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探讨论文
范文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探讨论文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及促进机制

我国当前正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从我国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模式进行探索,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笔者结合协同创新理念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与新思路,以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1协同创新的作用分析

我国教育部门在2012年对高校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以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为基础。从这点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协同创新对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协同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协同创新,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更好的氛围。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为了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建设为导向,转而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协同创新的本质就是为了能够弘扬企业文化,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第二组织管理方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分散性,通过协同创新能够有效地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实现转变,有效地促进跨校、跨地域、跨行业之间的协作[1],同时也促进了创新创业资源的聚合共享,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巨大的支持。第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我国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诸多的政策支持,但是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还有一定的认知偏差,通过协同创新,能够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工作当中,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2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创新创业技能。通过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体现出自我价值,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我国当前正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于我国高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认识与自觉性

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来对其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就我国当前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颇深,考虑更多的是学校自身的业绩问题。学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是一种带有短期性、行政性的教育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如此停留在形式主义上的教育培训形式无益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此外,许多高校认为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口号”式创新创业培训,虽然表现得非常重视,但是教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有着非常大的出入,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这种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一定认知偏差的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3.2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不完善

开展任何教育都需要得到多层面的支持,不仅需要社会、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为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但是我国当前许多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没有顾及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没有在学校内形成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校园文化。同时许多家庭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是专业的科学技术,有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才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当前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这个年龄的群体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非常溺爱。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中,学生几乎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于创新创业意识更是缺乏,这也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毕业就应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读完大学进行创业是一种冲动的冒险。

3.3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够完善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所需要开展的是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是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规划技能;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需要得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支持,这样其创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而言,由于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校企合作共容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只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

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及促进策略

4.1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校园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的教育更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要让这种教育模式转变为以社会教育为主,在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创新创业下,形成一定的产业资源,并且能够有效地提供校园创业指导服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地把学校以及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与学生一起协同创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4.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

在这个环节中,学校应该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要让学校领导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能够让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升华,有效地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提高。此外,只有激发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才能发挥出其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交流,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收集整理更多的成功案例并进行展示。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创新创业者,定期给学生讲座,让学生能够通过创新创业经历来获取到一些创新创业的经验,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4.3完善组织机构和政策制度

组织机构与政策制度是能够促进教育提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2],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应该及时地构建与之匹配的组织机构以及政策制度,结合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创新创业的氛围。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所有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一个长效的机制。首先学校需要加大对师生协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仅凭学生的自身力量进行创新创业是难以成功的。虽然当前许多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但是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远远不足,很容易导致创新创业失败,这对于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通过协同创新模式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就必须为创新创业教育制订出相匹配的扶持政策,把校内创新创业资源进行整合,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参与到学生的协同创新创业当中。此外,学校应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以扶持政策来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当中。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多层次产业环境协同创新。我国许多高校都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的场所。学校应该整合更多的产业环境来实现协同创新,让学生在这些渠道、平台、资源当中进行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最后政府进行主导,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在政府的主导下,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在丰富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

4.4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第一在高校中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想要创新创业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研发,而学校正好具备了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以及人才优势。因此,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地构建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通过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来构建一个产学研合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第二构建高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时,学校要针对所处的区域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认真地总结出所处区域能够与高校之间形成协同创新的各种资源。学校要积极地对有利于学校发展以及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行业进行调研、沟通,与其形成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改变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单一性。政府应该以主导者的身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协同创新发展服务体系,让学生能够在这个体系中不断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4.5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教育效果

学校应该及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订出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是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情况,构建一套适合于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这套评价体系时,应该考虑加入学生以及第三方的评价主体。学校、学生、企业、社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公正、客观的教育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5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社会、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整合有利的资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起有效的促进机制。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健全创业培训机制等工作;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创新、自主创业[3]。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确保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地开展,并取得有效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李世超,蔺楠.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变迁分析与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1):21-26.

[2]郭朝晖,李永周.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39-43.

[3]曹达华,朱桂龙,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3):5-9.

