇求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读题理解题以后解答 (1)这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相距路程,两人速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相遇时间) 2.演示自制投影片. 第一次演示: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1)小东走了多少米?(50米),小英走了多少米?(40米) (2)两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时间?(1分)为什么只用了1分钟?(因为他俩是同时出发) (4)这时两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第二次演示: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现在小东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 (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 (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 3.归纳 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走的时间是相同的. (2)小东和小英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 (3)如果小东和小英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提问:是不是呢?老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东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钟.提问: (1)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 (2)讨论:是怎样得来的?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同时出发1分钟就走90米,270米里有3个90米,所以两人同时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钟,也就是这题求的相遇时间. (2)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 ①270米是路程 ②90米是速度 ③3分钟是时间 ④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时间 4.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三、巩固发展 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27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改变条件出示: 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说解题思路 ①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②如果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思考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解题思路. ③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答以上这三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时间这类题,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时间,如不直接告诉我们,根据题意求出来,再按数量关系式解答. 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1)(65+70)4=540 (2)540(65+70)=4 (3) 54065-70=65 (4) 54070-65=70 (5)540-654=70 4 (6)540-704=654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复习题小黑板 速度时间=路程 例6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的和)(相遇时间)(速度的和)(相遇时间) 270(50+40) =27090 =3(分)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8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图形的缩小与放大。 教学难点: 图形放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小红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许多照片,小红把几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把几张照片缩小后,放在夹子里。你知道相片放大缩小的原理吗: 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①认真观察图形。 ②说一说:谁画得像? 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思维过程。 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象。 (2)讨论: 师: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 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 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④反馈讨论结果。 (3)小结。 ①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小结: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象。 3. 完成课本画一画。 三、 探索活动 活动(1) 1. 说一说点A(2,0)中,2和0分别表示什么? (1) 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理解。 (2) 教师明确说明,2表示列,0表示行。 2. 分别说说B(4,0),C(6,2),D(6,6)各数对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 把表示点E、F、G、H、I、J的数对填入相应的空格。 活动(2) (1) 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2) 2X表示什么?2Y表示什么? 活动(3) 1.学生独立描点。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 观察比较,说说哪只猫长得象乐乐。 4.你知道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 说一说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关键是什么。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9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 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景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直角思考: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图形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2.总结 问题: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三、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20〖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折叠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3.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容积等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 折叠〗 这部分是有关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识别与判断,因此,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极有益处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内容。 本问题安排了“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三个步骤。首先,想像一下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其次,动手操作,将放大的图纸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最后,可以先通过叠出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矩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和第四个矩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练一练〗 第1题 ①长方体;②正方体。 第2题 图形(1)对应(a)。 图形(2)对应(c)。 第3题 图形①和②都对应(b)。 建议学生先看图想像和思考,然后再用附页4中的图折一折。这样,既验证了自己的判断,又练了折叠技能 第4题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由于门的'位置已经给定,所以,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就大概确定下来。 第5题让学生自己做立体图形,教师不必作太多的限制,比如可做立方体、长方体或根据教科书上的一些平面图去做相应的立体图形。但不管怎样,做立体图形的步骤都应该是先画出平面图形再折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