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画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
范文 | 画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篇) 画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篇1原文: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 宋代: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译文: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古往今来,画家多得数也数不清,惠崇虽然晚出,可最让我倾心。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六月天气炎热,猛见到他的画,仿佛把我带到了水边小洲,顿生凉意。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黄芦低垂,白色的芦花洒满了滩地,野鸭和大雁携带着伴侣,安闲可亲。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往年所历忽然呈现在眼前,这平沙,这清水,不正是我家乡江西的水滨?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沉沉夜气笼罩着渔舟,隐约见到张挂的渔网,渔民们斜躺着发出鼾声,宛如柔橹轻鸣。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我真怀疑惠崇施展了无边法力,能把别处的山水轻易地截取进画屏。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他用方诸承来露水调和了幻药,洒向生绡,作出这绝妙的画图,能改变炎热寒冷。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翰林画师巨然所画的数座远山,空有粉墨藻绘,太过随便,怎比得惠崇精妙堪夸?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濠梁人崔白也善绘画,我曾见过他所绘的满幅初开的桃花。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他喝够了酒随笔挥去,笔下生机盎然,我真担心忽然间花被微风吹落,如红雨飘洒。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黄莺儿在树林间穿行,似乎婉转欲语;蜜蜂在花间采蜜,振动着翅膀和小脚,飞上飞下。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惠崇和崔白当时都驰名艺坛,可都衣服破旧,马匹瘦弱,只能流浪天涯。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富贵人家难道吝惜万两黄金?硬说今人不如古人,谁也不肯青眼相加。 注释: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名安上。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画工鹅雁鹭鸶,尤工小景,状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画史:画家。许:推崇。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xiāo)然堕(duò)洲渚(zhǔ)。 涨:升起,弥漫。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fú)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dàn)西江浦。 西江浦:指诗人自己的家乡江西。 暮气沈舟暗鱼罟(gǔ),欹(yī)眠呕(ǒu)轧(zhá)如闻橹。 鱼罟:渔网。呕轧:橹声。此指渔民的鼾声。 颇疑道人三昧(mèi)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僧人,即惠崇。三昧力:指神奇的法力。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xiāo)变寒暑。 方诸:在月下盛露水的容器。生绡:未经漂煮的绢,古人用以绘画。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金坡:指翰林院。巨然:五代时南唐画家,尤工秋岚远景,适宜远观,景物粲然。漫与:随意。巨然作画下笔多草草,故云。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善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熙宁时曾受命画垂拱殿御扆。 酒酣(hān)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红雨:落花。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duō)蕊随翅股。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qiú)马穿羸(léi)久羁(jī)旅。 二子:指惠崇与崔白。裘马穿羸:衣服破旧,马匹瘦弱。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苦道:硬说。 赏析: 全诗起句点出在历代众多的画家中,最为推许惠崇,为下文蓄势。接着十二句正面写画,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前八句实写画面景色;后四句则虚写惠崇的精湛技艺。下面八句为衬笔,以画家巨然和崔白的画从侧面烘托、陪衬。后四句以感慨三位画家的`遭际而收结,结尾两句感叹时人只重金钱不重艺术,因而借口今人的画不如古人,从批评中称扬了三位画家的艺术成就。这首古体诗结构严谨,手法迭变,意脉连贯而运笔自如。诗分共为四段。 第一段六句,写画面。起首两句,正面点出惠崇的地位,说惠崇的成就在众多的画家中十分突出。在正点中诗又不忘旁引,用“吾最许”三字作衬语,转入“旱云”句,开始描写所题画的画面,具体写时,又欲擒故纵,仍把“旱云”句作引,说六月里天气炎热,但看到这画,使人仿佛站在水边,顿生凉意。 “黄芦”二句具体写画面上是一片黄芦摇曳,白色的芦花覆盖在沙滩上,一对对凫雁静静地依偎着。诗在写画时,时刻不离观画的人,写得盘桓曲折,色彩层次都很鲜明。“移我翛然堕洲渚”一句,既写画技又带画面,同时指出画中景色能使人深深投入,移人性情,这也就是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意思。 “往时所历今在眼”起八句为第二段,写观画的感受。先由上面画中的水边景象,唤起诗人对昔日游历的回忆,过渡得十分自然。诗说,画使他想起这么个场景:水边沙平,在沉沉暮霭中,渔船停泊着,依稀可见船上挂着渔网,渔民们斜靠着进入梦乡,鼾声宛如咿轧的橹声。通过回忆,诗人以自己的理解阐述了画家的笔情墨意。这样一转折,由画面似真,延伸到真实如画,换了个角度来把画面写深写透。此下,诗又倒回,接第一段直接作评论,出人意表。“变寒暑”三字是对画的高度概括,说惠崇的画能使看画人全身心投入画境,在暑天能因见到冷景而生寒意,呼应前“移我翛然堕洲渚”句。 诗写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自己的感受及对画的评论,似乎话已说完,但诗人意犹未尽,又接“金坡巨然山数堵”八句,转向旁写。先说巨然描绘的山仅仅是粉墨藻绘,比上不惠崇,这两句是一衬;又描绘崔白所画的花卉虫鸟,栩栩如生,六句作一衬。此部分用了大量传神的笔墨来突出崔白的技艺,尤以“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二句细微生动。先故设难局,然后以“一时二子”四句作双收,力挽千钧,点明赞赏崔白正是写惠崇,感叹崔白、惠崇身世飘零,不为世人所重,对此表示不平。这样收煞,前后兼顾,严密遒劲。 全诗基本采用叙事性的语言,成功运用散文章法组织,使得全诗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画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篇2原文 王元章倒枝梅画 明代: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译文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见绌,却不能再画那枝枝向上插入云霄的画图。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自古以来的万事万物总把崇高的品格憎恶,所以不必奇怪画中的梅花倒挂着把身姿低俯。 注释 皓(hào)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fú)云枝。 王元章:王冕(1287—1359),字元章,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画家和诗人。倒枝梅:枝干向下倒折的梅。皓:梅花的白色。孤芳:指梅花,寒冬百花尽谢而梅花独放。俗姿:其他花卉的凡俗姿质。复写:再画。拂云枝:向上挺举的梅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高格:超凡的风神气度。怪:兼有奇怪与责怪两义。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梅花的品格和姿态,均紧扣倒枝梅画意;后两句是画外的话,引申为感慨世事,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感情。此诗的讽喻意味很浓;风格峭丽,语言警拔。 诗的起句紧扣画来写:“皓态孤芳压俗姿”,“皓态孤芳”,可能画面上是一株白梅,这白梅的姿态却与众不同,大有压倒“俗姿”之势。诗人一落笔就对画上的梅花极力赞赏。 次句点题,“不堪复写拂云枝”,画上的梅花枝条是倒垂的,不是一般画上常见的那种向上伸展的姿态,“拂云枝”,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姿”,他认为这种枝条“不堪复写”。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就王冕梅花图再引申发表议论。联系当时社会生活里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作者愤恨地指出,从古以来,世上庸俗的`人看待万般事情总厌恶高尚的风格。这话实际上从时间之久,到事情包罗之广,同情具有高尚风格的人,而对厌恶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风格的人恶劣世俗加以抨击。正因为世俗不公,所以最后又回到王冕的画上来,不能责怪王冕把梅花的枝头画成下垂到地面了。 在一般作品里,梅花傲然向上,不屈服于寒冷、冰雪之威;而“倒枝梅”在形态上正好相反,不论有否冰雪,王元章画的梅花没有“拂云”的伟岸,而是“着地垂”,这似乎意味着画家已心灰意颓,甚至失去了对“高洁”的向往,徐渭默认并且深深地感喟这种“倒枝梅”的姿态,似乎也已不复“脱俗”“超然”的追求,但正在此,无论画家还是诗人,其匠心其实已跃然纸上,别出一格的曲折命意,写尽了他们不堪现实重压的窘迫与艰难;同时,即便世俗的肆虐可以让梅花垂地,亦无改其皓然的姿态、孤独的芳香、高迈的风格,作者对理想的执着信念、对世俗的鄙弃、厌恶,因此而更多一分真诚。 这首小诗虽只四句,但结构极为谨严。七言绝句四句中要求有起承转合,诗以赞梅起笔,次句承首句落实到所题的倒枝梅画上,三句转为慨叹世事,四句仍关合在倒枝梅画上,章法宛然。此诗以意胜,重议论而不重描摹。此诗则遗貌取神,可谓别具一格。 画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篇3原文: 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鸟却没有被惊动。 注释: 远看山有色(sè),近听水无声(shēng)。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jīng)。 惊:吃惊,害怕。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画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篇4原文: 咏画障 唐代:上官仪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云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译文: 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水边盛开着桃花,临水耸立着一座凤凰楼,楼上高挂珠帘翠帐,精致豪华。 