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积极心理教育方法的建构论文
范文

积极心理教育方法的建构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末期,目前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它是医学由“生物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一社会一医学”模式转化前提下诞生的。这种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阐明了社会要素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发展的新模式,赋予了心理学崭新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AlanCarr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学校心理教育不仅要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更重要的目标是发展学生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同时归纳出与此相关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种优秀品质”。[1]我们当前的心理教育理论与方法基本沿用传统模式,反映在重点强调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师会把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定位于对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

新生人学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筛查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分布情况;相关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心理疾病,比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然而,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的着眼点和切人点究竟是哪里,亟待认真地反思。下图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态分布曲线图,中间凸起的部分,代表平均心理健康水平,反映95%的被试处于平均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群组。通过研究分析,目前高校学生基本为“90后”,心理健康水平处于±1.96这一标准差区间。他们不存在严重心理疾患,只是会偶然出现应激状态的心理问题。曲线的最右端表示的是完全健康的人群组,它是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连续变量上的最优值,但是并非是绝对静态的。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朝向“最优值”水平趋近,其生活难以保持快乐、幸福和积极向上。曲线左端处于“低于平均值”的人群组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但仍然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向曲线右端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实际上我们目前重点控制的是上图中“低于平均值”约2%左右的学生;对于“高于平均值”的学生基本上是不加控制的;对于95%左右的学生更多考虑的是担心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把占95%的学生当成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学生看待,教育的效果总是事倍功半。通过我们近十年来的研究认为,积极心理学理应成为学校心理教育方法建构的重要理论,国内称为“幸福学”。高职学生需要成为全面素质的社会人,只有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倡教育积极人生价值观,回归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建构积极心理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又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建构积极心理教育的维度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高职生教育建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上是对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职业幸福感、希望和乐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在个体层面上需要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诸如:爱的能力、职业兴趣、职业锚、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技巧、敬业乐群以及关注未来、天赋和智慧等因素。在群体层面上着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品质等素养。

综合以上三个层面的内容维度我们可以得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最高潜能的行为取向,引导他们运用积极的力量实现职业理想、职业需要。据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建构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和操作过程“90后”高职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开展竞争,个性独立,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是他们展示自己风采的主要平台。他们希望被尊重,不愿意被强迫接受,厌烦用普通高校的评价标准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积极关注:

第一,促使学生具有积极心理体验,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创造勇气和信心,认同高职生的社会角色和成功途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具有幸福感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出快乐、满足的主观体验。因此平时学习效率高,在实习实训中,将知识顺利转化为技能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保持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心理品质;具备积极向上、乐观幸福、开拓创新、文明自律的心理品质。高职学生正处于进一步社会化和职业化的过程,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当然那些看似属于“失衡”的现象正是他们不断成长的标志,因为只有出现不平衡才会产生需要形成动机,这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力量的重要前提。

第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教育主题,强调教育功能既要体现在帮助存在问题的学生获得积极发展,更重要的是引导那些处于“正常值”与“最优值”境况下的学生学会创造高质量的个人生活、职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引领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素质。

第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预防和干预的重点是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质;适用于已经出现比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少部分学生群体。采取的方法是调动学生自身存在的力量克服显性和隐形的问题,形成乐观态度、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以及希望、诚实、毅力等内在心理素养,战胜消极心理。

三、建构积极心理教育的方法

创建积极的场域教育“场域”是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创建、弘扬与传播和消费为依托,并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教育“场域”会影响到其中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调整自我的行为,以适应外在的环境,通过外在环境影响与个体主观能动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使他们有积极的心境、愉悦的情绪以及安全感和归属感,构成一种积极的支持体系。职业院校育人的场域首先是创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等隐性教育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学校场域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支持体系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理论的昭示下,我们从积极学生观的角度人手,力图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创新精神。学校选择了在各楼层的立柱上镶嵌学生的专业艺术作品;在楼梯走廊的橱窗内容全部由学生社团进行宣传美化;在教室侧墙悬挂艺术专业学生制作的大幅主题画框,其中不少作品获得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艺术作品奖。学校还组织学生与所在社区进行了“文明共建”,学生可以定期参加企业、地区行政机构、福利机构以及德育基地的公益活动。

