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下册教案 |
范文 | 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下册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下册教案 1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数“1”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和耐心倾听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淘气为了欢迎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始崭新的小学生活,特意画了一幅画送给我们,(出示主题图)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哪儿?图中有什么? 2、生汇报后,师:图中哪些物体的个数是1? 3、师提示:谁有好办法能把图中个数是1的物体都找出来?(引导按照一定的顺序找,或把找到的做上记号。) 4、请小老师为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信息 二、抽象出数字“1” 1、师:刚才大家找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板书1) 带读“1” 2、师:很大的物体,如1棵树、我们居住的地球,都可以用1表示,很小的1个物体,如1棵小草、1粒芝麻也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1筐萝卜 师借助身边熟悉的实物:1根粉笔,1盒粉笔;1个班级等等 3、请学生用1来说一说身边的事物 三、抽象出数“2、3、4、5” 1、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已经找出了很多用1表示的物体,谁还能说说,这幅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 2、生观察图,可与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师要善于指导:用手一个一个地指,指一个数一个,要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 4、师及时评价,(表扬发言声音响亮的,表扬表达清晰的,表扬能认真倾听的,表扬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的) 四、找一找,说一说 1、师:孩子们,在这幅漂亮的图画上有不同数量的物体。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同数量的物体呢!老师说一个数,你能说出物体吗? 2、活动:师说“2”,指名说物体(如2只手,2只眼睛,2张桌子) 师说5,生说物体(如5个手指,5个扣子,5位同学) 3、生生活动:同桌一个说数,一个说物体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经营性质第1、2题。 1、师先引导读题目 2、生尝试完成第1题,集体汇报 3、照样子,圈一圈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一题的题意是很难的。要引导他们学会看例子,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习惯。 六、总结升华: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物体顺序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师:孩子们,上一节课,我们在这幅图中找到了一群鸭子,谁能数数,一共有多少只? 2、生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手口一致,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维方式) 3、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数吗?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 4、生再按顺序数 5、师:孩子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了,请问系蝴蝶结的小鸭子排第几?谁排第4? 6、哪位同学也能像老师这样提问题呢?(生问生答) 7、师:联系自己的座位,数数这一组有几个同学,再说说每位同学排第几 二、出示“数一数,认一认”的内容,学生观察后 1、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2、汇报,请数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数数的方法(按顺序或做标记) 3、师板书:按学生汇报的顺序将相应图版贴出,并根据图片的数量在旁边写出数字。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先自己观察图画,再说说每一幅图上都有几个物体,最后再说说第几(谁排一?为什么?这要引导学生明白,根据物体所处的方向不同,第一也是不一样的。) 2、引导学生读题(师先读一遍,学生用手指着题目跟读,再学生齐读) 学生独立完成 3、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数学下册教案 2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并向学生介绍画“正”字的记录方法。 2.通过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调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及分析推理能力,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由一个方格表示1个单位变成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的绘图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由一个方格表示1个单位变成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 的绘图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由一个方格表示1个单位变成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 的.绘图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了解画“正”字的记录方法。 1.师:“同学们,前几天郑老师在课上布置了一个调查任务。请你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的形式,调查你们组最感兴趣的事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你们完成调查了吗?” 2.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归纳记录方法。分小组汇报:调查内容、记录方法、调查目的。数数、符号、画“正”字 3.师不急于讲解画“正”字的记录方法。而在学生介绍后问:“你在生活中见过这种记录方法吗?” 用这种方法的小组介绍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列举出了生活中的实例。 二、合作探究,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绘制本组课前调查的内容。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2.发现问题,纷纷派代表找到老师反映观察各小组都发现问题后,组织学生结束小组活动。 问:“刚才在绘图的时候有几个小组发现了问题,把你们的问题和大家说说好吗?” 师:“看来我们都遇到了这个难题,让我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好吗?” 3.拿来这一组的统计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最左边的数字0、1、2、310,得出现在的统计图1个格表示一个单位。 问:“现在喜欢游泳的有16人,你想出办法了吗?” 4.学生讨论, 师:马上拿来一把尺子比着统计图高兴地说:“是这样吗?在一个格里加一条线,(放慢语速,边说边画一条线,然后面向全班学生)这个办法行吗?” 师:“这样一来,原来的一个大格表示一个人,现在变成了两个小格,就表示两个人了,想得真妙。但是改起来是有一些麻烦,有没有更巧的办法?” 5.马上请这个学生到前面来指着图重复了一遍。 问:“他的办法大家听明白了吗?我们不加线了,只把数字改一下,变成了5、1020行吗?(生:行)那样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了?” 师:“这样,我们能继续画了吗?”经过学生的同意把统计图换成了单位是5的。小组巡视指导。 观察各组情况,发现有一组没有解决“单数”问题时,组织学生停止了小组活动。 指定一人到前面讲解。 6.等发现问题的小组同意这个做法后,肯定了学生们开动脑筋想的办法非常好。 指导各组学生完成统计图。 三、练习巩固 书中113页说一说 四、作业 课后113页练一练。 数学下册教案 3【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数学下册教案 4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数学下册教案 5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现象。 2.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教学重点: 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在讲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回答一个问题:星期天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带你到什么地方去呢?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地方,如:游乐园、广场、超市等等。) 哪个小朋友能说一说,我们迁安市都有哪些超市呢?(东安、东购、家乐等等),今天,我们市又有一家超市开业了,我们去看一看吧,(出示超市开业的情景图)。 二、教学新课。 1、大家看,来的人可真不少,这家超市给你什么印象?能给大家谈一谈吗?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超市的布置很有规律,显的`很美。引导学生寻找其他的有规律的布置。(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一个小笑脸或小星星给予鼓励。) 2、小朋友们,刚才布置超市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临时有事,可他的工作还没做完,我们帮帮他,好吗?(学生肯定会很乐意帮忙)(出示挂灯笼的图)。教师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请一名学生帮忙完成。引导学生说出该怎样挂,为什么这样挂。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第一题,说明题意。学生观察图片的规律,然后动手完成贴图片的活动。 2、出示练习第二题,说明题意。学生观察图片上颜色的规律,然后动手完成涂颜色。 3、添加一个课本中没有的题目。如:动物园召开运动会,看!小动物们排着队伍来了,(出示制作的情景图)。咦!怎么这么不整齐?快看一看怎么回事?哦!原来是有的小动物还没来呢?看看还缺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排列的队伍来判断缺谁,并将小动物的图片贴到正确的位置。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教材中的练习题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我想,应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活动:小朋友们,今天下午我们有一个表演,我们要先组织一下队伍。哪个小朋友能帮帮老师?教师先排一部分: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然后选一名同学帮忙排队,看一看他是否按规律排列。 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我们美的感觉。在这里,我想到本单元的教学是让学生去发现有规律的排列,从而发现有规律的美。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好多的事物是没有规律的,但他们也是美的,如:彩虹的颜色很美,但它的排列没有课本中这样的规律。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出示彩虹图)你认为它美吗?看一看学生的想法。如果他们认为彩虹美,我们可以说明并不是只有有规律的事物才是美的,有的事物没有规律,但他们也是美的;如果有的同学认为彩虹不美,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说:说不定将来有一天你能用运用科学知识将彩虹改变成你喜欢的颜色,那就好好学习吧!以次来激励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五、布置实践作业。 回家观察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下节课一起交流。 