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地理教案 |
范文 | 初中地理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初中地理教案2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轮廓。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4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演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二)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吗?(展示学生中秋节搜集的门票地图,用箭头标注了北方。)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三)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经纬仪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复习旧知,期待做错的同学说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找不到北了。”来说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头绪、不知怎么做等等。这句话对你今天学习方向有没有启发呢? 初中地理教案5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初中地理教案7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案8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9河北省 教学目标: (1)了解 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 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 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 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 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 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 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 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 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 ,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 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 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区位优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的需求 (2)发达的交通 (3)农业结构的调整 初中地理教案10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培养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教案11教材分析: 对一个省区的介绍,其自然环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绍其他各方面的基础。本区首先介绍了海南省自然环境。从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图介绍海南省在我国的位置,结合地图,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随后介绍了其范围和海南岛面积。教材通过"海南岛地形图"结合文字描述介绍了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点使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受海洋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总的来说是以冬季暖热,夏季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海南省农业以热带作物为主,加之风景秀丽,使其成为我国热带风光旅游胜地。从这一角度看,海南气候特征是本节难点。海南省独特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和"丰 富的旅游资源"是本节的重点。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与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也是海南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 在我国南部有一 岛屿,因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历代封建帝王都将此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内陆的,人们把它视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无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称。你知道它是我国的哪一岛屿吗? 方案②: 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红树林、珊瑚礁等热带风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欢歌等民族风情的录像片。引人对海南省新课的讲授。 在讲述海南省 "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中国 政区"图(或出示"中国政区"挂图X请一个学生指出海南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2.结合地图说出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位于 祖国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最年轻省份,也是省级经济特区。 3.展示"海南岛地形"挂图,进行以下练习: (1)找出五指山、万泉河、黎母岭、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岛地形有何特点?水系有何特征 ? (3)这种地形特点同水系特点有何关系?(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海 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 3.结合 "中国政区"图,请学生描述一下海南所处纬度区域、当地的气候特点。(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深受海洋影响,高温多雨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全年无冬,最冷月 的平均温度为16~24℃。 在讲述海南省"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方案①: (1)为什么海南省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热带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热带水果? (4)为什么海南渔业资源丰富?你知道有哪些水产品吗? (5)完成教材 p.67活动题1,了解海南丰富的盐业资源。 方案②: 2.用多媒体展示天然橡胶、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剑麻、槟榔、菠萝蜜、芒果等热带作物画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摈榔、菠萝蜜等实物。(教师可去超市预先购买) 讲述海南省"旅游资源"时,可按以下步骤: 1.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等热带迷人风光,及黎村苗寨,黄火欢歌的民族风情片段。老师可补充讲述:在现代旅游业中,有所谓"三S"指的是太阳、海洋和沙滩这三种最受人 们欢迎的旅游资源,而此三者都与海 滨有关。中国海滨旅游最大的潜力在海南,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宜海水浴。 2.讨论:海南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照教材"海南岛地形"图)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题3和P67活动题2。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围面积 3.地形特点 4.水系特征 5.气候特点 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1.秀丽的热带风光 2.浓郁的民族风情 初中地理教案12【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四至点、领土面积,能够估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濒临海洋,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优越性,四至点,濒临的海洋 难点: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称的空间分布 【知识链接】 1、世界政治地图、温度带分布图,时区划分分布图 2、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教材第1节课正文、图片及阅读活动部分,标记重要知识点; 2、通过阅读教材,课前必须独立完成教学案 【前置作业】 部分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法(阅读、识图) 2、自主学习法(独立完成) 3、合作、讨论法(共同探究疑点、难点) 【前置作业】 1.在右图标出各纬度、温度带、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 2、中国的地理位置:(东、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个()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带,少部分在( )带,没有()带; 3、中国陆地总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位。 4、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东()最西() 最南()最北() 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临太平洋,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 我国陆上邻国以朝鲜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14个陆上邻国为()。 7、6个临海相望的国家()。 2个与我国海岸相邻的国家()。 【课堂展示】 1、由学生主动展示【前置作业】的完成部分 2、重点讲解易错、疑难知识点的做题方法 【释惑提升】(记在课本上) 1、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绝对位置: 相对位置: 我国地理位置特点:我国领土绝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优越性: 疆域是指一个国家陆地、领水、领空的范围。狭义的领土指国界线范围内的陆地,广义的领土包括陆地、领水和领空。 渤海位于渤海海峡以(),长江注入(),台湾海峡属于(),()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是我国的内海。 基本概念:领土、领水、领空;领海、内海。 我国岛屿可分为基岩岛、冲击岛、珊瑚礁岛,我国岛屿分布集中在()海和()海。 初中地理教案13教学目标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教学重难点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学生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后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学生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黄河、长江、湄公河 恒河、印度河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 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初中地理教案14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能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成因,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难点】 通过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两张景观图片,提问学生“图片所展示的景观是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城市与乡村,进而引导到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进行读书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城市和乡村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 【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城市是高楼大厦,乡村房屋较矮;城市道路宽且长,乡村道路窄;城市人们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农村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虽然都是聚落,但是他们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是有差异的。 【过渡】城市和乡村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活动】出示1913年迈阿密景观图和20世纪末迈阿密景观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教师过渡】了解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所听到的字眼儿“农村”“牧村”“文化之城”“工业重镇”,这样的名字之后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说明了职能不同。 【教师总结】不同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职能。 【过渡】引导学生,聚落的功能是不同的,那么聚落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分布在高低的乡村,一幅是干旱地区分布在黄河边上的乡村,让学生进行分析,影响两个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避洪、获取水源。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原因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平坦的地形、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过渡】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紧接着出示“石家庄火车站”“硅谷”的两张照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及刚才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文原因,包括“交通”“科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一下北京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自然:地形、水源。人文:政策、交通。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一些影响聚落形成因素的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1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__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 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_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犹太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