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轼《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苏轼《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本诗是作者游庐山之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说明了一个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情分析:在学习了上一首《登飞来峰》之后,本课时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题西林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古诗一般的方法,加之这首诗从字面上较易理解,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古诗字面上的意思。而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学生则不容易悟出,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庐山来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而水到渠成地感悟出在此山中”看庐山和跳出庐山看庐山”的不同,启发学生逐层悟理。 教学目标: 1、教学《题西林壁》,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鼓励学生背诵。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鼓励学生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庐山瀑布幻灯图片: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哪句诗?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庐山玩,想去吗? (播放课件:庐山风光)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间小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一眼就看到了墙上的一首诗,细心的孩子能发现诗的题目是什么吗?板书课题,释题,齐读课题。 2、你了解苏轼吗?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尝试背诵。 1、师生总结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自由读古诗《题西林壁》,争取把字音读准,注意诗的停顿。 3、指名读——集体评议——范读——练读——齐读 4、多好的一首诗啊,你能想办法把它背下来吗?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能背的一起背,不能背的看书读。 三、自主学习,理解古诗。 1、同学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意思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可以查工具书也可以咨询同桌或老师。 3、学生自主学习,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四、探究品析,逐层悟理。 (一)移步换景看庐山——角度不同景各殊。 1、作者写了他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①学生汇报。 ②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③出示各个角度看庐山的简笔画,同桌讨论,如何连线让字与画结合起来。 ④指名同桌上台合作完成连线,集体评议。 2、作者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3、(播放庐山风光)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希望同学们能边看边想刚才学的两句诗,想想作者在哪个角度看的山,找找片子里的岭和峰。 4、欣赏了庐山的千姿百态,你想说什么?再读这句诗,把你的种种感受读出来。 5、刚才作者站在不同的空间方位上看到的庐山各不相同,那么,还可以怎样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呢?(不同的时间、季节、天气等) 6、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引读前两句诗) 7、过渡:作者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庐山的景多景美,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啊!那么作者在看山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感悟呢?我们来看后两句诗。 (二)跳出庐山思人生——人生如诗诗启人。 1、出示后两句诗,请大家多读几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3、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启发引导学生领悟诗的哲理。 4、齐读后两句诗。 5、感情朗读整首古诗,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听的人也恍然大悟。 6、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7、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周围的同学呢?是看缺点?看优点?还是优缺点全面看呢?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客观地看待事物,才不会陷在它的圈子里,才会取得正确的认识。 五、配乐朗诵,铭记诗理。 1、让我们齐声朗诵古诗,把它读进我们的心里去,让它在以后的岁月中指引我们的行动。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鼓励学生多读诗、好读诗。 2、作业:①推荐苏轼古诗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②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