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化学说课稿 |
范文 | 【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碳酸氢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较广,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却知道的较少,应用起来会比较困难。教材中有关碳酸氢钠的学习是在《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中。本课题中对碳酸氢钠的讲述不是很多,书中只介绍了“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以及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只知道这些内容很难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的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价值。我认为有必要使学生拓展一下思路,而且可以使比较零散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还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我设计了本节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知识,而且学生已经接触了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这些将成为学生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性质。 2、运用所学碳酸氢钠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轻松愉快地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 的化学世界,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长辈的尊敬之情,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碳酸氢钠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应用) 四、教学用具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药匙、酒精灯、玻璃棒、玻璃片、胶头滴管、碳酸氢钠、pH试纸、标准比色卡、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蒸馏水、碳酸氢钠溶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 五、教法 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 六、学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实验探究 解决问题 交流讨论 归纳升华 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放录像:孩子在***帮助下自制汽水,然后端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喝,最后自己喝。并且很高兴的说:“还挺好喝的吗!我会制汽水了,我能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点事情了。我好高兴。” 【师】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吗? 【生】(会有很多想说的)我也会制汽水;这个小男孩很棒;小男孩很懂礼貌;制汽水都需要什么;怎么那么多的气泡啊等等。 【师】进行简短的评价: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见解都很独到。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自制汽水都用到了哪些原料?(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自制汽水”的图片。) 【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自制汽水所用的原料。 【师】提问:“你知道小苏打是什么吗?它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这种物质可是我们的厨房里很常见的你知道吗?见过吗?妈妈用它来做什么呢?” 【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 【师】它的用途广泛着呢!请看(大屏幕展示碳酸氢钠用途的一些图片)” 【生】观看图片 【师】播放完、学生看完时提问:“同学们能根据这些图片说一说你知道了碳酸氢钠的哪些用途吗? 【生】制汽水、做食品、药物等。 【师】用途与物质的什么关系最密切? 【生】与物质的性质关系最密切。 【师】这些用途中应用了碳酸氢钠的什么性质呢?首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碳酸氢钠的一些简单的性质。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⑴探究活动一: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师】(大屏幕展示自制汽水和发酵粉的用料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用途中的用料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可是我们回答有位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制汽水时产生那么多的气泡”的关键哟。 【生】仔细观察后会很快回答出:都有碳酸氢钠,制汽水原料中有柠檬酸、发酵粉中有酒石酸。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是哪些物质之间发生了反应?会有什么明显现象呢? 【生】猜想: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碳酸氢钠与酒石酸反应?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师】请同学们接着猜想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怎么检验呢? 【生】猜想: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师】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合理,那我想可以这样总结一下: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吧! 【生】同学们根据实验桌上的用品设计实验。 首先观察制汽水材料和发酵粉的成分(多媒体图片展示)中除了共同的物质碳酸氢钠外,还有没有同类物质。 学生观察后会很容易发现制汽水中用到了柠檬酸,发酵粉中有酒石酸。学生不难发现可能是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缘故。然后请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用品自己设计实验,看一看碳酸氢钠能不能与酸反应?有什么现象? 学生做完实验,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教师及时提问:“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并且进行验证。”完成下表: 实验名称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结论 碳酸氢钠 和盐酸 碳酸氢钠 和醋酸 这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NaHco3+2Hcl=2Nacl+H2o+co2↑ 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用碳酸氢钠可以制汽水;用发酵粉蒸出的馒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孔。 学生讨论后会很容易得出答案的。 解释:是因为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接着提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含有碳酸氢钠可以达到疗效吗?” 我想学生会很容易解释了。 ⑵探究活动二:烙饼时只加入碳酸氢钠会使烙出的饼松软多孔、烤蛋糕时只加入碳酸氢钠也会多孔的原因探究。 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可能摸不到门路,教师可以提示,想一想在上面提到的用途中有什么相同点,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醒学生“加热”这个共同的条件。 探讨完后,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在学生设计完实验后要学生进行讨论。这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猜想一下碳酸氢钠受热后的产物,并在实验设计时加入验证反应后产物的探究实验设计。尤其是要探究出“多孔”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对产物的猜想、如何验证等等)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这个探究活动是书中没有出现的,学生会很感兴趣,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确定好方案后,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有问题及时指出。完成下表: 所选试剂(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后,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且对烙饼、烤蛋糕加入碳酸氢钠松软多孔的原因进行解释。 ⑶活动探究三:碳酸氢钠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很想知道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你能帮助我吗?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所选试剂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过渡: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了解了碳酸氢钠的很多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对刚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并完成表格。 3、交流讨论、归纳升华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方案现象及结论 颜色溶液酸碱性 气味与酸反应 状态加热碳酸氢钠 并检验反应后 的产物 溶解性(在水中) 4、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通过学习,同学们肯定有了不少的收获,对我们生活中的碳酸氢钠是不是“刮目相看”了呢? 再次播放开始的录像,边播放边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懵懂走向成熟,父爱是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希望同学们利用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为父母奉献你们的一份孝心。 