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说课稿 |
范文 | 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村景》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为第8课。作为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题下的第一课,是一首以儿歌形式呈现的文章。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本课要求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读一首儿歌并达到背诵并不算难事。但是教师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并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读通句子,就是一个训练的重点。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字方法,并有一定的在生活中积累汉字的能力,但还有许多方法他们没有接触过,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解决生字后,再逐渐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将识字任务放在首位,主要采取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边识字边读文,两个目标共同达成。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从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谈一谈自己印象中的乡下。唤起孩子对农村生活的记忆,在自然的交流中引出新课。 在接触文章的初始,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划出生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借助字典,或同伴互助,这样就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我利用小组的正能量,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认读生字,并给首先完成识字任务的同学以小小奖励,用以激发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 接下来,出示三个草字头的生字,让学生认读,发现草字头的字大多和草有关,并让学生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字。这样就由一引多,锻炼孩子们的积累能力。同样在学习“衬”的时候,也是做这样的处理。“傍”字,我将利用熟字带偏旁的方法,让学生换个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穿插这样一个小小的练习,为的是让课堂不显得单调乏味。孩子们也乐于展示。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赏菊又观竹,煮酒再烹茶”,学生边读边识记生字赏和煮。最后,教师给学生解释“盏”字的由来,通过深入地了解字的演变,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这样,认识生字的目标就达成了。在处理“池”字的教学时,我首先编了一个谜语,让孩子猜字,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积极动脑筋,跟着老师的思路向前走,接着,我又出示一个新字“驰”,让孩子们自己继续编谜语,这样就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二步,我开始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文过程中,遇到生字,孩子们可能还是读不好,那就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并在其中感受江南的美好风光。 语文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敦煌壁画》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品读语言,享受文化大餐;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这篇阅读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中艳丽多姿的壁画。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来安排课文内容。此外,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二、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紧扣单元训练目标。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敦煌石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技能目标: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敦煌石窟中壁画的艳丽多姿,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学习本课时会对敦煌石窟艺术感到有距离感,对石窟艺术中的造型感觉不是很好理解,对其所传达出的审美情感与理想感悟不到。要使学生对享誉世界的敦煌艺术产生敬仰、热爱,对其伟大成就有充分的认识,就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的改变与知识内容的拓宽,使学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做到课上学习作品美,课后茁壮成长思想美,日常生活行为美,致力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五、说教法 新课标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在紧扣朗读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完善起来,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呜,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 六、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说、品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交流领悟。 1、领悟敦煌壁画的特点; 2、感悟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3、体会敦煌壁画的价值; 4、了解敦煌壁画所在地; 5、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课堂小结,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五、小练笔:请围绕如何保护敦煌壁画写一段简短的句子。目的是怎么做才能不让壁画消失?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 语文说课稿 篇3《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一、说教法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二、说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 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第2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四、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五、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不同的写荷的诗句和画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发的喜悦和哀伤,引出朱自清的《荷》)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看配套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思考。 (1)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 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绪?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1创设情境2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限时作答 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五)对于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你的学识阅历,或许你会有新的见解,把你的见解写下来(100—150字)然后讨论—辩论。 通过质疑这种形式,不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景来表述这种情? 2、画一幅《荷塘月色图》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上节课内容,出示目标 (二)投影学生习作《荷》 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 设计:鼓励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经过文学到图画的转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分析区别及原因 (1) “画中景”和“文中景” (2) 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3) 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四)速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的精美传神的语句,说出你认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类汇总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动词、叠词、通句。 教师示范分析一种,其余学生分组操作、交流。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 语文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第四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 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⑵ 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⑶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其叙述方法。 3、教学重难点: ⑴ 教学重点: 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处,接受礼貌教育。 ⑵ 教学难点: 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处和特点。 4、教具准备:课件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 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4、课内外联系原则: 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一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⑴ 导语: 上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小壁虎剪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⑵ 看幻灯,听录音故事,思考: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 ⑶ 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提出两个要求: ① 画出本课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② 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⑷ 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使学生读有目的,能避免单纯地、盲目地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后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认真的程度。 2、先扶后放,逐层精读: ⑴ 寻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怎样借→借到了没有了。 下一步就是深究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寻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学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挣,难看)小壁虎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课件,屏幕中显示出: 一只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悄悄地爬过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一挣”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 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心情怎样? 指导学生用难过的语气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 强调“多难看”。 ⑵ 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扣住“怎样借”重点分析,由于抓学法来学习,设计出“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 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学习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采取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① 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学习第1、2句: 出示句式: 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 通过读与说,学生弄明白了: 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这时教师扣住“摇”字问: 小鱼为什么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小鱼摇着尾巴) 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势演示“摇”的动作,教师进一步问: 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怎么要写? (爬呀爬) 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爬的路程长,这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B、学习第3、4句: 出示句式: 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 学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 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总结学法: (指着板示的句式)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这样的总结,既对小学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经过起强化作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② 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A、教师出示句式引读本节,帮助学生理顺序。 B、指导朗读。 C、讨论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因为老黄牛要用尾巴赶蝇子。 ③ 放手自学第五自然段: A、让学生自由读这个自然段,根据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写什么,第三、四句写什么。 B、讨论: 燕子为什么不能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三、四、五自然段采用以上方法教学,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气氛中,做到面向全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借助“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 提问: 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进行归纳推理。由个别现象,总结出一般结论──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用处: 既然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因为它向水里的鱼、陆上的黄牛、空中的燕子都没借到尾巴。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挣就断,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种易断、再生的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重放CAI课件:一条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发生什么后果?(会被蛇吃掉)从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这部分的教学是一种演绎推理,由一般结论推断、研究出个别现象,至此突破了难点。 这种由事物的个别现象,总结出事物一般规律,再由一般基本规律去解释事物个别现象,即“个别──一般──个别”,完成好两次推理,给学生渗透一点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可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同步发展的目的。 4、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⑴ 扣住“傻”字问:“同学们,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有的说:“小壁虎肯定傻嘛,连自己长出一条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说:“小壁虎不傻,因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时候,他知道挣断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时候多有礼貌,根据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称呼。第三,‘傻孩子’是妈妈对它的昵称。” ⑵ 学习了17课,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放CAI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鸟、狗四种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