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学设计 |
范文 | 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搭配词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2、借助拼音,朗读、背诵童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朗读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并录音或根据诗意画画。 重点难点 1、学习简单的搭配词语与运用词语的。 2、朗读度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学习内容“万花筒”的第一部分——-搭配词语。 1、投影万花筒中的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读范例提供的词组。 3、师生对对歌,加强对词组的认识。 师:什么样的月儿,什么样的船? 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师:什么样的星星什么样的天? 生: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4、小结:“弯弯”、“小小”、“闪闪”、“蓝蓝“这些词语多好呀。它使月儿、星星、天、船变得很美很美,使我们明白它们是什么样的。 5、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河水、山、小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6、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有新意的词语。 7、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词语自由说说“——的——”。 8、师生对对歌加强记忆。 二、学习“万花筒”的第二部分——看图猜字。 1、投影这部分内容。 2、读题,弄清题意。 3、观察例题,学习猜字的方法。 图中画了两个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的意思,两个“人”字合在一起就是“从”字。 4、观察右图,图中画了什么?表示什么意思?“日”和“月”合在一起是什么字? 5、把谜底填在田字格里。 6、你能说几个字谜让大家猜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百宝箱“的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试读。 3、指名读、师生订正。 4、指导学生联系平时生活经验练习背诵。 5、指名背诵。 6齐背。 二、出示大舞台,完成本次活动的内容。 1、学生读对话框,了解活动内容和方法。 2、教师提示:本次活动是朗读自己喜欢的儿歌或古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如:朗读、绘画、表演、唱歌。 3、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儿歌或古诗,准备活动。 4、分小组初中活动喜欢朗读的一个组,喜欢绘画的一个组,喜欢表演的一个组……。 5、学生开展活动,教师巡回辅导,并帮助朗读的同学录音。 6、教师对学生活动作总结,并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背诗。 语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2、教学中要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和说明的常用技巧,如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 3、阅读指导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二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与特点。 4、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达成。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搞架空分析,或脱离语文学习搞科学教育。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词语手册》等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件1(动物):龙虾十几年前从天而降,繁殖极快,到处肆虐,在鱼塘里与鱼争食,鱼塘减产;在稻田里损坏禾苗,水稻减收 课件2(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江、浙一带蔓延严重,我市已屡屡发现,部分地方已成片发生,本县区也有零星发生,若不及时防止,将会继续蔓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教师演示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上述课件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物入侵者》,希望以此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题解: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3、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学生边阅读文本边思考。 ⑴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⑵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内容的? 明确: ⑴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⑵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态度。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4、文本探究: ⑴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并说明作用。(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参考: ⑴列数字: ①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⑵举例子: ①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⑶打比方: 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形象生动地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补充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 ⑷为了使说明生动易懂,作者在词语和句子上还用了哪些技巧? 明确:(比喻、拟人等修辞)学生在文中圈划出具体词句,并具体分析他们的作用(可以换词语对比理解)。例如:赶尽杀绝、啸聚山林、占领等。 5、质疑解答: ⑴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⑵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应事先准备。 ①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②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③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 ⑴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⑶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③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④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⑤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6、体验拓展:(选择教学) ⑴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组织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⑵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②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7、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要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课文条理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8、布置作业: ⑴要求学生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一种学习工具; ⑵完成《语文同步训练》。 语文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能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重点:我能理解理解“小河像长长的锦缎”这一句话,及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 知识链接: 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地球以及其他类地行星、巨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 3、外围绕太阳运动的还有小行星、流星、彗星、超海王星型天体以及灰尘。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 4、由于太阳外层气体的透明度极差,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5、表面温度:约5500摄氏度;中心温度:约20xx万摄氏度;日冕层温度:约5×106摄氏度。