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
范文 |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2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3(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习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习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抓关键句,学习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习中,关键习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习,所以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4【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 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出示阅读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 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 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 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三、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 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 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图片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5、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6、作者对老农有什么看法?学生在文中找出句段: ⑴老人是怎样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⑵“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表面是指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7、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小结:是啊,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学生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8、读到这里,你想对老人说什么? 教师:是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拯救绿洲,拯救田园,拯救地球,拯救我们自己。我们期待: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6【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阻挡风沙的侵袭,为铁路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3、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二、了解内容,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 3、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4、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要点: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点拨要点: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朗读课文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从而深刻的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 三、朗读句子,品味“艰辛”。 1、师:奇迹是喜人的,但是,奇迹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艰辛?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老人植树的艰辛和精神的可贵。 3、师生交流。 4、点拨要点: ①、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②、老人年老、瘦小。 ③、生活条件艰苦。 ④、同伴、老伴相继逝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四、领悟“背影”,深化人物。 1、师: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他的高尚,他的坚持,让来访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临别时,作者有段精彩的描写。 2课件出示句子:“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师:一个酸字,蕴含着作者太多太多的情感!想想:作者为什么会“酸”? 3、师生交流。 (点拨要点:酸,一为“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者感到伤感,二为老人的精神,老人的付出,老人的坚持让作者感动不已。) 4、师:老人深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为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为了造福子孙,老人就这样在山沟里默默坚守着。 5、出示老人背影图,师配乐深情朗读:望着老人瘦小的背影,多少往事涌上了心头:那一次,狂风大作,老人顶着大风,扶起那倒下的一棵棵树苗;那一次,老伴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料理完丧事,老人又扛起铁锹走进了山沟里;那一次,女儿又来接他到城里去享清福,老人只是摇头,他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6、看到老人的背影,你还想起了什么?请用笔写下来(可仿照以上排比句式) 7、学生小练笔。 8、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此设计意图有三:一、以一个“酸”字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老农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再次深化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引起学生的再次共鸣。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是对课文句子的再次练习和对文本的拓宽,对学生也是一次不错的练笔的机会。三、大大的强化了老人的形象,使得老人的形象、老人的精神更加的立体化,更加的深入学生的'心里,为后面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做好铺垫。) 五、理解文意,升华主题。 1、师:把贫瘠的山沟变为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当告别老人的时候,除了感动,一番肺腑之言涌上了作者心头。 2、出示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3、点拨要点:“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六、拓展延伸,影响你我。 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 2、作业、 ①、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②、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写写: 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 爱护花草 …… 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 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总结——2分钟 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板书:青山不老)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3分钟。 2、朗读第2段:5分钟 ①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三个“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体会“竟”字的意义。 3、浏览第3——6自然段:15分钟 ①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 ②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 ③理解第3、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 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题——7分钟 1、“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终有一天,老人会不再出来,那我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 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 2、学习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认识,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板书:青山不老) 三、课堂小练笔(6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点:81岁、瘦小、孤单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8【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9【教学目标】 1、紧扣“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2、围绕“学疑”,抓住关键疑问,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阅读、感悟、练笔,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教学预设】 一、【唤起感动】发现一道风景 二、【学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怀 1、围绕《“感动中国”推荐表》,交流预习收获 2、围绕《我的.阅读疑问》,盘点预习疑难 3、梳理学情疑问,确定学习目标 三、【聚焦“奇迹”】体验一段人生 话题一:“15年创造的奇迹” 1、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2、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3、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年龄——体味生活——深化奇迹 话题二:“15年奇迹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记》,练笔,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齐诵,提升 3、回归学情疑问,讨论交流,深化解读 四、【推荐阅读】铭刻一种记忆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0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教学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 /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