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
范文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习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