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
范文 |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在艺术上,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体现了悲剧美。“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因此,在第一、二课时初步把握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悟这种悲剧的美,进而感悟悲剧的生活。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文学审美品位。为此,立足于文本,以诵读为辅助,以片段鉴赏为纽带,深入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力求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同时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抒情意味和艺术夸张的运用。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4、理解作者的感情,提高学生审视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品味情境中的抒情意味。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二、指明方向,明确目标 (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二)提出探究要求: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段,在书上圈点批注,将你的解读和感悟与大家共同分享。(屏幕显示) (三)学生指出所找到的语段后自由选择几个片段作为鉴赏内容。 三、品味鉴赏,探究悲意 方法提示:从细微处读书,品味鉴赏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谈你所感受到的悲情。 (二)指名鉴赏 表达要求(屏幕显示): (1)从这一段的“ ”中,我感受到了 。 (2)把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语段举例:(只作参考) 1、开头(想象“五里一徘徊”的画面,感受悲凉的气氛;体味起兴的特点) 2、“严妆”片段(从“鸡鸣外欲曙”和“事事四五通”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体味铺陈和本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3、被遣时两人的话别(抓住词语“隐隐”、“甸甸”、“劳劳”、“依依”,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进入情境,感受人物的爱情美) 4、两人殉情的场面(抓住“奄奄”、“寂寂”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并联想殉情前后的情景,体味两人性格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感情) 5、结尾(体味浪漫主义色彩) (三)实践反省 你是如何得到这种体验的? 明确:从字词句入手,抓住诗歌的意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小结: 我们的确被它打动了!到底是什么力量如此之大?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力量来源于诗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过渡:然而有人却说,悲剧往往比喜剧更经典、更打动人心,这里并不是说它会怂恿你的眼泪,那是什么呢?是用它毁灭的美带给了我们生活的启示。) 四、体验反思,情感熏陶 (一)老师结合本诗讲解悲剧的特点和创作意图(引用鲁迅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二)对现代生活中的男女殉情,你如何看待? 指名发表看法,师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审视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老师作本课小结(小声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毁灭。这虽然令人遗憾,但却留下了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和惊心动魄的悲剧美。悲剧让我们感受到了美,更让我们审视生活,珍惜生活。(老师朗读歌曲《孔雀东南飞》的第三段歌词)我们庆幸自己没有生在古代,就更应认真对待婚姻,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课外研究,获取新知 六、作业(屏幕显示): 1、 也为《孔雀东南飞》写一首歌词,写出你对悲剧美的感悟,对悲剧生活的感悟。 2、 将课外阅读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悲剧故事推荐给大家,说说理由。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3、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四、情感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孔雀东南飞》 二、走进文本(用问题带动阅读) 1、你认为焦母遣弃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2、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预设: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互文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3、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教学重点: 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 教学难点: 赋、比、兴手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疏通文本,理清情节结构,初步认识作品思想内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屈追求。 二、学生自己阅读注解,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乐府”。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3、本诗出自南朝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做出记号 2、就自己不懂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教师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并指导学生理解归纳本课中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互文等文言知识 出示示例:(前两类现象各出示一个例子,其他让学生自己去整理) ①古今异义词 汝岂得自由(古:自作主张今:没有束缚) 可怜体无比(古:可爱今:值得同情) 叶叶相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 本自无教训(古:教养今: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古:处理今:处罚) ②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如: 昼夜勤作息(只取“作”之意,“息”只为陪衬) 便可白公姥(只取“姥”之意) 我有亲父母(只取“母”之意) 逼迫兼弟兄(只取“兄”之意) ③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四、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 1、结合诗前小序,了解故事梗概 2、理清情节结构,给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拟一个小标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 故事开端(1-2段)自请遣归揭示矛盾 故事发展(3-12段)夫妇誓别推进矛盾 继续发展(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推进矛盾 故事高潮(23-32段)双双殉情矛盾达到顶峰 故事结局(33段)化鸟双飞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求一律) 五、通过情节初步认识作品主旨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②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封建压迫的反抗) 六、课后作业 将本课重点实词、多义词加以整理,制成学习卡片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认识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封建专制制度下青年男女的不屈追求,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活动过程: 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刘、焦爱情故事 二、认识刘兰芝 1、诗中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2、对此刘兰芝是如何辩解的? 明确:“事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3、事实到底如何呢?你认为刘兰芝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结论: 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有礼有节(严妆辞母“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坚强自尊(“徒留无所施”、“及时相遣归”) 不慕富贵(拒绝与县令家为婚) 忠于爱情(“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黄泉下相见”) 4、小结: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刘兰芝虽聪明能干,但性格坚强倔强,这是当时一般妇女身上少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品格才使她为焦母所不容。