职业院校育人场域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是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实现形式。我院与各实习实训基地、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建有20多年的联系档案,人文专业老师、心理教师与单位的相关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的墙柱上悬挂着“世界五百强”和中国著名企业的“员工标准”“企业用人标准”企业在车间显著墙面上张贴者“优秀学生美德”等学校教育延续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社会实践课业”从学校课堂搬到了企业,把课题内容与企业文化、岗位要求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政治素质与职业素质得以相容和发展,把人生价值与职业观、成才观相联系,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健康心理,使得教育环境扩大到一个特定的社会范围,进而实现了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从两个场域环境的集合来看,就其实质而言促进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一“内化”过程。

(二)创建积极的理念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曾经主要是针对我们假设的.“问题”;个别现象出现后采取敲山震虎、大家陪绑做法;作为选修课程的心理健康以及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也将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矫正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我们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学生整体特点出发,引领学生发挥朝气蓬勃的阳光精神,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在改变了过去那种“医生”与“患者”的不正常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建立起信任、接纳、尊重的朋辈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职业学校的学生观理念有着独特的标准,我们培养的不是“全才”,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智能(多元智能)特点,运用“人职匹配理论”,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培养高素质职业人的教育,高职学生更渴望成功和职业幸福体验。为此,我们把以前布置的“发泄室”装修改造成为“主题娱乐活动室”,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用途,通过心理教师的引导,多数学生在活动室享受快乐、展示才能、交流积极情绪;学校为每一个班都培养了“同伴咨询师”,他们的任务是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相关活动,以同伴的身份转达学校教育意图,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各系部与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标准,丰富了相关教育的内容和针对性,促使学生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并逐步内化;学校还为全体辅导员提供了考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使辅导员增强了专业知识和工作才干,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育者本身的健康心理素质,实现了学校提出的“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同成长目标。学校为各专业系学生管理教师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提高他们专业化程度。

(三)创建差异化目标

通过对人学新生进行跟踪指导,我们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统计学的分析,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正态分布图》的统计分析,分别对处于不同标准差范围的学生群进行差异化的指导,重点是保持大多数学生积极的心境,引导学生趋近积极健康的心理水平;分析研究约占3%处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群,着力找出成因以及带有共性的特点,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观察他们的薄弱环节建立相应的跟进指导;对于处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端的少部分学生,我们不仅要应对他们的损伤、缺陷和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激活他们所拥有的潜能与力量,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长处,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让他们逐步体验成功的感觉,当然我们也没有忽略干预与转介等必要手段。

(四)创建积极的行动

作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是健康心理的主要任务。但是人格是需要有外在行动来表达的,体现为各种类型的积极地行动。我院有数个教学班级,多年来在教师带领下到顺义的“幸福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村里的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艺术作品创意,还教小孩子学习吹葫芦丝。他们在彼此互动中找到了满足感,分析了自己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了培养学生勇于感受和表达积极情绪体验的能力,专业系的学生在学校创办了“钢琴角”、“外语角”和“咖啡屋”等学生休闲娱乐空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了积极正当的兴趣爱好的范围,激发职业学习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实现了培养积极心理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区一直都有正式学籍的残疾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有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但他们之间可以看得出一种平等的关系,付出者没有施舍,受惠者真心表达出感恩,授课教师还专门为他们调整了学习策略,他们进人学校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较快地度过了“不应期”。它反映出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广大同学特别是学生本人那种积极、阳光、互助、感恩、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积极人格所反映出的建构行动。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一种范式。为我们揭示了学生积极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与规律,阐释了积极心理的建构过程与内涵。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侧重保持和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提高学生体验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调动自身积极的力量超越自我,建立宽容、进取、分享、合作、快乐和幸福等积极心态,促使他们用更健康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与挑战,不断增进自身的健康与幸福,保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促进职业学习的成功。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