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范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鉴赏情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六、作业布置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品味欣赏、归纳实践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全诗,感受意象气氛与情感

二、琢磨词句

信语或 拔(出类拔萃) 因 殷 惊列缺雨烟鼓且须

三、简述分析,能力养成

1、首段背诵赏析

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

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2、二段背诵鉴赏

时间线索推进梦境描写:夜渡、到达、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

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

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

过渡句及感情:梦境美好终归短暂,现实残酷无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对

3、末段背诵欣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否消极?】

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

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

【全诗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不羁、蔑视权贵、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迁移拓展

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一、导入:

我给同学朗读一段现代诗,这段诗写的是一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啊?

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的诗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有着放荡不羁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丽飘逸、自然隽永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他的思想,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背景。所谓的“知人论世评文”就是这个道理。

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样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年轻时仗剑任侠,在他和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自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至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向朋友倾吐衷曲的一首诗作《梦》。

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为何要梦游天姥?稍候在课文的学习中请同学们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吟,是古代诗体歌行体的一种,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就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一样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首诗写于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那留别的是东鲁诸公。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以次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过程:1范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2:同学自由朗读。朗读过程中了解诗的大意。3分章朗读4学生串讲看看全诗各节主要都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品味一下一代诗仙的浪漫情怀。同学们说一说诗歌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他那清新飘逸的语言,豪迈奔放的激情来构造出如此奇伟瑰丽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谁先来说一说诗中都出现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在前面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梦游天姥山?有哪个同学能回答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诗人之所以会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来陪衬“天姥”,海外仙山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瀛洲难寻而天姥山却可一见。这里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下面紧接着写天姥山的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处的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横亘长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诗人梦游天姥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中奇景呢?

四个层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顶奇观(到列如麻)⑷梦醒长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这里的镜湖风清月朗,随即诗人以清风为伴,明月相随,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说“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一想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层:诗人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啸。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径盘旋,到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只见海日生空,天鸡高唱,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从夜晚转到了拂晓,景色也由清幽到壮美。此处道路宛转,山花烂漫,诗人倚石赏花,迷失其中,流连忘返,不觉间暮色降临。

第三层:此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声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巨大的声响在山岩和泉水间传开,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天空黑云沉沉,水中波翻浪涌,烟气升腾。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令人恐惧战栗的昏暗世界。

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轰隆一声,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此处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下来。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一片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第四层:可惜,一觉醒来,梦景陡然消失。(板书:梦醒)

本章句式变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韵节奏跌宕多姿,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气势的特色。第三段:诗人因梦而悟,因梦有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7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透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

3.情感目标: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下面我们一齐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

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

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能够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能够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

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能够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貌呢?我们一齐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述。从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述,其余几句透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4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5.学生齐声诵读第一部分。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情绪。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那里的谢公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明确: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必是风景秀丽之所。此处谢公到过,正说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4.“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齐来读一下)诗人在那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5.齐读这部分资料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完美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的句子。

明确:①“长嗟”“惟”“失”,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能够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能够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能够,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最后发现,自己就应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4.学生齐读整首诗。

六、总结全诗:

诗人透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写作训练: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比较长,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就应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透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透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解读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应说,整堂课是比较连贯流畅的,但在教学设计的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虽然有课堂互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当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就应个性注意这一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8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9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 梦中

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 计划用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诗中作者描绘了天姥山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领会作者的情怀。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像,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 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 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诵读并分析②段

1、思考: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2、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3、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请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同学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神奇的图画,这样美的自然,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学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这样美丽的环境,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小结: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习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委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院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党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也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贪图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态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淡淡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或已螟,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席之地?这进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借助美好的大自然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1

【设计意图】

这首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专题的第一首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教师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李白的诗仙形象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据此,本节课确定了“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两个目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都有争议,课堂上教者提供了相应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辩论,探究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

2.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由“梦”导入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而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他诗歌的高峰,是他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李白“梦”的世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提问: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往往应该从题目入手,题目是理解诗歌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自由读,概括思路。

相机板书:梦由(梦前)——梦境(梦中)——梦感(梦后)

三、赏析“梦由(前)”部分

指名读写天姥山的六句话,赏析诗句。

明确:写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向往之情;主要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

四、赏析“梦中”部分,品味梦境

情景导入: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让时光倒流,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流传千古的奇梦。

1.先把这段描写切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梦中的景色与情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相机板书:美丽险怪辉煌;愉悦惊恐复杂)

2.赏析“我欲因之梦吴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品一首诗就犹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首先品一品诗人的炼字。

品味“飞”“送”二字的妙用。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赏析“熊咆龙吟殷岩泉……訇然中开”一段,

理解“殷”“惊”“欲雨”等词语的意思。

问:“列缺霹雳”,有人说“列缺”不能简单翻译成闪电,为什么?

