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范文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2教学内容: 课本P1的例题和P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重点: 进一步掌握平移动方法,体会平移的特点。 难点: 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例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是怎样运动的?(向右平移) 2.问:它们的运动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数一数,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 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 小船图向右平移9格。 金鱼图向右平移7格。 三、做试一试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学生尝试作图。 要求:先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⑶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四、做练一练 五、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平移 中间图形用虚线,箭头表示平移方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3、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重点: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难点: 1、了解吃虫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自然中的两种植物,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板书:茅膏菜猪笼草) 2、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虫子吃植物,而这两种植物却是?此时你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先来看看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虫子。 二、引导学习“茅膏菜”部分 理解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到小虫子? 1.抓住“柔毛、黏液”,联系“马上被它粘住”,体会黏液粘性很强,并联系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 (依据学生发言出示句子) 预设: 学生能抓住“柔毛、粘液”并联系下文“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知道茅膏菜是靠粘液粘住小虫子的。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马上”,体会柔毛上的粘液粘性很强,所以粘小虫子的速度很快,让小虫子跑不了。 2.出示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感受神奇。茅膏菜的叶子上长满了感觉灵敏的、像露珠一样的柔毛,上面布满腺体,能分泌消化酶。当昆虫飞过来来取食时,叶子卷起,最终把小虫消化掉。自己读一读,谁来说说你又体会到什么? 过渡:你们发现了吗?就是因为这位同学把茅膏菜的外形上有粘液和它粘住小虫子联系起来思考,就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吃虫了。 (出示表格,提示学生联系思考) 这样的粘液,让你有什么感受?(神奇)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这神奇的粘液啊!(出示图片) 3.抓住“又嫩又绿”,知道茅膏菜还用颜色和新鲜吸引小虫,体会美丽、神奇。过渡:茅膏菜除了有黏液粘住和消化小虫子,还有什么原因能让茅膏菜吃到小虫子? 预设:学生能关注到“又嫩又绿”,结合生活实际,叶子对吃虫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茅膏菜的叶子除了绿,还很嫩,自己要是小虫子,也肯定想 飞过去咬一口。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叶子的吸引作用。 4.播放视频,使学生知道半月形叶片能够紧紧卷住小虫的作用。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茅膏菜吃到虫子?与后边吃虫哪有联系?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先播放视频) 看完视频,如果你就是那个小虫子,你浑身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能通过看视频,发现半月形的叶子能够紧紧地卷住,使小虫难以逃脱,非常神奇。让学生带着观看视频的感觉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能够抓住句子中的“紧紧地卷、怎么”读出茅膏菜的叶子把小虫卷得很紧。 5、总结原因,再次深化神奇的感受 我们看,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是把茅膏菜的样子和怎么吃虫联系起来想,知道了它为什么能吃到虫子。你能看着表格把茅膏菜为什么能吃到虫子总结一下吗? 自己说说,指名说 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茅膏菜是捕虫能手,感受吃虫植物的神奇。 过渡:第一自然段学到这里,你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小虫子了吗?如果让你给它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吃虫的能手”,“吃虫的专家”等等 过渡;一种不能移动的植物,却能成为吃虫的能手,你有什么感觉?(神奇)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比较第一部分中描写吃虫部分的异同,体会举例子对于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1.描写吃虫部分比同,引导学生认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渡:通过课文第一自然段,特别是后两句对茅膏菜是怎样吃掉虫子的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吃虫植物的神奇。那在课文第一部分里,还有没有写茅膏菜吃虫的内容呢?(第2自然段) 既然都是写吃虫的内容,那么第1自然段的最后两句和第2自然段会不会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这两部分内容,找一找它们的相同之处。预设:学生浏览相关部分后,能够抓住“粘、卷”发现,这两部分在写茅膏菜吃虫的经过,特别是主要的吃虫动作时都是相同的。 2.两部分内容比异,体会举例子能够生动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过渡:既然茅膏菜吃虫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第2自然段的呢?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部分内容,比一比,这两部分内容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两部分内容) 预设:学生能够发现,在第二自然段里,课文不仅写茅膏菜是怎样捉虫的,还描写了苍蝇被捉时的声音、动作。 3.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或短语朗读这一段,感受画面的生动。 有感情的读一读,抓住描写不同的语句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举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能在朗读中逐步感受到,有了这些内容,能让自己想象出苍蝇被吃时的画面,更加感到茅膏菜是吃虫的能手,非常神奇。如果学生说出“生动”有困难,教师可在引导的基础上点明。 总结:这也就是举例子对表现茅膏菜这种事物特点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课文举了 ●花花绿绿能吸引小虫子 ●长长的,又宽又大的叶子,这是因为上面挂着捕虫袋。 ●细毛上有蜜汁能够更好地吸引小虫 ●袋口和内壁很滑让小虫难以逃脱 ●袋底有“积水”小虫被腐蚀 情境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事物特点更真实。 1.以读代讲,进一步体会猪笼草是吃虫的能手。 过渡:课文还有哪儿能看出猪笼草是吃虫能手?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把最能表现它是吃虫能手的词语突出出来。 (出示第4自然段) 有一次,一位植物学家看见一条蜈蚣跌进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想爬出袋子。可是那袋里的半段身体,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评读:我听出来了,你突出“竭力”,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你怎么读?学生抓住“竭力挣扎、已经、不成样子”等词,体会出猪笼草吃虫本领强,真是吃虫的能手。 小结:这个猪笼草吃蜈蚣的例子与茅高菜的例子一样,具有真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很生动。 四、仿照课文对两种吃虫植物的描写,介绍捕蝇草。 过渡;在自然界中除了茅膏菜和猪笼草以外还有许多吃虫植物,你还知道其他的吃虫植物吗?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吃虫的植物---捕蝇草,请你模仿课文描写两种吃虫的植物的段落,介绍捕蝇草。 介绍步骤: 1、看视频,知道捕蝇草是怎样捉虫的。 边看边思考:捕蝇草怎么捕虫的?把你看到的说说。 教师告知学生哪里是捕虫夹、刺毛。 预设:刚才茅膏菜主要是通过“粘、卷”这两个动作写出吃虫子的过程,那捕蝇草是主要通过合上捕虫夹,交叉刺毛吃虫的。 2、出示文字资料, 自己读读,说说选哪个资料?理由是什么? 预设:通过文中两种植物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要选与吃虫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 请你把这几处连起来,说成一小段话。 自己说说,指名说,其他人听帮忙修改 作业: 完成仿写。 阅读其他吃虫植物的资料,可以试着像课文那样,完整的介绍一种吃虫的植物。 