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无题原文翻译及赏析 |
范文 | 无题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无题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译文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注释 ⑴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⑵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⑶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⑷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⑸筝(zhēng):乐器,十三弦。 ⑹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⑺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⑻悬知:猜想。 ⑼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⑽背面:背着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⑾招邀:邀请。 ⑿裛(yì):沾湿。 ⒀风蝶:风中之蝶。娇饶:柔美妩媚。 ⒁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赏析: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无题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无题二首 故乡黯黯锁玄云,皓齿吴娃唱柳枝。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 古诗简介 《无题二首》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两个不同的事件。第一首为“卮酒食河豚”,第二首为“吴娃唱柳枝”。这两首诗虚实结合,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祖国长夜漫漫,杜鹃啼血的政治环境,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与渴望光明的情怀。 翻译/译文 其一 祖国正在黑云笼罩之下,漫漫长夜隔住了新春。 岁尾之际怎禁得起再悲伤,权且拿起杯中酒吃河豚。 其二 牙齿洁白的苏州姑娘唱着柳枝曲,酒阑人静像是暮春的时候。 没来由的旧梦赶走了残剩的醉意,我独自对着灯光的阴影想起啼血的杜鹃。 注释 此诗为赠作者日本友人滨之上,即滨之上信隆(1899--1967),日本鹿儿岛人,当时为上海筱崎医院耳鼻喉儿科医生。 黯黯:气象惨淡的样子。锁:笼罩,封闭。玄云:黑云。 遥夜迢迢:长夜漫漫的意思。上春:古时正月称谓上春。 岁暮:年底。何堪:哪能够。 卮(zhī)酒:杯酒。卮,酒器。河豚:一种有毒的海鱼。 此诗为赠作者日本友人坪井芳治。坪井芳治(1898一1960),日本东京人,当时为上海筱崎医院儿科医生。 皓(hào)齿:洁白的牙齿。吴娃:泛指江南苏州一代的年轻姑娘,吴人称美女为娃。柳枝:原为古代民歌曲调,名《折杨柳》或《折柳枝》。唐代进入教坊,名《杨柳枝》。白居易有《杨柳枝词》八首,其中有“古歌旧曲君休问,听取新翻《杨柳枝》”的句子。又在《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诗中指歌曲,又以“吴娃”而引出“杨柳枝”。 酒阑(lán):指酒席将尽未尽之时。阑,尽,晚。 无端:没有来由。旧梦:往事,犹言旧事如梦。残醉:酒醉将醒。 子规:即杜鹃。师旷《禽经》:“春夏有鸟如云不如归去,乃子规也。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据《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载,这两首诗系书赠日本朋友滨之上信隆和坪井芳治的(当时均为上海莜崎医院医生)。又,同月28日记:“晚坪井先生来邀至日本饭馆食河豚,同去并有滨之上医生。”可为注脚。这是两首借物托情的政治抒怀诗。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是作者鲁迅的咏怀抒情诗。 第一首抒发了鲁迅有感于岁暮冬夜的黑暗漫长,而以酒浇愁遣怀的`情绪。诗的前两句“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描写了故乡(也指故国)的冬夜,黑云密布,长夜漫漫,仿佛这冬天和初春隔得有如此之遥,诗人说:“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但在中国,这春天也是遥不可及的。诗虽写眼前实景,却暗喻了当时中国的黑暗沉重的现实:后两句“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是说岁暮之时,又怎么能再忍受那无尽的忧愁呢,不如暂且借酒浇愁,把酒吃河豚鱼吧。诗中虽实写了此次食河豚的事,但在此诗中也表达了拼死吃河豚,并将生命置之度外的情感。 此诗沉郁幽愤,寄怀抒愁,伤时忧生,沉静而又韵味深沉。 第二首诗也抒发了作者感时伤怀,思念旧交故友的情感。诗中写道:暮春时节,在热闹的酒宴上,明眸皓齿的姑娘演唱了柳枝词,引起了作者的思乡念旧之情。当酒阑席将尽的时候,夜己深了,人散了,四周安静下来,忽然作者做起了旧梦。醒来时,自己的酒也醒了。最后,在落寞的情调之中,作者只能坐在灯阴底下,思念起故人。诗的第一句由吴娃唱的柳枝词的歌,由传统的折柳赠别风俗,转入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思念特别是在热闹的酒宴之后,人静之时,最宜生发。 《无题二首》,描写了作者感时伤乱、思念故乡旧交的感情,并以此借酒浇愁,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诗歌主题,体现了鲁迅的文人情怀。鲁迅写这二首诗,是体现着他的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感情的。全诗含蓄隽永,忧伤的思绪淡淡地流寓在诗句之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