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2、能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有阳光的图画。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划出好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来闯关: 一、按要求画一画。 1.画上一片金色的田野,田野边是一座座青山。 2.早晨,太阳从山后升起来了。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查资料,说说阳光的对地球的好处。 语文教学设计4教学思路:我们课题小组将古诗分为八类:如劝学类、惜时类、节日类、四季类、爱国类、友情类、送别类、心情类等。学生曾经背诵积累了不少古诗,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整理背诵。这样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背诵积累,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就围绕离愁别绪这一主题,诵读赏析几首比较有名的送别诗。 教学目的: 通过诵读古代的几首送别诗,扩大积累,感受诗人的情怀,增加对友情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以前,我们曾经背诵积累了不少古诗,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整理背诵,比如描写四季景色的诗,比如,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这样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背诵积累,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围绕离愁别绪这一主题,诵读几首比较有名的送别诗。 二、回忆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1、悲欢离合、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句? (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送别诗中常使用的意象有什么?(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2)诗歌题目往往有哪些字眼?(赠、别、送) (3)送别内容有哪些?(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4)所用的手法常常是什么?(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三、小结送别诗的写法。 1、托物寓情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妙在哪里?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 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2、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 四、品味送别诗的情感。 1、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2、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3、壮别。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本诗是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时写的。面对寒冷的易水,诗人浮想联翩,不禁想起了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于是思念古人,感叹时事,就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英雄荆轲的仰慕之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豪侠悲壮之情。 4、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五、背诵送别诗的代表诗作。 多谋体出示诗人及作品名称,让学生自主背诵,看看哪些自己已经背过,哪些还未背熟,然后同桌或四人以小组,互相提醒,互相背诵,赏读感悟送别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在此基础上,指生诵读,相机点评。 代表人物及诗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高适:《别董大》 骆宾王:《易水送别》 六、联系实际,学习运用 1、还有几个多月我们就小学毕业了,那时,我们将面临着一个话题——离别,同窗六载的好朋友即将分别了,你会在你最好的同学的毕业留言册上写下哪首送别诗或经典的诗句来表达你们之间的情谊呢?说说理由。 2、作业: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送别诗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多诵读。与经典为伴,你就不会孤单;与经典为伍,你将永远幸福。 语文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艰辛、艰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笔录。 3.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参考意见: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课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拜师求学的艰辛?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5.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意见:对比。如: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形成对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与自己的贫困形成对比,求学的艰辛与自己的执著形成对比。突出学问、成就必须来自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参考意见:这是一种尊师的表现,但最好能师生平等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二、总结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熹也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吧! 三、作业设计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语文教学设计6一、导入 欣赏老人与海鸥的照片。 二、初读说心情(整体感知还不够) 三、精读 1、朋友告诉我。 2、褪色。 什么褪色了? 老人真的褪色了? 没有褪色的是什么? 3、老人把饼干丁。 4、海鸥的心打动了,立刻便有。 5、乐谱。 鸥群和乐谱哪些地方是一样? 读出乐谱。 说自己看到的画面,这乐谱是谁写下的? 这样的乐谱还有吗? 第11自然段写海鸥重情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还有重情意,对于全文还有什么作用。 6、看着这样的老人,海鸥,乐谱,作者会有怎样的心声?写一写 把学生的所写好的句子,让学生写在黑板,发现像一首诗。 引出白鸥飞处带诗来,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爱。 反思:对于工具性,课堂扎实还要加强,过渡要更为自然,以更有效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设计7【教学要求】 1、发现汉字具有偏旁表义的特点。 2、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巩固学过的字词。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识字及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如何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考考你们的记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识字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谁能从“我的发现”中发现什么新的内容。 2、展示课前板书:钢铜铁钉 ⑴谁来当小老师教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几个字? 提醒学生把其中的两个生字多读几遍。 ⑵问:你们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都有一个金字旁(用红粉笔板书出来) 那么这说明了这几个字都和什么有关呢?(与金属有关) 对了,同样衣字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服装、被子等有关,而病字头表示这些字都与病痛有关。 边说边板书:金字旁与金属有关 衣字旁与服装、被子等有关 病字头与病痛有关 ⑶出示生字卡片,让生一起来把这些字读一读: 开火车读。 对于生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读正确。 后鼻音:钉、疼、痛、疯 “裙”是二声,“袄”读三声。 3、师小结归纳: 汉字的偏旁有表义的构字特点。 4、给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没组对的师要及时纠正。 二、日积月累 1、完成“我会填”: ⑴抽生把所学过的数量词复习一遍。 可参考教室内的实物说一说。如: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台电视、一扇门等。 ⑵填词练习: ①让生先自己独立在书上填写。 ②小黑板出示:一只()一个()一把() 一块()一条()一盘() 抽生回答。老师板书。 ⑶巩固练习:你问我答: 同桌互相合作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把自己想到的数量词说出来,填上恰当的词语搭配。 