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
范文 |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6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注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塔:墓地。 桃花一簇(cù)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主:主人。 (5)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翻译: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赏析: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首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后两句着力写桃花,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3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翻译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译文二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 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这是其中一首。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4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 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鉴赏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5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注释 ①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②独步:独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赏析: 鉴赏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6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主:主人。 (5)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鉴赏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杜诗镜铨》卷八),可谓肯綮。明王右仲也说:“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