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题弟侄书堂》全诗翻译及赏析 |
范文 | 《题弟侄书堂》全诗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弟侄书堂》全诗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这两句是说,书堂窗外有茂密的翠竹,风动竹摇,影落书案之上;室外山泉潺潺,流入洗砚池中。环境幽美清静,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出自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砚池:此指洗砚的水池。 案:几案。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参考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 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在打仗, 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 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 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赏析 《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拓展:题弟侄书堂阅读答案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上下联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B.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词,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C.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是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是作“缺少”讲。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5.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4.C.首句第一个“穷”并非指的是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是指人处于困境仍要注意修养。 15.①颈联写的是窗外摇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书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 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净的内心的写照。 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心求学的态度的赞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