第二篇: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摘要:分析美国、英国、丹麦、日本和印度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体系,以及我国当前面临的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1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和创业实践论[1]。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创业和就业打下基础。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教育教学的表现形式。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相同,有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升华,有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教育[1]。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创业教育模式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创业教育理念、内容与效果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2]。

2国外高校创业教育

2.1美国高校创业教育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有聚焦式(focused-model)创业教育和普及性(university-widemodel)创业教育两种模式。前者适合对特定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课程教学,后者适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分为磁铁模式和辐射模式,都把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3]。

2.2英国高校创业教育

受美国创业教育的影响,英国高校较早就开展了创业教育。英国大学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化特点,大量运用头脑风暴、游戏模拟、竞赛等多种方法开展创业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全日制成人学生人数日趋减少,通过慕课开展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英国学生的欢迎,并成为吸引学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慕课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具有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慕课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合理地链接课程资源,并进行评估和认证是慕课教育的难题[4]。

2.3日本高校创业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高校逐渐推行创业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规范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日本主要有三种创业教育:一是普及型创业教育,就是把所有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通识教育;二是专门型创业教育,面向具有特定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三是技艺辅助型创业教育,面向应用性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2.4丹麦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虽然丹麦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开放式创业教育专属平台,整合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第二,探索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第三,集聚创业师资,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

2.5印度高校创业教育

印度创业教育具有联动性特征。首先,学校以学生自主就业为中心,开展创业教育,并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业教育,学校教师讲授创业理论知识,企业行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既能提供充足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创业实践教育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3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教学。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目前全国所有高校都实施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二是实施KAB(KnowAboutBusiness)项目,大力培养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教师。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承办KAB项目,先后在全国20余个省市培训了近千名创业教育教学教师。三是实施SYB(StartYouBusiness)项目。由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承办SYB项目,最初培训下岗工人,以扶持他们再就业或创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早已解决,目前转向培训大学生。四是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从1999年开始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该赛事与创业实践赛、公益创业赛等比赛项目并入“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是目前级别最高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创业教育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5]。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六个方面的措施,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和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五是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六是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4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启示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4.1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高校普遍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国家的要求,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色彩。这导致高校只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高校应摒弃错误的创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回归创业教育的本质,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创客”。

4.2培养优秀的创业教师队伍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必须有专门的教师队伍,才能圆满地完成创业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创业教育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注重实践教学[8]。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都不适合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教学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非常稀缺,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以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4.3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教学的载体。

创业包括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开拓市场、整合创业资源等重要环节。学校应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和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期望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不尽相同。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单一,把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不能自成一体,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9]。高校应认真探索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4.4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都缺乏沟通和联系,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这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短板。学校、社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创业教育机构、企业等都各具优势,但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应积极主动地整合社会资源,一方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内创业基地,或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合作,建设共享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建设创业基地,促进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10]。

4.5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应多元化评估创业教育质量,全面客观地反映创业教育水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评价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度直接影响创业教育效果。从参加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人数占比,评价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从参与竞赛的获奖人次、等级等评价创业教育成效。其次,从学校的角度评价创业教育。从落实国家创业教育政策、创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评价学校创业教育基础;从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创业师资队伍等方面评价学校创业教育条件。最后,从学生创业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市场的能力等方面,评价创业教育实践效果[11]。总之,要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创业教育。

4.6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政府应完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不仅要制定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政策,而且还应制定大学生创业的保障制度。高校应设置创业指导机构,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总之,应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创新和创业的文化氛围,使创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1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降低了创业门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队伍。在信息化时代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课题,以寻求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利红.论创业教育的三重境界[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9-22.

[2]闫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6):68-70.

[3]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4]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3):12-14.

[5]陶溪.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6(3):169-171.

[6]徐以标.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的新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98-199.

[7]李远煦,黄兆信.从“融入”到“融合”: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76-80.

[8]苏世彬,黄玉林,陆培民.“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基于台湾育成中心经验的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6):55-62.

[9]高其胜.“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J].科技资讯.2016(30):159-161.

[10]林聪.创业教育驱动下高校学生创业行为研究———以宁波为例[J].理论与视野,2015(10):85-87.

[11]刘洋.中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35-140.

[12]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67-72.