数学下册教案 6教学目标: 1、牢记家庭住址,知道排好路队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放学回家注意安全。 教学重点:知道排好路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注意放学回家路途安全。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放学回家排路对吗?为什么要排队呀? 二、分析事例,强化观点 1、学生看图,老师讲“安全警示”中的故事(P4)。 2、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妈妈为什么没接到小明呢? 3、全班交流。 4、教师补充小结。 三、联系实际,辨别是非,指导行为 1、引导学生看图,读读“小博士”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小博士的话: (1)放学回家排好路队,有序前进; (2)紧跟路队安全过马路。 3、记一记小博士的话 4、说说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时是怎么做的?以后准备怎么做? 四、总结全课 1、小检测:看下图中谁做得对?在图下打“√”或“×”,并说说为什么? 2、教师检查总结。 3、学生看拼音读“小贴士”《学儿歌知安全》 数学下册教案 7一、本学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理解体积和容积概念;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运用表面积和体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运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5、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1)分数乘法; (2)长方体(一); (3)分数除法; (4)长方体(二); (5)分数混合运算; (6)百分数; (7)统计; (8)总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同学由于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马虎,字迹潦草,但他们思维活跃。有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全班整体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 15课时 (3)分数除法; 18课时 (4)长方体(二); 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 15课时 (6)百分数; 17课时 (7)统计; 7课时 (8)总复习。 4课时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4、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辅导计划 1、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2、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3、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4、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数学下册教案 8教学目标 1、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使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配方法解方程x2+x-1=0,学生练习后再完成课本P.13的“做一做”.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 现在我们已经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能不能用配方法解? 怎样解这类方程:2x2-4x-6=0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议一议解方程2x2-4x-6=0的方法,然后总结得出: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将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的系数,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按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来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四)讲解例题 1、展示课本P.14例8,按课本方式讲解。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4例9的填空。 3、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将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般形式;其次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最后将配方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五)应用新知 课本P.15,练习。 (六)课堂小结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都要经常用到。 3、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但是由于配方的过程要进行较繁琐的运算,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实际运用较少。 4、按图1—l的框图小结前面所学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 (七)思考与拓展 不解方程,只通过配方判定下列方程解的 情况。 (1)4x2+4x+1=0;(2)x2-2x-5=0; (3)–x2+2x-5=0; [解]把各方程分别配方得 (1)(x+)2=0; (2)(x-1)2=6; (3)(x-1)2=-4 由此可得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3)没有实数根。 数学下册教案 9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下册教案 10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数学下册教案 1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 4、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数学下册教案 12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疏导100多,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较强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双手,跟着老师一起做。我说一句你们跟着说一句。(师生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师:刚刚我们变手指是从几根指头变到几根指头的?(随机引出一根指头到五根指头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1-5的认识》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1、师: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收获了很多东西,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观察,图中有多少个南瓜、多少朵花?并随机指导三、指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1、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 (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2、师: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3、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4、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5、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6、: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 四、指导认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相机做练习) 五、指导书写 教师: 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2像一只小鸭子; 3像小耳朵;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 六、练习 生在方格本上写1~5。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数学下册教案 13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咪咪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数学下册教案 14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3. 通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 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0”的乘法 1. 让学生口算“0×5=?”,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他们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的结论。 二、探索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 解决“130×5=?”这个问题。 (1)让学生自行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的算法,并注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并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书写方法。对于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的方法,教师应该进行指导。 2. 解决“402×3=?”这个问题。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1和3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练习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反馈和交流。 课堂小结 数学下册教案 15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状况: 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 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评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1.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 (1)一年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小朋友们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单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 ②如果每两人需要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 学生可能会想到442=22(张) 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两人坐一张桌子,42=2,442=22。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 20+2=22。 482=24(张) 462=23(张) (2)各班进行分组活动,该怎么分呢?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结合本班的情况分成4人一组。 ②出示问题:每4人分成一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 学生试着解决这一问题,然后交流。特别要关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组,可以分成11组,还剩2人。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事及班级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