化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 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化学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说课内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引言课即第一节课,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旨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化学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一节成功的引言课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引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叩开高中化学殿堂的大门,奏响学生化学知识的乐章,精心设计了以“大话西游“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节课。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②了解化学研究的目的与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认识co2、H2o既可以灭火也可以生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看影像视频、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使学生领悟学习化学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难点:领悟化学学习的意义。 二、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化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认识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化学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普遍缺乏对化学知识的理性与系统认识,学习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问等较为原始的学习兴趣。引言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这些原始的动力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且教学以学生暑假生活为接口,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过渡,开展学习,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学生对《西游记》电视剧的喜欢,源于对刺激感知系统的动作画面与离奇的故事情节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对孙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让学生这种直觉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此时就要有意识加以引导:将神话与现实自然结合,使科学知识走下高高的殿堂,让英雄人物回到人们中间。 看电视-读原著-做实验,大话西游,用学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学学科的大门。同时,自然科学人文化,体现了“大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思想,无论学生将来向何方向发展都将终身受益。 四、教学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师生第一次见面,相互问候后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看电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七十二变,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3、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板书大话西游,吊起学生胃口。在惊讶与不解中顺利过渡。 4、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谈古论今,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要点简介:《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按现代观点来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谈炉论器,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要点简介: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实际上也就是僧者体内的结石。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嘲笑古人,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尝试才为我们积下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要点简介:由孙悟空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从影视偶像到现实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英雄起居探秘。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灭火、生火现场实验,使学生思维上有衔接,同时认知上有冲突。 附:课堂实录(片断): [老师]进一步引问: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学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老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老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砂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学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水与二氧化碳,火熄灭。 [学生]兴奋、满足。 [老师](举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老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学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起哄。 [老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喊叫。 [老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老师]鼓励并引深:同学们都说得很 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学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师]肯定并深入: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营养终端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反应产生了氧气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决了呼吸问题又消除了污染。这样,使学生体验了化学的神密色彩,又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充。引导观察氧气的消耗与来源,揭开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纱、欣赏平衡的美妙。 5、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我校化学学习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联系是目的。联系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诠释了科学学习与科学发展的真谛,符合新课程理念。 6、布置作业,释放学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维得以发展,兴趣得以提升,作业释放激情。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以上六个环节以评西游、论英雄为核心,通过三评西游,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表面在与学生大话西游、崇拜英雄,实则无时不在渗透化学学习的意义,一明一暗,张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动态生成,附其中一个班最终呈现结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主要靠老师,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带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老师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参观,还是引领学生发现,与其说是教学技术,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走进教室先调查了解学生,从假期学生所喜欢的活动继续并过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从神话引入,转到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还如此重要!衔接流畅自然,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灵活处理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 2、学生的情绪心理产生极大震动。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呈现方式是以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中心,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整节课是以老师的讲述与演示为主,但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特别是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应从开始“这是什么课?”到“激动,似大悟”到最后“兴奋,尖叫”,从课堂学生的情绪与变化来看,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意识的重视、行为的动作。 3、我们的思考: 作为引言课,我们不能单纯评价内容是否超纲,学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衡量课堂效果,而使学生能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这才是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当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继续维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加以巩固。 