《礼记》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逼迫刘兰芝就是用的第一条。这样一个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的女子就这样被焦母以“莫须有”的罪名驱谴回家,封建家长的蛮横专制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焦母、刘兄的言行再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这一特点。 三、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专制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出体现焦母、刘兄专制蛮横的句子,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 (见课文第4、6段和第20段) 2、学生评点:这两个同学是否读出了人物性格? 3、小结:焦母蛮横无礼、独断专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刘兄性情暴戾、趋炎附势、冷酷无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们正是凭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拆散了这对对爱情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男女。 四、认识刘、焦反抗性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1、刘、焦二人并未屈服在封建家长的淫威之下,看看他们是怎样执著于自己的爱情、维护自己的爱情的?(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人物语言回答) 出示: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2、小结:美丽的誓言体现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举身赴死的行为维护了爱情的至高尊严。虽然在现实社会里他们是被摧残致死的失败者,但在精神世界里他们是无可置疑的胜利者。化鸟双飞,鸳鸯和鸣的浪漫结尾既寄托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又昭示了这对青年男女在精神上的胜利。在封建礼法日益严酷,“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时代氛围里,他们敢于举起反抗的旗帜,坚决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这无疑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 五、拓展联想,进一步认识作品社会意义 1、在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下,为维护自己的爱情而痛苦挣扎? 学生应该能说出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牛郎与织女、张生与崔莺莺、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等。 3、小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甚至生命遭受无情的摧残!虽然他们大都进行过激烈的抗争,但在封建势力相当强大的时代,他们根本无法摆脱被吞噬的命运。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六、朗读体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刘焦盟誓、举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七、课下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美哉,刘兰芝!”或“悲哉,刘兰芝!”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讨论本诗的艺术价值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设疑、解疑让学生了解汉乐府民歌常用的赋、比、兴手法 1、关于“兴” (1)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出示“兴“的诠释: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所谓“他物”,即起兴之物;所谓“所咏之词”,是作者着重要叙述的事件或要着重表达的思想感情。两者并非同一事物,内容上不直接相连。“他物”的作用是或渲染气氛,或启发联想,或引起过渡。 (3)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如: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花心》)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2、关于“比”(即比喻) ⑴出示“比”的诠释: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⑵从诗中找几个运用“比”这一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关于“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⑵出示“赋”的诠释: “赋者,铺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 即铺陈直叙。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⑶你能从诗中再找出几段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并说说其作用吗?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4、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浪漫主义的结尾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本节课小结 总之,《孔雀东南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和《楚辞》的优秀创作手法,成为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 四、课下作业 拓展思考:前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人才纷纷涌向沿海开放城市,一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潮流。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会不会转而向西南飞去?就此发表你的看法,和同学交流。 唐华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 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 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 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3~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段与第2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入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三、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四、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五、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六、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七、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见相关资料与练习。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教学难点]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乐府民歌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克服文字阅读障碍,体会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认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消除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后人传唱、传写时有所加工,是一首流传很久、脍炙人口的好诗。但由于内容背景和成诗年代离今比较久远,学生自然会遇到一系列文字上的障碍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以语言而论,虽说《孔雀东南飞》的语言接近汉末到六朝时期的民间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但它毕竟是1700年前的民间语言,而且又是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语句,由于受“五言”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含义不十分清楚,即使是各家所注也往往莫衷一是,以今天学生的古汉语水平来说,要消化这些诗句是很困难的。以内容而论,涉及古代的一系列的职官、名物、礼仪、习俗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度、婚姻制度、习俗习惯,学生所知甚少,至于对诗中所写的男女主角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动更有理解上的难度。以上这些,往往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不消除这种畏难心理,对提高这首诗的阅读质量就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帮助同学消除阅读《孔雀东南飞》的这些畏难心理呢? 重要的是确立“化难为易”的学习方略。