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3 位置 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几何图形. 二、教学新课 (一)圆的形成过程 1.教师叙述:体育课上,教师和明明做游戏,老师固定在操场中间不动,为了保持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变,明明拉紧一条绳子开始走动,形成这样一个图形,这是什么图形? 2.教师提问 (1)明明拉着绳子围着教师走动,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你知道吗?(明明和教师的距离没有变化) (2)老师的位置在哪里?(引出圆心) (二)联系实际 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处处可见,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三)画圆 1.介绍圆规的`历史. 2.教师介绍画圆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3.教师强调 (1)圆规两脚距离不能变; (2)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 (3)起点和终点要重合. 4.学生练习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画圆 (2)学生自己练习画圆 (3)学生按要求画圆(两脚间距离为3厘米) (四)认识半径、直径和两者间的关系. 1.认识半径:教师在圆内画一条线段,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 (1)教师说明:这样的线段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2)比赛:我给同学们10秒钟时间,请你们在自己的圆中画半径,看谁画的多?同时还要说明半径的长度. (3)学生反馈:你画了几条?长度呢?如果还有时间你还能画多少条? (4)教师小结并板书: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追问:你圆中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半径为什么不相等呢? (5)补充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认识直径:教师示范画直径 (1)观察:什么叫直径?直径有多少条?长度呢? (2)教师小结并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用字母d表示. 3.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出示图片:练习)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内容: 用数学 教学目的: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思维训练: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 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P62 13 14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在我教本课之前,观摩同行执教已有十多遍,观摩过程中也断断续续有些思考困惑,主要集中在几下两点: 1、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生的空间观念怎样飞跃?怎样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为什么会有不少学生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仅仅是口误吗?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我提前研读了相关资料(此时我的学生刚进入五年级上学期),通过研读思考,我明白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在人脑中的表象及想象。空间观念是由感知觉到概念间的“阶梯”,是建立几何概念、形成空间想象力的基础。《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那么无论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都要肩负起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任务。我想起同事们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会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太差,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空间观念,而在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时又会感到很茫然。 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但本节课才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研究立体图形,教材先从生活入手抽象出立体图形,接着在明确面、棱、顶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最后认识长、宽、高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丰富,但要想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玩中学,很明显一节课无法完成。于是我又陷入了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实效?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研究兴趣点,我对一个自然班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课前调查,具体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问题1:你知道长方形和长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意图:为了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心中的真实建构情况。】 调查结果: 关于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在63个学生的回答中,只有18人(约占28%)能准确说出平面与立体之分;有28人(约占44%)说长方体可以立起来,但长方形立不起来,这样的回答其实并不准确,但潜意识中要传达的内容也可归为平面与立体之分;还有17人(约占27%)所回答的内容根本不靠谱。 关于长方体和长方形的联系:该问题难度较大,在63人中只有11人(约占17%)能够说出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清晰的立体图形的表象,所以产生了上述的问题。基于此我考虑在认识长方体前可以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入手。 问题2:如果让你研究长方体的特点,你喜欢怎样研究? 【意图:旨在了解学生关于长方体的`研究兴趣点。】 调查结果: 有12人(约占19%)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的面。 有6人(约占10%)提到喜欢研究为什么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 有4人(约占6%)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 各有3人(约占5%)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顶点或棱。 有2人(约占3%)提到喜欢研究长方形如何变成长方体。 还有学生在问卷中明确表示:我喜欢拼装长方体,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动手做一做、干一干,有时比只看还要好。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的研究兴趣点比较分散,但都很有价值。相比较更多的人喜欢研究面的特点,基于此怎样激发学生研究顶点和棱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另外部分学生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及拼装长方体对本课的活动设计也很有启发。 在分析了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进一步思考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考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了实践,现将实践教学中的两个片段分析如下: 片段一: 课前活动中每个4人小组准备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按照要求拼出图形: 任务一: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1个长方形; 任务二: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5个正方形; 任务三: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4个三角形。 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完成任务一; 能够在片刻思考之后拼出形如“田”字的图形完成任务二; 但却苦苦思索无法完成任务三。此时我出示三棱锥,学生惊喜地发现三棱锥上有4个三角形,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部分学生深有体会地谈到:“图形不只有平面的,还要向立体发展。”而那些没有发表感受的孩子我也能从他们的表情上洞悉他们的内心…… 片段一分析: 面对只有17%的学生能说出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的课前调查结果,我考虑在认识长方体前可以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入手进行课前活动。实践验证通过三个拼图形的活动任务安排,使得学生经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过程,而学生也在过程中无形地完成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知飞跃,于是在后面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学生将“长方体”误说为“长方形”。 片段二: 在学生观察自己手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并引导其有序数出面、棱、顶点数量的基础上,我直接安排了“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小组材料为:卡纸、直尺、剪刀、胶带、信封(内有2个或3个已知的面)。】同时要求学生边制作边思考:长方体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长方体棱的长度关系? 大约10分钟(速度最快的小组只用4分钟)之后,所有的小组都顺利制作出了一个长方体,【如图】且大部分小组都发现了长方体的特点。此时的展示汇报便显得很“酷”:组长拿着自己小组的作品落落大方地在台上对同学们分析讲解他们的发现,教师只需在恰当的时候追问发现的依据,并引导其它小组进行补充即可。 片段二分析: 基于课前问卷中部分学生表示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及拼装长方体对我的启发,我安排了这个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其实一开始我想让学生将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剪开进行观察,但考虑到生活中的长方体大都是一些盒子,而盒子在粘和处的多余材料会影响学生的观察,于是我想自己给每个小组制作长方体让学生去“剪”,但此时我想到调查问卷中有学生说:“我喜欢拼装长方体,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动手做一做、干一干,有时比只看还要好。” 看着学生的心里话,我很想大胆尝试,但考虑对学生而言“制作长方体”比“剪开长方体”难度要大,所以我在信封中提供了几个已知面。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担心,毕竟长方体面、棱的特点学生还不知道,就直接放手让其制作,实在是有些冒险,不过最终我决定相信学生,我想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进行汇报的时候内心该有多高兴。实践显示:我的愿望实现了。但此时我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能够在没有研究面、棱的具体特点时就能制作出长方体呢?后来我想到了:因为学生有生活经验,虽然长方体仅仅在一年级的数学书上“昙花一现”,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多少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啊!学生在生活中玩过多少长方体的玩具啊!…… 我如梦初醒,课前自己的担心多余了,但也暴漏了我在研究学生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经验读的还不够懂。是啊!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生活经验也是教师在课前需要深刻了解并且读懂的。只有在这样深刻读懂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能顺利实现飞跃。 至此本该结束了,但学生又在上完课的第二天给了我新的惊喜: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形状是正方体的盒子。【如图】孩子们说:“老师,我要用这个正方体包装礼物送给你!” 面对此情此景,我感动了!我对孩子们说:“老师不要里面的礼物,只要这个盒子就行。”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思维是多么丰富奇妙,要想读懂你们,老师定当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