化学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式》是在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原子结构之后化学内容的延续,它包括“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共分为2个课时,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学生已学习了元素符号书写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对化学用语内容进一步地认识学习,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做铺垫,可见学好这一课题的内容的重要性,它是化学用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较好地掌握化学式书写的基础上,用化学式来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以及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说出化学式的概念。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能利用化合价推写物质的化学式,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书写步骤及注意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多练来完成。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式的书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认识,学生的情况,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化学式的正确书写 重点的依据:作为开始学习化学用语,学生学习上感到困难,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难点的依据:由于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化合价法则,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够透彻,觉得比较抽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法 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气氛不够活跃,情况虽不乐观,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互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尽量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爱听、爱看、爱做、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情感,在化学式书写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进行指导显示→示范与模仿→知道理解与应用→矫正→熟练书写,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说教法 在教学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好胜的心理},求学意识和课标的要求,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本节内容的连接性、条理性,教学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的化学符号,国际通用,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它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是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组成,则有不同的化学式,例:氧气O2、碳C、二氧化碳CO2、氧化镁MgO氯化钠NaC1 由学生观察提出质疑:什么是化学式? {提问}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这样书写。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联想和启示,交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提问}{一}、什么是单质?单质化学式怎样书写 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 {小结}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角标2{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小结升华}一般气体成双对,稀、固、金是单个 {巩固练习}1、分别写出单质、铁、钠、硫、磷、氦气、氖气、氢气、氮气的化学式。 由学生上台板演,师生共同矫正和认可。 {提问}什么是化合物,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化合物,请说出它们的化学式。 {设问}你知道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如何书写出来的吗?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化合价的概念。 总结: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在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3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为了强化学生的识记,对学生进行元素化合价数值表示方法跟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比较。 例:正、负数的写法:在化合物中{1}钠的化合价为+1,氧的化合价为-2 {2}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标为1+,氧离子带两个负电荷标为2- 位置的标法: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数值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例:Na、O 在离子所带的电荷中,正负数值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值为1时省略,例:NA+、O2- {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方法——根据化合价法则来写化学式 1、一般是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 2、在金属氧化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显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法则}。 以例题为例,指导学生书写化学式,具体步骤为: 以书写氧化铝化学式为例: 1、写化学式时,正价写在左边,负价写在右边,如A1、O 2、查出所需元素的化合价,例A1、O 3、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确定原子个数{2个A1原子,3个O原子} 4、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AI2O3 {小结}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课依据如下口诀:要写化学式,先标化合价,约成互质数,后在交叉。 [模仿]比照老师的讲解,要求学生写出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 在学生的练习中提出问题,相互讨论。 {说明}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组成,只有化合价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不能根据化合价等于零的原则凭空臆造,随意书写化学式。 巩固练习:写出一氧化碳、氧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铜、碳酸钙的化学式{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错} {各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参赛,进行对组及对学生本人的评价} 布置作业: 持续学习题:化合物的化学式会写了,在已知的化学式中能标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吗?该物质的名称如何? {小结归纳}:单质化学式写法,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 板书设计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角标2{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氧化物、“氧右” 由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金左、非右” 化学说课稿 篇5设计思想: 新课课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其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无止境。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第一环节──学生讨论、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学生讨沦、交流所知道的乙醇,归纳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与已有经验相联系而义具有新的自己可望进一步了解的东两,如饮酒与人体健康、司机酒后驾驶等问题) 教学第二环节──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酒驾切入本节课的教学。创没情景: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与司机洒后驾驶有关。提出问题:人在过渡饮酒后,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 提出问题: 乙醇生成乙醛的变化在人体外也存在着。铜银焊接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只要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这是什么原理? 实验探究: 学生分小组模拟这一实验过程。 实验改进: 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参考苏教版教材),铜丝使用细电线中的细铜丝,经砂纸打磨后绕成螺旋状,改进之后的实验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学生观察铜丝表面的颜色变化,对比实验前后试管中液体气味的变化,书写方程式,思考铜丝的作用) 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认识羟基结构,得出铜丝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教学第三环节──阅读、交流,认识乙醇与强化剂的反应及应用 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够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继而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卡片。学生了解乙醇与强氧化剂反应,直接被氧化为乙酸,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第四环节──观看录像,探讨乙醇汽油的利与弊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目的让学生关注乙醇的能源价值。学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能源危机。