如对待这首古诗的语言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又如对这首叙事诗内容的把握,我们可根据《小序》提出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问题来主动地研读课文,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处理得好,不仅可以消除畏难情绪,而且会增添读好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 (1)寻找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的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关于词义疏通,阅读时特别要注意一些词古今意义的差异,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的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如“相”的诸多用法。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本诗的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要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怎样通过诗句表现出来的,要体味本诗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抒情意味和艺术夸张的运用。 (2)寻找理解这首诗思想内容的难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例如这首诗着力赞颂刘兰芝、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那他们二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却表现出非常顺从呢?如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名节几近苛求,那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仅十来天,门第反比焦家高的县令太守却又遣人来刘家说媒?再如焦母如此专横固执,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这是否暗示焦母有反悔之意呢?由此还可引发出这样的问题,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启发学生解疑析难 解疑析难应着眼于解析真正的疑难。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去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解疑析难之前首先应对所寻找的疑点难点作一番辨别和筛选。一些形似疑难而实际上只要通过课文注释或查找有关资料稍加思考即可解决的问题,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行解决。部分或个别同学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可作为解题析难时的非重点或次重点带过,重要的是启发这类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解疑析难应落实在多数同学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上。如在认识刘焦二人是否有逆来顺受和软弱的一面时,我们应该首先看到他们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尤其要看到他们外柔内刚的个性。当然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形式也无不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至于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即有官宦人家前来骋婚,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也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诗歌中许多基于生活的艺术夸张和一些独到的表现手法,本应看作是这一古代优秀作品的艺术创造,不必像对待史实作品那样去严肃考证。领会了这些,《孔雀东南飞》一些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也就可一一迎刃而解了。 四、创意说明 《孔雀东南飞》这首古代叙事长诗,其写作年代离开我们非常久远,语言文字也有诸多的阅读障碍,而且在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难点,因而采用寻找难点、确定难点、解决难点的学习方法是相当适宜的。这则教学设计的创意就在于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疑析疑,在阅读能力上寻求提高和突破,这是很有见地的。其实,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他们缺的不是阅读文言作品的知识,缺的也不是使用注释和查找资料的技能,他们缺的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学习方略,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就难以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也就难以使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这则教学设计能在这一点上作有探索意义的努力,应予肯定。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 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 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 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 (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乐府命名有很多种类: 一歌,如《襄阳歌》;二行,如《兵车行》;三歌行,如《短歌行》、《燕歌行》;四引,如《丹青引》;五曲,如《明妃曲》;六吟,如《梁甫吟》;七辞,如《明妃辞》;八篇,如《白马篇》;九唱,如《气出唱》,十调,如《清平调》;十一怨,如《长门怨》;十二叹,如《梦妃叹》。 5、听(网络)录音朗读,给每个自然段标明序号,思考给全诗分几部分,如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各部分。 6、讨论之后,用PPS显示: 〖情节〗 小序:一、起兴① 二、遣归② 三、逼嫁 四、殉情 五、化鸟 6、翻译小序。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序)概括故事发生的时、地、人、情节,写作缘起。 7、讨论起兴的作用: 一、起兴:烘托悲剧气氛,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8、有时间就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家庭作业〗 1、翻译全诗,提出难懂的词句; 2、本诗犹如一出电视剧,请给各部分每个场面再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一下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全诗词句;掌握“相”字、部分偏义复词与“自”字的用法;概括各部分每个场面的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检查有关汉乐府及本诗有关的知识。 〖学习新课〗 1、疏通全诗词句(要求针对每段提出问题,小组竞赛); 结合概括每个场面内容 PPS: ┌请归 ┌兰芝还家 │求情 │县令遣媒 │斥子 │兰芝拒媒 二、遣归│慰妇 三、逼嫁│ │整妆 │太守遣媒 │拜别 │阿兄逼允 └密誓 └太守筹婚(铺陈排比)崐 ┌备嫁 ┌对兰芝夫妇的同情 │诀别 │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四、殉情│ 五、化鸟│ │别母 │对封建制度的抗议 └殉情 └照应开头 3、掌握部分词语的用法(见PPS) 〖家庭作业〗 思考: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有理有据,根据教材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来说明。要写在笔记本上,明天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问题;总结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1、检查词句知识及文学常识。 2、讨论问题: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可各抒己见) 参考: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结合“练习”第二题及诗中人物语言谈谈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性格特点。 先讨论,再用PPS展示: 刘兰芝:忠于爱情;聪明善良,勤劳坚强;敢于反抗封建迫害 焦仲卿: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焦 母:蛮横无理(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刘 兄: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PPS:〖艺术手法〗 一、构思 1、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选材) 焦刘两家对青年男女婚姻的干涉只写一家就不行。 2、起兴,化鸟 孔雀失偶起兴,鸳鸯双飞作结--民歌常用手法 二、语言 1、语言个性化; 2、铺陈、比喻 〖练习〗朗读全诗。 〖家庭作业〗 背诵有关段落(见“练习”第四题)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七、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1教材概述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故事结尾与其他中国民间文学几乎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他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孔雀东南飞(并序)》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族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思路方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三维目标 1、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4、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诗词导入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木兰诗》吗?