2、完成“我会读”: 摘苹果,认词语: 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又大又红的苹果,想要吗?要想得到这些苹果,必须准确读出苹果后边的词语,能行吗? ⑵师在黑板上贴出“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词语。 抽生上台摘苹果,摘一个苹果,就大声地将苹果后边的词语读出来,读正确了,全班跟着读三遍,然后就把苹果拿下去,否则苹果就得重新上树。 ⑶全班看着书齐读词语,可采用竖着读、横着读的方式,也可边拍手边读词语。 ⑷读词语比赛: 全班分成4个大组,比赛读词语,老师打分。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无错字的一组为优胜。 3、读读背背: 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儿歌《走山路》,这首儿歌是以绕口令的形式出现的,学完以后,我们大家来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背下来,而且背得又快又好。 ⑵让生自由读儿歌。可默读,大声读,想象读。 ⑶边读边看边思考:图上画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有小猪、小兔和小鹿;它们一起手拉手地走山路) 抽生回答。 ⑷全班齐读儿歌。不要求很快的语速。 ⑸谁愿意来试着背一背这首儿歌? 抽生背诵。可多抽几个。背完评价。 ⑹全班一起背诵,不会背的可看着书读。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意识 2、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二、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三、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颁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2、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头重脚轻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2、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②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③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④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二、展示台 ①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②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③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④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第五单元复习题一 1、(迎候等候) 大家手捧鲜花,在机场()贵宾的到来。 李老师已经在办公室()多时,你快去吧! (拜访拜见) 我特地前来(拜见)恩师。 孔子不远千里,来到洛阳(拜访)老子。 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白天黑夜都在加倍赶路。(日夜兼程) 十分有名。(远近闻名) 形容旅途十分辛苦。(风餐露宿) 丝毫没有留存。(毫无保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无止境) 长途跋涉后,劳累疲乏。(风尘仆仆) 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我知道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4、学习了《孔子拜师》,我知道了,人们敬重孔子的品行,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人们敬重老子的品行,是因为:(老子谦虚有礼,爱护晚辈,诲人不倦)。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5、组词。 论()()曲()()闷()() 干()()降()()重()() 作()()溜()()乘()() 6、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写出这句话中的几组反义词。 (—)(—)(—)(—) 7、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语文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万花筒”中学会用“爱”字说话。 2.在“百宝箱”体会“爱”的收获。 3.体会“爱”,感受“爱”。 教学重点:练习造句。 教学难点:学演各种动物说话。 教学准备:表演道具。 教学方法:启发式、活动式。 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导入。提问:同学们最爱吃什么? 2.那知道小羊、小牛、小鸡、小鸭有吃什么吗? 3.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4.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其他人和动物喜欢什么吗?请说一说。 5.把刚才说的按下列格式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爱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百宝箱。 1.导入。请用含有“爱”字的句子回答问题。 你爱看书吗? 你爱背谚语吗? 2.老师出示谚语: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学生读记,背诵比赛。) 1、你还知道别的谚语吗?说给同学听一听。 三、大舞台。 1.请同学们将刚才学到的“爱”字句子和谚语拿到讲台上,分别念给同学听,看哪组表现最好。 2.检查没上台说话的同学学习情况。 四、作业。照样子写话。 例:小羊小牛爱吃青草。 小鸡小鸭爱吃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山路的艰险,挑粮的艰难,读出朱德和战士间的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引导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创设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和形势,明白挑粮的原因。 (课前知识储备:以“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读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认识扁担特点。 1、读课题:第13课朱德的扁担 2、观察扁担图,指导观察。 朱德的扁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正巧啊,在2个月前,老师去了一趟井冈山,在军事博物馆里亲眼看到了这根朱德的扁担,我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现在带来给大家看一看,高兴吗? 好,仔细看!这就是朱德的扁担。瞧,扁担上写了三个字:生:(“朱德记”), 看了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了这根扁担是谁的?朱德的。(点红)。来,把课题再读一遍。 3、朱德用这样的扁担干什么呢?板书:挑粮 同学们,我们知道朱德同志可是十大元帅之首,是开国元勋,也是国家领导。他怎么会用这样的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节,了解挑粮背景。 1、师描述背景,相机读词。 告诉大家,那还是70多年前的事。那是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一个地方(井冈山)(读词),井冈山就在江西,这地方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势非常险要,一般的人是很难走到山里去的。他们在这里竖立了一面红旗,板画“红旗”,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第二年,就是1928年,我们的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 “会师”,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大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来,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会师”)不久就成立了 “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 课文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情况,想来读一读吗?快打开书吧,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胜利会师的高兴!齐读 三、学习第2节,明白挑粮原因。 1、理解“围攻”“坚守”“足够的粮食”。 同学们,我有个疑问,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书上有个词叫 “围攻”,读词,敌人想怎样攻打我们红军?理解“围攻” 敌人可狡猾了,他们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红军也很难出山, 敌人就是想把红军战士饿死、冻死、困死。这就是(读词“围攻”。) “围攻”一是围,二是攻,除了把我军围困在山里,还找机会攻打,他们先后调动了10万兵力三次攻打我们红军。敌人是那么气势汹汹,再读 围攻 敌人想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读词)“坚守”,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定要守住根据地。这就叫(读词)“坚守”。 