教师提醒学生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玉米,从而出现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警醒,培养学生参与礼会建设的意识。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创设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钠,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提出问题: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钠?(类比水与钠的反应)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完成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人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的不纯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注射器活塞,点燃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反应物的用量,氢气无需验纯,操作简单,适合学生完成。 归纳总结: 学生模拟钠与水反应的原理书写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学生观察发现乙醇的两条化学性质均与羟基结构有关,讲解官能团的概念并强调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化学说课稿 篇6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 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 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化学说课稿 篇7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 “动脑想”、 “动手做”、 “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2.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3.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4.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 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提出问题2: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二】苯酚的酸性 (1)验证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实验三】苯酚的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探究实验四】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情景五】学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布置作业: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 、 3 、 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四、说板书 第三章 第一节 醇 酚 第二课时 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化学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1)、演示实验: a 1.5l0.1l/LNa2S2O3 1.5l0.1l/L H2SO4 b 0.75l0.1l/L Na2S2O3 0.75l H2 O 1.5l0.1l/L 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2)、演示实验: a 1.5l0.1l/LNa2S2O3 b 1.5l0.1l/LNa2S2O3 1.5l0.1l/L H2SO4 1.5l0.1l/L H2SO4 水浴加热后混合反应 不加热混合反应 经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混合物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并且我还会讲到当温度升高10°C ,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3)、根据PV=nRT,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所受到的压强成反比,即与浓度成正比。 得出结论: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强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对于固体、液体或溶液反应,压强改变,反应速率不变。 (4)、演示实验: a.5l 3%H2O2,加少量MnO2 b. 5l 3%H2O2,不加MnO2 得出结论:a产生大量气泡,b产生少量气泡。可见适当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问题:除以上四点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等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改变反应速率解决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5.课后作业: 六、说板书 1.主板书: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副板书:演示实验内容及反应现象。简略其他因素。 化学说课稿 篇9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包括化学式的含义、化合价及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推求。化合价是书写化学式的重要依据。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对教师的说教灌输已经麻木,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在之前的教学中我早已给出了化学式是表示纯净物的思想,学生也已提前背熟了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述物质组成的能力。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概括等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不同化合价的记忆方法的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通过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和物质的组成写化学式,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难点: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四、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展示商品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采用直观教学法,形成印象。利用口诀,帮助记忆;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 五、学习方法 利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形式,运用对比与归纳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精神。采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竞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创新情境、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发现探索 课堂小结、梳理建构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请学生用化学符号表示熟悉的物质(设计时按单质、氧化物、化合物分类,以便于总结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2)请学生思考H、2H的含义,为化学式的意义作铺垫。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食盐、斯达舒的包装标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3.自主合作、发现探索 活动一:观察之前书写的化学式,你认为什么是化学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概念,强调每种纯净物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种纯净物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活动二:小组合作观察水的化学式,体会水的化学式与宏观物质水及微观水分子之间的联系。思考:化学式H2O可以表示什么?学生的回答中可能有错误的表达,由此引发讨论,从而加深对化学式表示意义的认识。 活动三:以小组内竞赛1)说出P2O5、N2、O2的意义。2)符号H、2H、H2、2H2的意义。通过训练明确元素符号、化学式含义及其包含数字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活动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P84化学式的读写(化合物只研究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出示习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过渡:物质的化学式有着这么丰富的内涵,大家想不想轻松正确地书写化学式? 活动五:引导观察H2O、HCl、NaCl 、Fe2O3四种物质的化学式,由不同元素原子相化合的数目引出元素具有化合价这种性质。 在四种物质的元素符号上方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小结,物质中元素化合价规律。 活动六:出示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投影加深印象。 活动七:知识辨析:区分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化合价的认识。 活动八:以练助学:1)P89-3、4题,并说出解题方法。 2)标出P2O5中各元素化合价,引导学生探究,若已知P、O的化合价如何推求化学式?并小结书写步骤。(该过程由学生自主发现获得方法,使学生在发现探索中感受成功的快乐。)3)P89-5、6,观察书写过程,寻找最简洁的书写办法。和学生一起编写化学式口诀“正价在前,负价在后,价数交叉化成最简比”,体验成功。 4.课堂小结、梳理建构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交流回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式与化合价之间的联系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5.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分层次的习题使不同程度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看时间定题量)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中应用教材习题,不脱离教材。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