第三篇: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初探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迅速而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已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社会参与不足、办学相对封闭是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通过对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在对比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本文从网络嵌入性的视角,重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区域内的创业服务行业,研究如何通过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从理论上,本文拓展了创业教育研究的视角,将以高校校内为中心,拓展到区域网络。从实践上,本文对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嵌入性;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问题的提出

1.1实践背景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感召推动下,国内高校积极投入到创业教育的大潮中,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并分别建立了规模各异的创业基地以扶持大学创业[15]。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相比,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更为突出。罗贤甲和杨树明(2010)[9]针对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55.9%的学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是“差”的,大约28.12%的学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效果“一般”,仅有8.88%的学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好”,还有7.1%的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效果难以说的清楚。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相对2014届、2013届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的比例略微上升,但是比例仍然不高。面对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以及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比例的偏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症结何在?

1.2研究背景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含义[1]、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4,10]、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8,11]、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对比[3]和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14]。虽然已有研究已经涉及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但是并未能够完全解决创业教育孤立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为区域发展输入区域人力资源的重要机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关于区域人力资源的素质,并进一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嵌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之中,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网络嵌入性的视角来研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2文献综述

2.1创业教育相关的研究

2.1.1创业教育的含义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升教育对象的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并将其内化成教育对象的基础性素质,最终培养出能够在适合条件下学以致用的创业人才教育[1]。2.1.2关于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创业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和体验式教学理论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4,10]。2.1.3关于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实施对象不明确、课程设计不合理、教育模式单一、师资力量难以实现匹配、竞赛项目难以落地[5,8,11]。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比如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2.1.4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相关学者分别比较了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创业教育的体系、实施环节等进行了比较[3]。2.1.5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严毛新(2015)[14]认为,高校创业教育不是高校内部封闭的孤立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创业教育作为社会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高校应当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寻求主动突破。

2.2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2.2.1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相关研究结合江苏省的情况,周勇和凤启龙(2013)[20]、郑刚和郭艳婷(2014)[19]提出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途径——顶层设计。张金兴(2015)[16]强调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微观(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并通过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周勇和凤启龙(2013)[20]、张金兴(2015)[16]所提出的途径较为全面,但是未突出重点。黄国辉(2015)[3]强调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之间的不同,与前者相比,后者的针对性和协作性更高,范围更广(包括校内和校外),并且进一步指出地方高校需要与外部进行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之后,相关学者通过某一视角提出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途径。基于协同的视角,张倩和邬丽群(2015)[17]提出校内、校外之间的协同的基础上构建创业教育的综合平台。2.2.2国外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入对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成功要素。刘林青、夏清华和周潞(2009)[7]剖析了其系统的构成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创业活动、学生团体和创业教育等三个方面相互作用成为该系统演化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李一(2015)[6]介绍了该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创业中心、创业教育机构及课程构建、创业活动,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高校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议——整合社会创业资源,但是并未深入说明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张昊民、张艳和马君(2012)[18]分析了该学院创业教育系统成功的要素。郑刚和郭艳婷(2014)[19]基于斯坦福大学2011年校友创新创业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该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认识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相对孤立和零散,缺乏整体的建设思路,相关激励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但是他们虽然提出通过顶层设计来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但是并未提出具体阐述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来构建该系统。因此,鉴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状况无法解决创业教育脱离区域经济、“纸上谈兵”的情况,本文决定从网络嵌入性的视角,研究高校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3网络嵌入性理论

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用于描述创业活动受到市场环境与各种相关主体之间互动的影响,是创业者和创业资源提供者之间密切连接的网络[13]。借鉴项国鹏、宁鹏和罗兴武(2016)[13]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定义,本文将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界定为:以高校为中心,嵌入在区域经济中,通过与区域政策、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协同作用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网络嵌入性已经成为研究不同主体之间社会网络关系的重要研究视角(Granovetter,1985)[21]。网络嵌入性的主要观点是主体融入网络的程度决定了主体行为的效果(吴晓波、许冠南和杜健,2011)[12]。借用Uzzi(1997)[22]对网络嵌入性的观点,本文从与区域经济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阐释高校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4基于网络嵌入性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4.1基于区域产业结构特征确定创业教育的定位及课程体系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支柱产业,以这些支柱产业为着力点,确定创业教育的定位——服务区域经济,以解决创业教育“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的窘境。高校所在的区域是高校创业教育重要的环境。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作为区域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围绕这些支柱产业出台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对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行业所产生的不同要求,制定符合行业要求的精准创业教育课程。比如,物流行业,分析行业的特殊性,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已有的与该行业相关的行业(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可能与该行业相关的行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野发现该行业孕育着的创业方向,以及专门针对该行业服务中介有什么特点,如何与这些服务中介机构取得联系。