谁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或句子?(学生随便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与《木兰诗》齐名,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它。 歌曲导入 (给学生播放《梁祝化蝶》)。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并序)》。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3)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4)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5)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6)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7)念:记挂。(念念不忘) (8)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不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10)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11)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谢:辞别(谢家事夫婿);告诉(多谢后世人);道歉(谢罪);感谢(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推辞(阿母谢媒人);衰亡,凋落(形谢则神灭)。 (14)相(xiāng):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互相(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5)见:看见,会见,拜见(相见常日稀);同“现”(彗星见于东方);表示被动,被,受(信而见疑);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府吏见丁宁)。 (16)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17)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18)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19)赍(jī):赠送。(赍赏) (20)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踯躅青骢马) (21)迎:迎娶(明日来迎汝);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迎接(迎新人)。 (22)零:落下,凋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2、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信息筛选 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你认为全诗可分成几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可分成五部分。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2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2、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明确:焦仲卿和刘兰芝。 合作探究 1、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先讨论,再交流,最后明确。) 明确: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2、你认为刘兰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毫无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3、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明确: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分析鉴赏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明确:封建家长制扼杀青年男女的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 拓展探究 联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整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游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琬再游沈园,见词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课堂小结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作业设计 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并序)》。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2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乐府诗歌的基本特点,把握重点字词,学会诗歌发的分析与鉴赏 过程与方法:实践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分析本诗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忠贞的爱情给予肯定,对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婚姻制度给予否定。联系现实,在肯定这份忠贞爱情的同时也要明确生命是可贵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乐府诗歌的特点 3、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并了解乐府诗歌 2、熟读全诗,概括其主要内容,解决疑难字词 3、理清诗歌线索,划分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从古到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爱情的传说。说说你们知道的爱情故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明确“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爱情故事多以喜剧开场,以悲剧告终,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末建安中,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 二、介绍乐府诗 问题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那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乐府诗? 明确::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问题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长篇诗歌。《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那么《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三、熟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解决疑难字词(纠正字音) 明确: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纤纤 踯躅 奄奄 2、二读课文,要求: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全诗分层。(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读完课文之后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 开端(第2段)刘兰芝自请遣归 经过(第3——12段)兰芝与焦仲卿离别 发展(第13——21段)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两人殉情 尾声(第32段)劝诫后人 3、再理清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学生自己总结,要求线索要清晰) 明确:本诗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发展为线索,依次写了兰芝遣归、夫妻话别、兰芝抗婚、两人殉情的情节,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义复词”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首诗歌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能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明诗歌发展的成熟。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全诗的故事情节,这节课针对诗歌中的人物,我们来分析其性格的特点。 