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首先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足够的粮食 (词卡)多少粮食?红军有四五千人,要供这么多人吃上一年、两年的。那要多少粮食啊!读词 足够的粮食为了对付敌人的长期围攻,红军必须储备(读词)足够的粮食 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读词)(茅坪)那是在井冈山北面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那是为了避开敌人。 2、读句明白挑粮原因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朱德同志要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自读,思考。反馈,讨论。读句。 四、图文结合,品读“挑粮”艰辛 1、过渡: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大家是怎样争着去挑粮的呢?师说:(年轻力壮的战士说:“我去,我有的是力气。”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说:“还是我去,我熟悉地形,遇上敌人我能应付”。) 朱德同志会说什么?指生说(我是军长,应该带领大家一起去。) 是呀,每次挑粮,大家都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去,大家挑粮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2、品读“挑粮”艰辛 1、(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同志。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都是那么艰苦朴素。 (2)再看他箩筐里装的'粮食……(出示词组“满满的一担粮食”)从“满满”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我想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我觉得朱德同志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同志的肩膀都压红了。 我想,朱德同志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了不起。) (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4)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 2、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谁再来读。 点:朱德同志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很忙,休息时间很少。可他也跟战士们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多了不起!齐读。 3、朱德同志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 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指名读。 “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相当于从璜土走到江阴城这么远的路程,汽车要开一小时呢,靠两只脚要走上一整天呢。你们说,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路途遥远) 路途遥远,谁来读好这个词?五六十里 评:路好远呢?五六十里,谁也会读?路真远那!要步行一整天,再读慢些,就显得更远了。来,一起读。 五六十里的路是怎样的路啊?山高路陡,十分难走。 “山高路陡”追问:什么是“山高路陡”?引导学生看板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有一千三百多米呢。山不仅高,而且陡,路高高低低,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跟我们走的平整的水泥路是根本无法相比。 点: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老师做了个手势:坡度大,直上直下。) 是呀,这就是“山高路陡”,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陡?指2名说,男生读。 “翻山越岭” 正因为山高路陡,所以大家挑粮时要“翻山越岭”。(看板图手势演示)读词。同学们,如果我们空着手要翻过那么高的山,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呀,谁读出这番艰难?现在肩上挑着粮食,要翻山越岭,多么艰难啊。谁再来读,读出这番艰辛。 4、想象“挑粮”艰辛,读好句子 同学们,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这样的山,走这样的路。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呀? 脚上的草鞋走了一段路就磨破了,脚趾头踩在坚硬的石头上,踩在尖尖的石子上,会怎样啊?磨出血泡,划出血口子。 如果碰上下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谁来说?(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这是多么艰难的挑粮啊!) 5、朗读背诵句子 一读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出当时挑粮的种种艰难吧! 二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次挑粮,大家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多么辛苦呀!请再来感受一下。 三背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乐呵呵的,什么困难都不怕,笑着面对困难,让我们想着那挑粮的情景,一起记住这句话。(图,文字隐去) 五、研读战士们的“想、劝、藏”。 1、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战士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节。 2、讨论: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想:(出示“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1)“那么忙”,有多忙? 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白天要挑粮,晚上要忙些什么呢?(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图片出示,稍作介绍。 说得真好,瞧:朱德同志正在灯下写作战计划,与大家开会讨论问题。 读词:工作那么忙 谁来读出朱德同志忙这忙那的情景。评:那么忙,“那么”这么一读,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朱德同志工作的繁忙。忙,读得多响亮,我们听出了朱德同志的忙碌。 (2)是啊,作为军长,朱德比普通的战士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但尽管那么忙,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看板图手势演示)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要是碰上刮风下雨,走一步,滑两步。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我们被敌人围攻,(看板图手势演示)随时可能遇到敌人偷袭,挑粮还有危险呢!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3)朱德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真是“不畏艰险”。 (4)朱德工作这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同学们,如果朱德同志累坏了,会怎么样?(就没有人来指挥战斗,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战士们十分担心,十分着急。谁来读一读?累坏了怎么办? 指名读,评:怎么办?读出了战士们的担心。请你再来读给大家听。 齐读词战士们多么担心,多么着急!我们一起读。 (5)齐读句子 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晚上忙到深夜,白天还要跟大家一块儿挑粮,是多么担心啊!你能通过朗读把战士们这番担心告诉大家吗?先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读得真棒,我分明感到你就是一位担心朱德同志的战士。 齐读:同学们,我从你们的表情、眼神中也感受到了那份对朱德同志的担心、着急。来,我们一起读,把这份担心、着急告诉大家。 3、战士们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说,板书:劝藏 词卡:越发敬爱敬爱?尊敬、热爱越发?更加 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再读第三节。 交流: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点,原来看到朱德同志跟大家一道挑粮,战士们非常敬爱他,后来,大家劝他不要挑,他不肯。藏了他的扁担,原以为他不挑了,不料,他连夜赶做了扁担,还在上面写上名字,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所以大家越发敬爱他了。)板书:赶做 写名 4、三次回读重点句。 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战士们为什么会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你瞧,战士们劝说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了,可是,他还是出现在山路上,当一个同志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他却连夜赶做了一根,第二天,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了,尽管路途遥远,山高路陡,肩上是满满的一担粮食,但是,朱德同志依然笑容灿烂,挑粮的劲头多大啊。 