4.2整合区域内校友资源,积极引入区域内校友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校友资源是高校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校友分布在区域内各行各业。这些校友感恩母校的教育,对高校具有反哺作用。高校将区域内校友的信息进行统计,将其按照区域支柱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的相关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互补性行业)分行业进行分类。通过这样的分类,高校将校友资源与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对接,并与创业教育的课程进行连接,让校友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弥补高校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实践中的校友现身说法,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进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4.3整合区域创业服务中介,提升创业教育的服务功能

一方面通过校友资源,间接与区域创业服务中介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主动与区域创业服务中介建立联系。通过以上途径,将创业服务中介纳入到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学生如何与创业服务中介接触,认识创业服务中介的功能,深入理解创业服务中介如何选择创业项目,从而使学生了解确定选择创业服务中介的原则、与创业服务中介合作框架的设定,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成功率。

4.4基于区域创业政策,制定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

为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鼓励创业优惠政策。在制定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时,高校紧密结合区域的创业优惠政策进行补充、细化和加强。各级政府为了吸引鼓励人们进行创业,对创业人员给予税收、房租等方面的优惠以及现金补贴。高校应该结合区域内的创业优惠政策,提出一些激励制度弥补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对于已有政策中力度不足的分布进行加强。比如,针对大学生创业方面通过孵化、扶持、咨询服务等方式激励创业教育落实到实践中。高校学生创业成功之后,对母校有反哺的功能,从而实现创业教育——区域经济增长——校友捐赠——高校实力增强——创业教育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环。

5总结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深深地扎根于区域经济发展之中,本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初心,构建有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定位、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校友资源,将校友资源纳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在区域创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高校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房欲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J].设计艺术研究,2004(4):76-78.

[2]黄国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21-24.

[3]黄扬杰,邹晓东.慕尼黑工大创业教育实践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32-135.

[4]李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5]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6]李一.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2015(8):19-21.

[7]刘林青,夏清华,周潞.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19-26.

[8]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6):79-84.

[9]罗贤甲,杨树明.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0,9:155-58.

[10]鲁淑华.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1]温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基于25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3):251-255.

[12]吴晓波,许冠南,杜健.网络嵌入性:组织学习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3]项国鹏,宁鹏,罗兴武.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述评及动态模型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2):79-87.

[14]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36(5):48-55.

[15]俞使超.创业维持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改进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16]张金兴.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以创业典型案例为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125-128.

[17]张倩,邬丽群.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35.

[18]张昊民,张艳,马君.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功要素及其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56-60.

[19]郑刚,郭艳婷.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打造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斯坦福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9:25-31.

[20]周勇,凤启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3):119-124.

[21]Granovetter,M.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91(3):481-510.

[22]Uzzi,B.SocialStrue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s:theParadoxof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SeienceQuarterly,1997,42:35-67.

第四篇: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摘要:在区域经济市场发展格局下,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以区域经济为研究背景,探究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和创新,增加了社会市场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渴求,进而对高校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综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和所处市场环境情况,在重视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对高校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实际内容,制定服务保证措施,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实用性

从经济学理论看,资源、团队和机会作为创业三要素,对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创业三要素,进而实现创业。从这一思路进行延伸,高校要积极与大型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拉近高校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实际距离,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联合区域创业机构合力挖掘创业教育服务,供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辅导设备和服务,在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减少学生在实际创业学习中的创业风险与创业成本。同时,高校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将课程和实践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以研究成果为核心,组织学生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二)创新性

创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创业教育中,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创业理论,知识内容杂而多,使得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理性和空间性较低,进而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激情。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逐渐脱离,课程内容也存在空、散、软等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融合创新元素,适当调整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和创业定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性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形式方面。但是在教育内涵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趋势。针对高校育人目标,要紧抓专业教育,并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创业教育复合型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走势,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多层次创业教育协管机构,层层分级,统筹协调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势,采取创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开放性

