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卜算子教学设计 |
范文 | 卜算子教学设计(精选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 1、诵读与品味。在对具体词句的品读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相思离别之恨。 2、学习本词借“长江水”这个抒情线索写景抒情的构思技巧。 3、积累对“卜算子”这一词牌的了解。 二.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成诵。 2、与本单元其他宋词比较语言特色。 3、查阅有关作者资料,参考有关这首词的评价。 三.预习内容: 1、熟读并初背。 2、结合注解2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基础练习 1、李之仪,字 ,号 ,本词选自 。 2、默写: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 此水几时休。 。 ,定不负相思意。 五、联系拓展 1.你能品评一下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吗? 2.阅读理解: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无开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A.请你概括作品上片所描写的梅花的境遇。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面写梅花的孤高,你是否能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呢? 3.参考拓展: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赏读方法; 2、学习咏物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赏析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及炼字; 教学难点:对背景的把握,咏梅与自咏之间的关联;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周敦颐《爱莲说》 二、介绍诗歌赏读方法:意读、情读、美读; 学生集体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词意,达到意读目标。 分析内容: (1)上片写梅愁:梅生长的环境,荒寒寂寥,凄苦困厄; (2)下片咏梅品:以群芳反衬,凌寒先发,傲然卓立。 表现手法及炼字的赏析。 三、情读 咏物词的特点:托物言志。言志应知人论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上片:所遇之世: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喻着作者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下片:生平品质: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功,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成泥成尘,香犹如故,凸现了作者即使粉身碎骨也还是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咏梅是自咏,梅花是作者自我写照,人格化身。 四、美读:学生能读出美感。 古典诗词,贵在凝练,贵在意境,贵在寄托。本词妙在凝练而圆熟的语言,超群脱俗,独标一格。从屈原《橘颂》开始,就有以贞木劲草比拟正人直士,借佳卉幽芳歌颂高风亮节的优良传统,《卜算子》完美地继承、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五、比较阅读。 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比较《卜算子。咏梅》和《山园小梅》各得其妙,各妙在何处?学生探讨。 总结:梅以韵胜,以格高。林逋所重,在其韵;放翁所重,在其格。 六、课后作业。搜集咏梅诗句,写一则关于中国梅文化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可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调整) 忧国伤时 托物 写梅愁:荒寒寂寥,凄苦困厄(烘托映衬) 明志——————咏梅 坚贞自守 言志 咏梅品:凌寒先发,傲然卓立(以群芳反衬)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主席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主席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主席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主席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主席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主席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本设计意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学会表演,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竞赛组,每组4人。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 2、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 3、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 教学过程: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感受此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比喻,寄情于景等手法在词中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这首送别词的表达特点以及词人的乐观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在面临分别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们的好朋友突然搬家了,是离你很远的地方,你们之后不能再常常见面了,你会怎么想?(请同学回答)古人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会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送别词。请大家翻开课本,到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朗读:个读齐读 在之前已经学过词的基础上,进行常识问答 1,解释标题,词牌名,题目。 2,词可以根据字数,分为哪几类?《卜算子》属于哪一类? 分析 1,第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题目一:这里说眼波横流,那你们想水有眼睛吗?(没有)那什么才有眼睛,而且眼睛会波光流动。(人)同样的,人才有眉峰紧聚。是人的眼波横流,是人的眉峰紧聚。 题目二:一般的人会有眼波横流的感觉吗?你们想,如果一个眼睛很小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吗,那只有怎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感觉。(美人) 问题三: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四:翻译出来之后,谁来说说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在同学回答比喻之后,会对怎样的作用有些疑问,这时候要说明眼波横流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泪水是怎样的,透明的,并为他们演示眉峰紧锁的样子,这样,学生更能顺利回答问题。 问题五: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山水的特点,有了这些形容词后,请同学更加完整的翻译这句句子。(明净的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起伏的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六: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热泪盈眶,眉头紧锁。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伤心)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个表情是谁的'呢?(实际上是人,是此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这是一种寄情于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 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第二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清澈美好的样子 问题一:这里的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之前把眉眼比喻成了山水,这里同样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江南山青水秀的地方) 问题二:这个话透露了怎样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友人要去哪里) 问题三:我们把上片学完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上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间接含蓄的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第三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始—刚刚; 问题一:翻译“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问题二: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 问题三:在这句话中,我们有可以得到一个信息 (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 问题四:春天是美好的,美好的春天词人刚刚送走,有送走了友人,你们认为这是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4,第四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一:翻译这句话 (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这句话让学生多次翻译,只要反应出要留住春天的意思就可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 教师作: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问题二,上片是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那下片呢? (抒情,下片直抒胸臆,直接斜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5,学生经过学习,体会到这首词所包含的情感,这首词在感情上是委婉含蓄的,像江南的山水美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词中,全班再齐读一遍。 问题:请同学来回答,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中描写了浙东美景,用了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询问学生之前学过的送别诗,并用其中一首与本首词作比较。 6,板书 上片水眼波横(比喻)澄澈波光粼粼 山眉峰聚(比喻)连绵起伏 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交代目的地 送春归,送君归春末送友图 下片 千万同春住词人最后的叮嘱,淡化了离别的感伤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