就这样,在朱德同志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下山挑粮,一担又一担的粮食挑上了井冈山,红军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最后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 六、总结全文,再明题目 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这根扁担的特别。过了这么多年,当我们看到这根珍藏在军事博物馆的扁担,你想到了什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看着这根扁担,我们不由会想到朱德这一伟大的领导。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朱德”。 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 学习生字。 这两个生字你还认识吗?“攻、守”是一对反义词。你能给他们找朋友吗? (进攻、攻打、攻击、反攻;防守、守住、看守)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攻”字左窄右宽,“守”字上窄下宽。) (3)请认真描红,找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在作业本上认真临摹。 语文教学设计10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说明文。通过我观察小虾的样子、生活习性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7个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写作方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生活习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 1、大千世界中,有很多可爱的小生灵,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走近小虾,(齐读课题)深切认识小虾的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 2、翻开书23页,根据刘老师的问题读第一自然段。(引读第一段) 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的一口缸怎么样?阳光呢?我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3、过渡语:是的,院子里的一口缸积了大半缸雨水,让作者萌发了养虾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小虾的样子 1、于是,和邻居阿成哥去溪边捉虾,他们捉到的虾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描写小虾样子的句子。 (2)学生汇报朗读自己画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小虾怎么样?(板书:可爱) (3)出示小虾的图片学生欣赏,在描写小虾样子时,作者还充分发挥了想象,进行了比喻,你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再读句子) (4)所以我们在写作中应注意发挥想象,恰当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板书:发挥想象 恰当比喻) (二)学习小虾有趣的特点: (1)小虾的样子那么可爱,那它吃东西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句子: 他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2)学生朗读。刘老师也写了一段,谁来帮我读一读,出示句子,对比朗读。你认为哪句好?说说你的理由。 你觉得小虾吃食怎么样?(板书:吃食小心) (3)找出体现小虾吃东西小心这一特点的动作词,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这个句子。(板书:抓动作描写) (4)作者在写这些动作的时候,还注意了什么才把这些动作写的这样准确、清楚的呢?找出这些顺序词。 (5)我们写作的时候,如果是一连串的动作也要用到顺序词,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做到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过渡:小虾吃东西时是那么小心,那吃饱后的小虾都在干什么呢?出示: 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学生读) 想一想,吃饱后的小虾又是怎样的? 小虾们在吃饱后还会干什么?(板书:吃后自在) 填空: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还有的( )。(学生口头填空) 过渡句:作者真是一位有心人,观察得很仔细,才能写得如此生动。(板书:仔细观察) (3)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边读边想:小虾吃食小心和吃后自在都体现了小虾的什么特点,从这一段找到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这种能概括全段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先概括后具体,写作结构是先总后分,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经常要用到。 (4)小虾这样有趣。,作者喜欢吗?同学们喜欢吗?用喜欢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小结写作方法:本段以中心句开头进行概括,后面具体写小虾吃食小心和吃饱自在,在具体写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写作层次清楚 过渡:小虾是那么可爱,又那么有趣,那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小虾脾气不好的特点。 (1)出示自学建议: ①、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该段一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注。 ②、这一段又是围绕哪句话再写?用横线勾画来。 ③、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一特点的?用波浪线划出来。 ④、把你自学后的情况与同桌一起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一>生读,汇报。有几句话?围绕哪句话再写? <二>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小虾脾气不好的?抓“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领会:(做动作组词,口头填空) <三>诵读领会:你觉得这是一群这样的小虾?(板书:受打扰生气 搏斗猛烈) <四>小虾的搏斗到底有多猛烈,你能想象一下他们的动作和语言来说一说吗? (发挥想象,说一说) (3)一般情况下,我们说谁脾气不好是他的缺点,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结语:在作者眼里,小虾脾气不好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有趣,作者看他们打架,自己肯定躲在旁边偷着乐呢,这说明作者对小虾充满了?(板书:喜欢)请同学 们用喜欢的语气读这一段话。 (四)、学习5-5段: (1)请同学迅速浏览课文5-6段,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 (2)作者不仅为小虾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还不怕麻烦地从小溪拿回一些石块和金鱼草,让小虾更有家的感觉,由此可见,作者是多么地喜爱小虾啊!在作者的精心照顾下,小虾很快繁殖了后代,缸里活泼可爱的小虾越来越多,带给作者的快乐也将会更多!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了些什么收获?(围绕文章内容、写作建议两方面来谈) 2、感情提升: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向这样的可爱的小生灵,如果我们都像小作者爱护小虾一样爱护我们身边的小动物,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美好。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也会给咱们的生存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走进他们的天下,专心去察看,去体验,你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欢喜。课下把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写,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快乐。 四、课后作业: 1、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的样子及其生活习性。 2、练习用你的笔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用上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 样子 可爱 写作建议 吃食小心 仔细观察 有趣 喜爱 发挥想象 小虾 吃后自在 恰当比喻 习性 受打扰生气 言之有序 脾气不好 抓细节描写 搏斗猛烈 《小虾》教学反思 《小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可爱的小生灵”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童真童趣,字里行间流露着小作者对小虾的喜爱。 