明确:“列”可以理解成通假字。“列缺”为什么不能简单理解为闪电,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电光从云霓中决裂而出的样子,“列缺”实际上是将云层整个撕开(教师用动作表现)的感觉。“列缺”一词描摹出闪电在一刹那间的形状,然后紧接着才是霹雳,就是雷声,山峰崩塌开裂,乱石横走,地陷天塌。这就是和缓处则按辔徐行,紧急时又短兵相接。

朗读一下这几个短句,读出效果。

师:有没有发现,上下文句子的字数长短不一,跟前几天学的古诗不一样,为什么?

相机介绍“吟”这种古诗体。(投影出示)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③对仗无严格要求。

4.赏析“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师:将“青冥浩荡不见底”一句中“青冥”换成“天空”行不行?

针对学生对“青冥”一词理解可能有的错误,教师提醒:我们可以驰纵想象,语文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并不是无限的,我们去想去创造,并不是随便去想,并不是没有正误之分。有的想象不合常理,没有办法同整个诗句融为一体。所以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维,要让它和全诗融为一体。这里青冥要比天空显得深远些,它强调的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有开阔之势,感觉到有点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点点微弱的光。

5.“诗人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请结合诗句及背景资料,表达你的看法,看看谁才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投影出示背景资料,列举古人和今人的争议。如:

李白是一个爱做梦,并对梦有着奇特体验的人,他在许多诗里直言不讳地说过,供奉翰林是一场梦。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第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等。

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片段:“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学生展开辩论。

师相机点拨:①梦中的景物、人物、动物或其他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吗?②请注意教材中文章后面的注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

小结:梦境是宫廷生活、官场道路的折射。“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轻松愉快其实就是他被召入宫时的心情。“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出入官场的那种短暂的成功体验。而当他想逐渐融入时,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对官场的迷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象征着官场让人心惊胆战;“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象征着官场的变幻莫测。“云之君、仙之人”其实就是那些达官贵人。“日月照耀金银台”就是皇亲国戚们居住的宫殿;“虎鼓瑟兮鸾回车”就是达官贵人们出门时候的锣鼓开道。可见,梦游过程其实就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梦中的仙界其实就是现实的官场,梦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着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

五、赏析“梦后”

提问: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师:李白的诗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规,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重点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提问:通过梦后所感,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用一个词概括,请一小组同学依次回答。

学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

六、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1.师:李白有一个美誉,大家也一定十分熟悉。这个美誉是哪两个字?

明确:“诗仙”。

2.学生结合这首诗讨论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①诗的风格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投影出示资料:明代王思任《天姥》节选:

“天姥(比之于天台),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

师:这段话的大意是:“天姥山和天台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儿孙辈,充其量身材比较魁伟罢了,怎么可能‘势拔五岳掩赤城呢?”王思任似乎怀疑李白在“开玩笑”!其实源于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他塑造的梦境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相机板书: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

②文中的意象

结合诗句分析“瀛洲”“天姥”“白鹿”等仙界的意象。这是游仙诗的重要特征。

③李白的行为

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捞月而死。“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名山大川中的道士仙人,曾学道多年,跟很多道士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为之写了不少诗文。(结合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④别人的评价

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谪仙人”的评价。同时代诗人元稹评李白“以奇文取”。白居易也说李白“才矣奇矣”,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热烈地赞颂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⑤李白书法

用大屏幕展示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让学生揣摩飘逸豪放的道骨仙风。教师模仿落款“太白”二字,在黑板上已写的“诗仙”二字旁写下太白。

七、总结全文,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一代诗仙已经作古,但浪漫主义的大旗却永远飘扬在人间。同学们要从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让我们用李白的大浪漫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2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教案点评:

诵读法是鉴赏古诗的好方法。本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文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3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

一诵读并赏析①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写法鉴赏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

2、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技巧。

2、掌握“吟”这种歌行体的特点。

3、了解梦游天姥山的生动画面。

4、把握李白极力描写梦境美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把握好诗歌节奏的把握。

2、理解李白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歌重在品读,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领会其中真味)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由杜甫和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引入到李白诗歌,从而走近李白。

2、解题:了解诗题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学生自主回答)

3、学生齐读全诗,初步感知。

①梦之由(板书):介绍瀛洲、五岳和天台山的目的,是为下文天姥山的出现做好铺垫。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并让学生注意关键字的把握和朗读,如“信”“或”的副词的把握,“四万八千丈”的重读)

②梦之旅(板书):这一情节是全诗的重点。我主要让学生结合注释自我阅读,自主体味。学生自己发现疑惑之处后,让其他同学予以解决,老师给予指点。学生主要由浪漫主义手法中的“大胆想象”的运用来赏析,在领会画面的同时,还要注意诗中字数的变化影响着节奏的变化,这就让学生注意“吟”这种文体的特点。如“兮”字的朗读注意语气的舒缓,“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要读出高亢的语气。

