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案 |
范文 | 新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案1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新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案2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新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案3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