一、谈话导入,激起共鸣 教学伊始,我从单元主题“可爱的小生灵”入手与孩子们亲切谈话: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生灵,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小虾,去深切认识小虾的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紧接着,老师引读第一自然段,顺势过渡到小虾的样子。在我语言的调动下,孩子读文时很认真很投入。他们在与小作者一起品读着虾趣。 二、读文品悟,感受虾趣 在交流课文内容时,我围绕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抓住“碰、后退、再碰、又后退、捧着吃”等小虾吃东西时的动作。而体会小虾“脾气不好”时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典型段例: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 趣……”的段落结构,以及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来了解小虾的特点,在学会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自学第四自然段,再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动物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小生灵。 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三、渗透写法,学习仿编 在学习吃饱后的小虾那悠然自得的样子后,我引导孩子们用“有的……有的……有的……”对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进描写仿编。 语文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声母d、t、n、l,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辅导学生学会声母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与带调拼读音节。 3.引导学生会读儿歌。认识“大、乐、我”三个生字。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及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及n、l与韵母的拼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声母、音节卡片,“苹果树”。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谈话激趣:孩子们,今天有几个大家都熟悉的朋友来到我们的教室(课件出示ɑ、b、e、m、f、o、u、l、p、ü)谁能准确地读出它们的名字? 2.还有谁能找出这些字母里的声母来? 3.我们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声母的?(唱儿歌) 4.齐唱儿歌。 5.导入新课:今天教师再介绍几个声母朋友给大家认识好不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看图说话学拼音4”。 二、学习新课 一)看图进入情景,练习说话,引出并学习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1.同学们请随老师到动物园去找新朋友吧。(课件出示书中情景图)。2.一走进动物园的门口,你见到了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一至三名学生说话,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课件闪出dǎbǎ)。3.你喜欢这些小熊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熊很遵守纪律。4.你会排队吗?在什么时候?5.“dǎbǎ”这两个音节里哪个声母是我们的新朋友?引出并学习“d”。 师讲发音方法、范读、指读、齐读。6.参观了小熊打靶,我们又去看看别的动物在干什么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参观动物园。边参观边小声地跟身边的同学说说你看见了谁在干什么,还遇到了哪些新的声母朋友。7.学生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相机引导学生认读t、n、l三个声母。 二)记忆d、t、n、l的形。1.孩子们,刚才我们学会了这几个声母的读音,现在我们来想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2.先请看一幅图(课件出示课本第13页第一幅图)。你觉得这幅图跟哪个声母朋友很像?3.你还有什么办法记住“d”,它跟我们学过的哪个声母相似?4.谁能编出一句顺口溜来记住“d”(左下半圆d d d)5.另外的三个声母t、n、l你们又用什么办法来记?6.请打开课本第13页,看看书中的图,回忆一下学过的声母,想一想,把你的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告诉老师。7.学生汇报。 相机出示书中插图,引导学生编出顺口溜(伞把向下ttt,一个门洞n n n,一根棍子l l l )。8.轻松一下。请把你们刚才编的顺口溜编进儿歌里,同桌间唱一唱,夸一夸。9.站起来齐唱儿歌。 三)指导书写1.我们来写写这四个声母。2.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写。(老师示范写)谁能说说老师是怎样写d、t、n、l的(抽生名答一个)。3.谁能把这四个声母正确地写在四线格里?注意:写字时姿势要正确(四个声母各写一个)。 四)指导拼读1.同学们学会了声母d、t、n、 l。下面让我们来做拼读练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拼读口诀,叫做——“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出示小熊打靶图)小熊打靶的“dǎ”,这个音节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怎样拼?(示卡片) 指说、拼,领拼。 3.谁能用dǎ说一个词或一句话。 4.d和ɑ相拼的另外三个声调谁会拼。(指拼、齐拼) 5.声母d还喜欢跟其它韵母交朋友,看谁会拼,(指拼、领拼de、di、du)。 6.我们再来看一幅图,(出示塔)“tǎ”这个音节谁能来说一说,拼一拼。7.请用“tǎ”说一个词或一句话。 8.t和ɑ相拼的另外三个声调谁会拼?(指拼、开火车拼)。 9.声母t还想多交几个韵母朋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中完成te、ti、tu的拼读练习。 10.用同样的方法指导拼读“ná”、“lǎ”。 11.声母n和l还和其它韵母交上朋友,我把它们的音节挂在了苹果树上,请同学们练习拼一拼。 1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请一些同学上来摘下你拼读得最好的音节,大声地教大家读。小老师当得好的,老师就把苹果送给你。 通过游戏完成ni、nu、nü、li、lu、lü、le的拼读练习。 三、巩固练习。1.接顺口溜,看谁接得又快又准。左下半圆,右下半圆。一个门洞,两个门洞。伞柄向上,伞柄向下。 2.连线题:练习拼读:nù、nǚ、lù、lǘ、dǎ、dú、tǎ、tù。四、总结汉语拼音可以帮助我们拼读好多好多的音节,以后还能帮我们认识所有的汉字呢。所以老师希望你们永远都跟汉语拼音做好朋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一课时复习巩固声母d、t、n、l及其音节,认读“大、乐、我”三个生字。) 二、巩固声母d、t、n、l及其音节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新朋友,请大家读一读(d、t、n、l)。 2.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这里有一幅图(出示)我们的新朋友就藏在图里,看看谁能把他们找出来。(指名) 三、指导书d、t、n、l 四、练习拼读音节(出示课本13页中部音节)请同学读一读。 五、读儿歌,学习会认字。 1.读同学们用手指着,看着音节自己读一读。 2.听老师读一遍,看看你刚才是不是都读对啦。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全班边读边表演。 语文教学设计1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钱学森乘一艘巨轮在海上航行了15天,终于返回祖国。第二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但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第三、四自然段讲了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的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渴望早日回国。第五、六自然段讲钱学森克服阻挠,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归国的航程。第七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之后,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课文的语言、朴素。通过人物语言,具体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如第二自然段中钱学森在生活富裕和工作条件优越的情况下说的一段话,表现了钱学森时刻想念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第四自然中钱学森在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饱含深情袒露心迹的话语,更让读者感受到钱学森那颗拳拳报国之心。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配合课文的理解。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到祖国? 教学难点: 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仅仅性朗读品位,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钱学森:1911年生,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到美国留学。