③梦之感(板书):学生能体会到李白为什么将梦境描述地这么美好,进而把握全诗的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再讲述诗歌的背景。

4、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充分感受诗歌的精妙。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 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一、梦之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景仰向往对比夸张

二、梦之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兴奋、轻松愉快

登山奇景壮美奇绝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惊悚

神仙洞府绚烂辉煌极度兴奋、愉快

梦境消失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7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先生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先生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先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先生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先生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先生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先生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先生“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先生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先生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先生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先生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8

学习过程

一、预习

①用8分钟时间诵读全诗,注意停顿及字音

②抽3名同学分别诵读各段

二、解题:

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③“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④梦游天姥和话别友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三、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赏析

①请学生找出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

②“如此”指什么呢?

明确:代指第二段的内容

③ 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忆梦(梦景、梦醒)

④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什么?

明确:梦景

⑤自由诵读,画出不懂的句子,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明确:重点词意(清 暝 殷 栗 惊 訇然 青冥 列缺 恍 嗟);

静谧优美,奇丽壮观,山路曲折、深林层巅,亦幻亦真,灿烂辉煌、令人目眩。

⑥点拨诵读方法,示范诵读,抽点学生诵读。

⑦找出了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那么通过这句我们能否判断诗人的真实意图或者说他的落脚点和重心在哪儿呢?

明确:后面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

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那么“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到底所指何事?后文有没有提示呢,请找出这样的诗句。

明确:“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行乐”和梦相同在哪儿呢?

明确:到头来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梦一场空!

⑩诗人临别赠言不是回忆历历在目的往昔,而写自己的梦,其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表述心志,将远离庙堂、寄意林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

反思往昔,虽汲汲功名、了无所成、青云之志、无奈萧疏。

劝慰朋友,对世事纷扰、洒脱直面、人生百年、适心任性。

附:板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 世间 行乐 亦 如此 吟留别

(类比)

“万事” “惟枕席”

“事权贵” “失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9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少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已四十二岁的李白,满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

李白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自己当作消遣的御用诗人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到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来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四、诵读诗歌,疏通生字词:

1、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

宿()处渌()水谢公屐()忽已暝()

殷()岩泉水澹澹()石扉()訇()然

霓()魂悸()鼓瑟()鸾()回车恍()

2、听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六、分析第一段:

1、既然诗歌题目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仙岛?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诗人用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结合第一段来看,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神秘、高峻。景仰向往。

3、通过第一句的分析我们知道,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秘,其高高峻这一特点又是如何表现?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比、衬托: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名山对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过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入梦之由——神秘、高峻。

七、背诵该段:

第二节

一、讲解二、三段词句:

二、分析二、三段:

1、天姥山如此神秘、高峻,诗人对天姥山神往已久。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想法,显然该句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2、下面我们分析梦境的诗句。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思考:诗人梦游天姥山,如果以时间、地点为序,梦境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月夜:飞渡镜湖——清幽、雅致

3、诗人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白昼:著屐登山——壮观、雄奇

梦游历程:

傍晚:山中奇景——恐怖、神奇

夜晚:洞中仙境——和睦、富丽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

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在梦境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5、从哪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转、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

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兴;还有洞中的仙境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诗人的心情。

6、不管怎样的梦都有醒的时候,哪些诗句写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一觉醒来,梦景消失,面对着现实时诗人无限留恋和惋惜。

8、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无限留恋和惋惜的心情?

“长嗟”“惟”“失”等。

9、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不禁长嗟短叹,大家齐读第三段并思考:诗人在长吁短叹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情绪

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感叹

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种情感,哪种情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虽然诗歌中有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有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同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0

一、教学目标: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三、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方法:

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一)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天我们一齐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新课

1、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能够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资料: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资料:留别

提示:在那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能够一齐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此刻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2、熟悉诗篇

此刻我们一齐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

叫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m瀛洲:yíng

云霓:ní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shàn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穿。jī鞋子。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yn雷声。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lì通“傈”

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訇然:hōng大声。

青冥:míng深远。

鸾回车:luán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

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叹息。

教师纠正。

(2)此刻让我们一齐找出相应的资料。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让学生看着书先自读一会儿,找出这部分资料)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给学生时间仔细去找,因为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齐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连天横1五岳:

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立刻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给学生时间思考。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期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齐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那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齐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能够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带给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组讨论:

带给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带给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四组学生畅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那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那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但是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选取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

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简单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能够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

如“巅”、“烟”、“山”和“颜”;“摧”、“开”和“台”;“下”和“麻”;“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资料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布置作业

(一)抄写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一首诗。

(二)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