板书: 吃虫的植物 样子 茅膏菜 吃虫专家怎样吃虫 猪笼草 举例说明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4教学内容: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 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教学准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二、 新课 1、 花的记录 (1) 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2) 填写种植记录三。 (3) 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你有办法统计吗? (4)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 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 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 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 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 全课小结 四、 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7一、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干茶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全体朗读 (一)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家》《春》《秋》,本文选自《海行杂记》,1923年到上海学习,1927年乘“昂热”号在航行期间撰写了38篇小文章,《繁星》是其中一篇。 (二)字词 1、四字短语:半明半昧摇摇欲坠 2、多音字:和模 3、形似字:莹萤荧坠堕 (三)理解课文 本文短小精干,思路清晰 写作线索:观察星星 自读习题: 1、说出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 2、作者三次观星观察到的星有什么不同?作者每一次观星的感受受否相同? 3、作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独立完成并了出提纲相互讨论: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 2、见书。依恋――亲密--知心、舒心 4、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 (四)揣摩语言: 学生找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谈谈为什么好?(好在何处) 教师明确: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2、想象和联想 (五)作业: 1、字词 2、造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体会月色下的美景。 4、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出示月夜图。 师:同学们,你们和亲人一起在月下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亲人在一起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一起交流分享下吧! 2、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和亲人在月夜下散步发生的事情。 1、师简单总结学生发言,引入新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看看他们去了哪儿散步,有什么感受吧。(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 1、师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师订正读音。 鹅卵俗跃穗镀埂烁 2、师出示字词拼写音频,生观察笔顺、掌握结构,生再次齐读。 3、多音字:载(zǎi zài) 三、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量词及词语搭配,课后摘抄积累。(如:一块银毯,一塘新谷,明亮的月盘,古老的传说,月光闪闪的溪岸……) 2、师出示本课词语并解释:坑坑洼洼、汩汩、月影团团、月光闪闪、闪闪烁烁…… 3、师指导生对四字词语进行归类,并扩展积累。 AABB式:坑坑洼洼、闪闪烁烁、郁郁苍苍、急急忙忙、蹦蹦跳跳 ABCC式:月影团团、月光闪闪、风尘仆仆、仪表堂堂、千里迢迢 【教学设计】随堂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四、整体感知 1、生细读课文,想一想: (1)“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在月光下散步) (2)他们都去哪儿走月亮了?(村边小路、溪边、田埂) (3)他们走月亮时都看到哪些景色?(点仓山、溪水、鹅卵石、庄稼、果园……) 2、生汇报,师指导订正。 3、出示课件,生填空并齐读: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村边小道),走过(溪边),走过(田埂),走过(果园)……多么奇妙的夜晚啊! 4、生自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交代事情背景。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一个小孩和他妈妈一起走月亮,欣赏着鹅卵石,闻着果香,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去感知走月亮的美,感知作者的情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1-31-42-32-4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0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时: 一、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四)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3页的内容,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3.学生自学。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5.课堂练习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6.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后回忆:略 二、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教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2.出示自学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3.出示自学指导:看书上第6页的内容,分组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4.师生共同学习 (1)读新闻: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课堂练习 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6.巩固练习 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六)课后回忆:略 三、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关键: 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2.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 (六)课后回忆: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1第1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颂春为专题,选编了《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赞美春天、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专题安排的。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读、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2.能力: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要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3.思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2.在古诗的学习上,解字词、明诗意、诵诗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春景。 4.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 1.通过不断的阅读,熟记并达到背诵。 2.在古诗学习上,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3.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五、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写会字词,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阅读时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4.通过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扩展视野,掌握大量好词佳句,增加知识量。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14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 ( )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 ( )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 ,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 8.17+6.94= 8.25+1.55= 10-2.45= 0.56-0.307= 2.34+1.067=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