1938年获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航空大师卡门,成为卡门最得力的助手。卡门曾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三、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一读效果。 2、二读课文。 (1)提出二读要求。 (2)检查二读情况。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2)检查讨论。 A、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B、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归国的航程。 第五段(第7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明确要求 1、自读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 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句,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 (3)感情朗读。 钱学森一艘巨轮返回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3)朗读加深理解。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待遇优厚生活富裕 (心系祖国一切……都是……为的是……)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发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3)出示重点句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汉化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准备新授 1、课文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哪些词句反映了他那高尚的爱国情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 二、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第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的情怀。 2、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用人物的语言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爱国感情是那么强烈,要多加体会。 语文教学设计1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预习缩写,更全面、有重点的了解小说情节,提高摄取信息的能力。 2、学生通过圈划”我”回故乡所见所感的句段,认识小说中谈到的三个“故乡”并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悟小说阅读的切入点。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策略】 交流、讨论、圈划,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导入 1、引小学学过的《少年闰土》入境。 2、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导入。 3、让学生回忆鲁迅及学过的作品导入。 学生或背或忆或理解或质疑。 从学生学过的储备文章入手设置情境,顺理成章学习新课。 二、预习交流:交流《故乡》缩写 点名小组派代表宣读缩写内容,其他组派代表补充。 让学生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小说主要故事情节。 三、初读自由整体感知:交流初读后的整体感受 各抒己见,表达自己读后的对《故乡》的第一认识。 了解学生的初读层次,同时给学生创设自由表达初读心得和初读疑惑的广阔空间。 四、指向性整体感知 1、“我”眼前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用不同线形画出来表现不同的“人”和“景”的句段)两个故乡有什么不同?“我”对两个故乡分别是什么感情?(画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2、小说中写了几个故乡?作者对几个故乡的感情分别是怎样的?(通读课文,梳理信息,辨别信息,整理、加工信息。) 小结:小说浓墨重彩描写是哪个故乡?作者是如何构建现实故乡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作者要通过“故乡”反映他怎样的创作心理?下节课见分晓。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一人负责圈划一部分,分以下四部分: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前;“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前;“他就领水生回去了”前;最后几段。 2、小组交流,明确各部分圈划的重要信息。 3、感悟“我”的感情,并用最恰当的词语表述。 4、整体交流、讨论小说中写了几个故乡,运用文中有效信息自圆其说,并初步感知作者通过“我”所见所闻所感表达的思想感情。 梳理小说思路,学生进一步认识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人物,感受环境描写的意义,训练获取语言信息的准确度,通过再阅读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培养语感和基本的圈划、标注、写感受等阅读习惯。 通过摄取后效信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业 再缩写《故乡》,要求在反复阅读小说基础上记下对情节的记忆。 板书 故乡(小说,选自《呐喊》) 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过去 现在 未来 少年我 中年我 水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宏儿 豆腐西施杨二嫂 神往 失望 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摄取闰土的所有信息对比分析、讨论他前后二十年的变化,把握人物变化的社会根源,初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 对比分析、讨论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变化的社会根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策略】 圈划标注、对比分析、讨论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导入 直接导入分析闰土形象。 二、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1、圈划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变化点对比分析: ⑴ 肖像 ⑵ 神情 ⑶ 言谈举止 ⑷ 对“我”的称呼 ⑸ 精神世界 ⑹ 闰土本性 2、归纳闰土的形象 3、讨论闰土生活、精神变化的社会根源: 4、“我”与中年闰土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么理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障壁”指什么? “厚”指什么?“可悲”、“寒噤”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5、透过信息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画出闰土二十年前后发生变化的地方,包括言行举止、精神世界进行信息提炼。 小组分工合作交流、讨论。 通过摄取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成对比的细节信息分析闰土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三、小结 通过闰土变化作者揭示了穷苦人民生活、精神贫穷的社会根源,在他们依然善良的本性后唤起疗救的注意。那豆腐西施的形象有如何把握?“我”希望的路又怎么理解?下节再议。 作业 1、完成旁批“理解词语和读准字音”。 2、完成课后练习一。 板书 故乡(小说,选自《呐喊》) 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银项圈少年──木偶人 闰土 怕羞──仿佛石像一般 迅哥──老爷(封建等级受害者) 热情──矜持依然热情(这一点干青豆……) 社会根源 唤起疗救的注意 生活贫穷、精神失去活力、依然善良真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杨二嫂变化的形象,认识其社会萧条对人生活、精神毒害的广泛性。 2、学生通过理解后四段的关键句,整体把握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创作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创作心理。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导入 “终日坐着”的杨二嫂变为“圆规式的姿势”说明了什么?下面我们从描写杨二嫂的细节处分析一下这一典型旧式小手工作坊主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与主题的联系 1、杨二嫂的变化有哪些? 2、你最惊心触目的细节描写杨二嫂的语句是哪些?你如何评价? 3、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的意义何在? 1、学生速读课文:从“一个尖利的声音突然怪叫起来”到“顺手把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受训最富表现力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杨二嫂其人评价。 2、同学交流、讨论这个人物嚣张、尖酸、刻薄的性格,挖掘其被社会压迫下经济贫困背后的道德沦丧。 3、同学讨论杨二嫂与闰土同是经济贫穷却善恶本性不同的差异,理解动荡的社会在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人民痛苦的深广性。 