二、人物分析 (一)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各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刘母五位人物中选择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刘兰芝: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心灵手巧,勤劳,聪慧 2、第九段“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第14、17段,兰芝回家后媒人络绎不绝——容貌美丽 3、第十段“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知书达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第20段“兰芝仰头答……”,从刘兰芝应对婆婆、兄长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断坚决 5、从刘兰芝拒绝其他说媒可以看出她不为荣华所动,忠于爱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第11段“誓天不相负”,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爱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蛮横无理,专横 刘兄:第19段“阿兄得闻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趋炎附势,冷漠 刘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爱惜子女,但本质上还是封建家长 总结:焦母、刘兄以及刘母都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在当时社会,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刘兰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则凡事都要听从兄长。而刘焦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使然。 (二)选取文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话别”、“刘兄逼婚”等,将其改写为短剧,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剧名称,小组合作,改写短剧并表演。 三、偏义复词 本诗中有些词语很有意思,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这里指休息 3、我有亲父兄父亲和兄长,这里指兄长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马嘶牛和马,这里指马 从这些词语的解释中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引出偏义复词) 明确:这些都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本篇诗歌艺术特色 2、探讨本诗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晋时期又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汉乐府有着自身的特点。本节课就本诗的艺术特色我们来进行鉴赏。 二、鉴赏本诗 问题: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来鉴赏。针对这首诗,我们从其表现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运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时间为顺序,表现出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第九段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应。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的诗句,如以“孔雀东南飞”开头,以鸳鸯双飞结尾,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与后文刘母“十三教汝织……”相呼应,强调了兰芝的聪慧;刘焦分离时“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与兰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呼应,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转折。 三、讨论:联系社会现实,你怎样看待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都有封建家长逼迫,重新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看法,“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从本诗中可以看出两人婚姻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各自组建家庭。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3【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教后】 1、本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再设计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真正体现了新教法的“四性”:开放性、群体性、合作性、交互性。 3、课文分四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导入、基础落实一课时,研究探讨一课时,拓展延伸一课时,总结收束、作业交流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5◆设计意图 将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并在课内演出。对这首诗歌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理解到层次分析;从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题的提炼以至于艺术手段的分析。本设计拟突破这一传统程式,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改编为戏剧冲突激烈的剧本。 2、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 ◆设计实施 1、改编要求。 (1)每位同学都要进行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的底本。(2)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除了把握词句意义外,对诗歌涉及到的偏义复词、文化礼俗、赋比兴手法等也需透彻了解。(3)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等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 (4)剧本的改编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剧本的布局谋篇。人物语言的润色上,都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改编是写作能力的检阅。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对欣赏表演的同学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热闹”,而应看出“门道”,进一步对原诗进行思考,同时对诗歌、话剧这两种不同艺术手段在表现同一内容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 (1)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 (2)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 (3)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由于舞台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移花木,使这首诗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结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的佳禽失偶,又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朗诵时应尽量放慢节奏,配合好音乐的速度。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 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主要人物有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别?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暴戾和不讲道理;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恶。 点拨: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深入理解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造成的。对这各同类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塑造时注意了个性上的差异,这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其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提问:从诗歌中看,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和“自专由”,但刘兰芝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可见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测一下焦母“遣归”的根本原因吗?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可能是“遣归”的最根本的原因。 点拨:焦母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显然以封建礼教为准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 说明:这一问的社会意义似较深广,即使在当今,这样的封建观念仍然存在,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