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科学上册《水循环》教案 |
范文 | 五年级科学上册《水循环》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现象,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实验材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个自行选择实验材料的空间,体现活动准备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略) 二、讲授新课 1、猜想 同学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继续上升吗?指生回答。 2、做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分组制定实验计划。 (2)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开始做实验,组长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与交流 (4)得出结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师小结: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因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的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的沸点不会超过100摄氏度。 3、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2. 凝结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特点。 2. 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 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 水蒸气的凝结。 2. 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3. 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 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 活动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年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 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上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三、总结、巩固: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什么叫凝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让我们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23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水在甚么情况下能变成水蒸气、变成冰。 3、知道水在4摄氏度开始膨胀,在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教学重点难点 水的三态变化是在不同的冷热条件下形成的。 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一、 教师准备好凉水、冰块。让学生先测量水的温度,再测量冰块的温度。做好记录。讨论水温度高,冰块的温度低。 总结出:水结冰时的 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水----------(受冷)---------结冰 活动二: 问题: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湿衣服结冰慢慢变干,衣服里的水哪里去了? 讨论研究: 衣服里的水结了冰被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慢慢变成水蒸气蒸发在空气中。 冰----------(受热)---------------水蒸气 如一杯开水正冒着热气,盖上一块玻璃,我们透过玻璃就能看到附着在玻璃上的小水珠。 水蒸气--------(受冷)--------水 (联系人工降雨) 活动三、水的三态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冷藏车间 、冬季自来水管破裂、 冬季窗户上出现窗花 晒盐等等。 拓展活动 :地球上的南北两级到处都是厚厚的冰层。地球气温逐渐升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调查了解 网上查阅 搜集图片 搜集资料 察自然现象 做好记录。 24、小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2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 谐相处。 3 、通过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特刊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 难点: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2、必要的实验器材。 活动过程设计 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 1、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2、制造露和霜。 3、实验发现:找出结论。 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课前调查的内容进行交流。 2、想办法制造雾。 3、实验: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雾。 4、小结: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三、雨是怎样形成的 (一)1 、学生自己的猜想。 2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4、讨论: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不什么不同? 5、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推想。 (二) 1 、学生回顾与雨雪有关的生活体验。(课前搜集的次料)(雨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雨水可以使禾苗茁壮成长……) 2 、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感知、体验,加深学生认识。 3、 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 。 (三) 1 、看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2、 提示学生绘制循环图表示水的循环变化。 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真如此 (四)1、学生交流有关水循环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播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通过资料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讨论达成共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4、讨论:水在自然界中不停的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5、汇报: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节约用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自由活动: 1、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知谈一谈小水滴的秘密 2、交流自己的认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拓展活动 举办一期主题为:“不水滴的循环旅行”的班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