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以开放性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创业实践体系,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创业基地和实践渠道,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为社会培养创业型技术人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后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使其达到70%,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初创企业发展为主题,设计创业项目选择、目标客户开发、经营模式构建等内容,激发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对现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减少重复知识内容或者是教学活动项目,强化教学资源协调互通,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协同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学生创业需求为核心,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进而明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同时,借鉴先进国家高校创业课程开发理念和开放形式,通过学生创业需求确定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业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为创业发展和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定格为基础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二)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基础内容,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出学生对创业激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梦想,进而实现学生企业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是学生对创业形成初步认知的关键环节,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始阶段,要由经验丰富的创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向广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KAB创业基础课程教育中,利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开展,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实际创业中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梦想,重视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教育核心,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在创业管理模块中,课程则为公共必修课程,致力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区域经济视角下根据创业实际需求,系统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与基础创业技能。在企业家精神课程中,借助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具有影响力或者是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企业家的认知和理解,并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理念,以实现自身综合创业素质的提升。

(三)技能课程设置

技能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创业管理中必须的工作能力,实现创业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方面培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目的。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辅修课程,并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其教育对象为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在明确创业目标、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后,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创业实践。

(四)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与价值实现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创业环境中,接触与体验实际创业过程,不断累积创业经验和创业成果,利用高校校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项目操作,强化创业成果的社会化与产品化,提高创业项目的实际价值。实践课程对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跳蚤市场实训模块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在初建企业经营中进行创业反思,不断累积,为今后实际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模拟创业实训模块中,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创建创业仿真市场,利用真实创业项目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学生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经营统筹能力。在SYB创业培训模块中,该课程主要教育对象为大三学生,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综合创业素质,使得毕业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减低实际创业风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最终教育目的。

三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保障

为了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要做好教育保障措施,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师资保障。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拓展师资培养途径和培养渠道,并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创业质量,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提升。第二,教学资源保障。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高校要根据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应用微课程设计方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第三,实践基地保障。在实际创业教育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围绕创业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础课程设置、技能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3]林数.“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践[D].福州大学,2014.

第五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摘要】文章概述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分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提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实践对策:提高就业创业指导的服务水平,改革就业创业教育的指导方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发展。在新时期下,构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体系,针对其在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改进与调整,使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创业的服务质量,来为高校大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争取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发展,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理念主要定义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创业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当前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岗位的开创者。[1]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地方高校才刚刚开始推行。就业创业作为高校新的发展理念,需要高校改革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就业难的形式下,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价值,成为了高校教育服务体系需要思考的问题。[2]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专业课程内容与人才的需求相违背。而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观上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导致就业创业的工作难度加大,相关的调查显示,新增就业岗位不稳定、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都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阻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弱,许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符,而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不完善,所以,急需要加强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其能够有效的实施,为高校大学生服务。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现状

1、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地方的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但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3]现如今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就业的道路上缺乏正确的指导,而在创业的道路上又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使得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不少的大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最后还是被社会所淘汰。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但这一高校的新兴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点不正确,地方高校教育服务体系也没有形成规范化发展,不仅教育模式落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也缺乏系统化的指导,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上缺少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4]因此,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不合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不理想。

2、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出现的问题

(1)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问题。虽然地方高校已经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就业创业的资源受到限制,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践当中。[5]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分为职业教育、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以上的教育,这是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分类。但很多地方高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上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上没有根据高校自身的教育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自身发展需求来进行设定,许多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上多数是依据国外的高校或者是国内一些重点高校的创业体系的构建模式。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教育模式上多数是采用课堂教育的方式,又或者是由教师讲授一些创业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机会,也就难以形成高效的创业技能。(2)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确立问题。我国地方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服务理念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没有树立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教育理念的落后更是制约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发展。[6]在传统就业观的理论指导下,多数学生受应试教育观的影响,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是就业无法实现下的选择。多数地方的高校没有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不重视,许多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堂也只是流于形式,当(做)作普通的选修课看待。地方高校没有正确树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只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传授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方法,而忽视了真正的创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3)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问题。目前的地方高校有许多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不仅来帮助大学生选择良好的就业道路,也有助于大学生开辟创业的发展道路。[7]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在服务体系的管理上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虽然地方政府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上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一些银行、税务等部门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出了许多优惠待遇,而地方高校在管理上却难以和政府等部门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8]许多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管理上没有一个组织监管部门,只是由教育部门单方面开展,而且地方高校的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较为混乱,没有相关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就业创业教材较为枯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效机制,使得地方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上遇到了不小的阻碍,难以发挥高校在教育服务体系方面的作用。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