下蔡的女子在水中移动着锦织的缆绳,唱着菱歌;燕地的女子在楼头挂起玉色的帘钩,眺望春景。 桃花浦水里浮动着刚刚打扮、手执轻扇的燕姬的倩影;浅浅的水面上飘散着从蔡女艳丽的衣袖里发出的香气。 女子的神情,不亚于高阳台下行雨的巫山神女;女子的妩媚,可以与游于洛水中凌波微步的女神媲美。 注释: 画障:画屏。亦指如画的自然景色。桃花浦、凤凰楼:泛指景色。 蔡女菱(líng)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蔡女:原指蔡国(今河南上蔡、汝南一带)的女子。诗中泛指中原地区采菱女子。 未减行云荆(jīng)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荆台:古楚国著名高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北。凌波:喻美人步履轻盈,如乘碧波而行。洛浦:洛水之滨。洛水,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 赏析: 画障,就是屏风。按本诗诗意看,上官仪所题咏的乃是仕女画屏风。 首联描写画面上人物活动的背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水边盛开着桃花,临水耸立着一座凤凰楼,楼上高挂珠帘翠帐,精致豪华。桃花浦,暗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巧遇仙女的故事。传说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至桃花溪,迷路,遇仙女,留住半年。事见刘义庆《幽明录》。凤凰楼,暗用秦穆公为爱女弄玉和萧史建造凤台的故事。传说秦穆公时代,有萧史善吹箫,能招致孔雀、白鹤,秦穆公女儿弄玉喜爱他,嫁萧史,教弄玉吹箫,数年,其箫声引来凤凰,停在屋上,秦穆公为他们建造了凤凰台。事见刘向《列仙传》。这两句诗,连用二典,暗示画面景物乃是仙境,画中人物乃是仙女。 次联“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蔡女,即下蔡(今安徽凤台)的美女;燕姬,即燕地(今北京一带)的美女,《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这两句是说下蔡的美女在水中移动着锦织的缆绳,唱着菱歌;燕地的美女在楼头挂起玉色的帘钩,眺望春景。诗句将丽质娇美的仕女放在骀荡的春景中作正面描写,蔡女、燕姬分承首联“桃花浦”、 “凤凰楼”。 颈联里的“新妆漏影浮轻扇”句,应“燕姬春望”,是说桃花浦水里浮动着刚刚打扮、手执轻扇的燕姬的倩影。漏影,燕姬的身影在楼台的缝隙中倒影在水里。“冶袖飘香入浅流”句,应“蔡女菱歌”,是说浅浅的水面上飘散着从蔡女艳丽的衣袖里发出的香气。这两句通过水面上“漏影”、“飘香”,从服饰这个侧面,烘托出画中美女的富贵华艳、婉媚冶丽。 最后二句用二则典故,分写凤凰楼头和桃花浦里美女的情态。“未减行雨荆台下”,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游于高唐,梦见一位妇女,自称“巫山之女”,告辞的时候,对楚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荆台,即楚地的高阳台。这句是说画面上楼头美女的'神情,不亚于高阳台下行雨的巫山神女。 “自比凌波洛浦游”,曹植的《洛神赋》描写洛水女神“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句是说画面水浦里美女的妩媚,可以与游于洛水中凌波微步的女神媲美。 本诗借助于对偶、用典等诗歌技巧,仅仅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了画面上的人和景,别无其他特色,反映我国早期题画诗的一般水平。初唐时代的绘画艺术,继承隋代遗风,细密、精致、臻丽。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郑法士善于表现贵族生活,画女子“柔姿绰态,尽幽闲之雅容”。画景物“金张意气,玉石豪华,飞观层楼,间以乔林嘉树,碧潭素濑,糅以杂英芳草”,整个画面“必暖暖然有春台之思”。从画的题材内容到画的气概意境看,都与上官仪所题咏的画障中所描写的景物与人物呈现的豪华富丽气概相一致。当然,上官仪诗并未明确说明此画的作者是谁,我们也无法论定上官仪所咏的便是郑法士画,不过,由此可以见出当时的为宫廷服务的画风。上官仪的诗风与这幅画的风貌甚相契合。整首诗富丽工整,写浦、写楼而用“桃花”、 “凤凰”附丽之,写缆、写钩而用“锦”、 “琼”修饰之,写妆而曰“新”,写袖而曰“冶”,精心修辞,追求字面的工丽华美,完全继承了齐梁余绪,充分体现出宫廷诗人上官仪诗歌的审美特征。 画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篇5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翠的山岚又属于哪一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注释 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一窗间:指画幅不大。 晚:晚照或晚气。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此诗首、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此诗具体起笔突兀,通体气势雄浑,很有杜意。 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 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板。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创作背景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当作于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诗人所题之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