1、理论体系的建构

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主要是指就业创业的指导意义。在该体系下,就业创业的工作目标是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技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而在该体系下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是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主要的就业创业工作原则是不让大学生失去就业创业的机会,该体系下的就业创业工作内容是开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指导职业规划、举办校园招聘等,并通过校企合作、创业设计活动等形式,为大学生开辟就业创业的工作途径。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上,要树立明确的服务机制,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力等状况,确立就业创业观念的引导机制,在就业创业指导上要形成课堂教育与课外相结合的指导模式,高校在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理论的构建中,也有要教育服务质量的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保障就业创业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另外,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也要有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培训、评价机制、调控机制等作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的保障。

2、实践体系的建构

在加强了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理论建构上,还要注意其实践体系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就业创业报告会、就业创业的政策研讨会等形式,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思想进行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开设平台。[14]地方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专业的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岗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工作。学校在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研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相关的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就业创业的工作建设,加强就业创业的制度建设,打造高校就业创业在机构建设、人员培养、资金经费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学校还应建设就业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开设就业创业咨询室,安排具有实战经验的就业创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也要关注高校中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设计正确的职业规划。另外,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也应成立相应的教研室,地方高校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编写,如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等,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道路上有理论依据。而且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发展道路上要为大学生拓展一定的工作渠道,比如说举办校园招聘会、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等,不仅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才能,也能真正的运用到岗位当中去,通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也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使其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实践

1、提高就业创业指导的服务水平

(1)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就业创业工作当中。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9]将网络技术融入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当中,将更有利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的发布上等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也更加接受这种方式。而随着网络招聘的新兴,网上求职、网上投递简历,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途径。(2)开发就业创业服务的客户端。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途径不仅要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还要通过手机微信等客户端来实现。[10]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手机逐渐在大学生中普及,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与多方合作,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APP客户端,通过有效的信息数据,向高校的大学生输送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创业培训指导等,使学生通过手机就能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形式,提高了高校就业创业的教育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

2、改革就业创业教育的指导方式

(1)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高校在实行就业创业指导时,应首先注重的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改革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在选择工作上总是先考虑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很少考虑到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应改掉以往大学生对工作挑三拣四的毛病,多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基层中去,在工作实践中应多注重的是在工作中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高校应在这方面多对学生进行引导。[11](2)加强就业创业的实践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上,教师多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而就业创业指导课上多数是传递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实战技能。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上,应结合本地区的发展状况,开展就业创业教育。[12]课程内容应该涉及到职业规划教育、政策教育、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传授等,还要发展就业创业的实践教育,在校内举办创业设计比赛、组建大学生创业会等,增加校园的就业创业氛围,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发展渠道。另外,也可以开发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利用地方的创业园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实践的基地。

3、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

在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当中,首先要注重的是要加大该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地方高校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项目经费,来用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开展活动、实施项目等方面。[13]还要加强该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师要有专业的素质,自身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具有相应的创业技能等,高校在纳入这些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时,应进行全面的选拔和专门的培训,邀请相关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指导,争取组建高校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体系队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不仅与高校的教育服务有关,还应结合当下的就业市场,关注就业政策,面向市场进行就业指导,还应与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形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体化结构,通过各部门的有效合作与管理,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的新格局。

五、结论

现如今,社会的就业需求与高校的专业课程不符,从而使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十分艰难。在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当中,应引领当今的大学生创新就业发展理念,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而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也应在新时期下,进行不断的改革,整合自身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使其构建更适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开拓更广泛的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彭仲生,罗筑华,王艳萍,李超,唐秋红.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就业,2015.07(09)20-21.

[2]郭丽.地方高校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探索,2015.08(08)41-44.

[3]邱有华.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11)120-124.

[4]郑琳川.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13)84-85.

[5]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14)12-14.

[6]陈学军,彭江兵.论“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4(10)34-38.

[7]申天恩,张宏,孙晓峰,刘富江.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理念创新与介入视角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17)47-50.

[8]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01)79-83.

[9]林瑞青.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7(02)4-6.

[10]谷家川,赵来,孙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以滁州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5(05)57-61.

[11]商云龙,王芳,王陶冶.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07)152-155.

[12]刘华超.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2(14)41-46.

[13]林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实考量与理性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16)20-22.

[14]闫海波.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的新途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20)23-26.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7 13: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