训练摄取细节信息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物的典型性。 通过分析杨二嫂的变化的形象,学生认识其社会萧条对人生活、精神毒害的广泛性。 渗透作者创作意图。 三、解后四段,深刻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1、为什么“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到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2、为什么“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响,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3、在“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自睢而生活”中,结合小说开头与后文如何理解“我的辛苦辗转”?如何理解“闰土的辛苦麻木”?“别人的辛苦自睢”是小说中谁过得怎样的生活? 4、如何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路了”? 带着问题朗读后四四段: 整合前面信息交流理解。 让学生通过具体理解作者抒情性议论句,理解“我”对故乡的失望,理解“我”对闰土麻木的悲哀,理解“我”对改变贫穷、混乱故乡及祖国的强烈愿望,整体把握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创作心理。从而理解鲁迅创作《呐喊》的主旨:在沉寂的夜里不免呐喊几声,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小结 主题整合: 小说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作业 练习册阅读部分。 板书 故乡 鲁迅 闰土──辛苦麻木 我──辛苦辗转 希望有新的生活,希望更多的人去追求、奋斗 对祖国的希望和感受 杨二嫂──辛苦自睢 语文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在感情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抓住中心句,了解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字里行间体会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2、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激发情趣。 1、以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轻松的走进快乐读书屋。 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读书屋吗?这是一座神奇的小屋,走进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读书内容,还能展示我们的读书能力。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七,来欣赏一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草原,板书齐读。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 2、教师的解说伴随着课件中优美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师)在那风光旖旎的草原上,20多条小河潺潺流过,乳汁般滋润着绿色的大地,300多个大小湖泊幽幽镶嵌,明镜般倒映着丽日,蓝天,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鲜花竟相吐艳,百鸟争艳,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 3、从课题入手,学生理解“锡林郭勒”的含义。 (师)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草原上,锡林郭勒是它的名字,锡林郭勒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去感受它特有的美吧! 二、采用多种方式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篇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大声读,同桌合作读,分自然段读,比赛读等,读的不通顺和含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小组内的同学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非常投入,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并思考: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是用这些词语来概括锡林郭勒草原的特点,你能不能试着有这些关联词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出示小黑板(不但,而且不仅,而且既,又) 三、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想象赏读。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哪个自然段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教师适当指导读,引导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读中体会、想象,感受草原的美。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学生展示读。读出自己对美妙的自然风光的感受。 (师)你觉得哪里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生)读“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句 (师)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播放蓝天图片 (生)这里的天真蓝呀!这里的草一眼望不到边!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它的赞美的语气来读吧。 学生试读 (2)(生)读“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一句 (师)你们有多大,你们就算是十来岁的孩子,站起来看一看自己有多高。是的锡林郭勒草原是草的世界,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请你读出其中的情趣吧。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 (师)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绿满大地,蓝逼苍穹,这里的一切都被刻上了绿与蓝的印记,而就在这绿与蓝之中,闪烁着晶莹的光,那是什么呢? (生)湖水 (3)(生)读“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句 (师)有多清亮呢? (生)清亮的可以看见水中的小鱼。可以看见水中的石子。 (师)你能用“湖水清亮的可以----”来说一说吗? 学生练说 (师)难怪书上说这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把这美丽的感受读出来吧。 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比赛读。 (师)这么生动的描写,这么优美的句段,你们想不想把他记住。那我们背一背试试。 你们背的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交流一下。 (生)一边想象一边背;熟读成诵;抓住重点词语。 (师)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共享。 3、略读第四自然段。 (师)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满眼都是绿绿的青青的野草,清风一吹,那活泼的可爱的草就会翩翩起舞,好似那绿色的海浪,那清亮的湖水就像宝镜一般。展现着灵动的画面,这就是美丽迷人的锡林郭勒草原。好似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令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这里不但广阔而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是因为什么才使锡林郭勒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学生练说“因为----所以-----” (师)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幸福吗?快乐吗?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自在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读出他们的幸福吧。 学生练读。教师指导读。分组比赛读。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草原。想象你现在就是那个骑在马背上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用心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四、检查识字 1、师出示一段文字,变色,加点的字是本课的生字。 草原上覆满了青草,一直铺向远方。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清香。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挥舞着鞭子,还有偶尔跑过的黄羊、撒欢的小马驹,让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同桌互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再指名认读。 3、整体齐读这段文字。 五、说写景色 1、(师)锡林郭勒草原的景色令我们心驰神往,那里的野草,湖水,野花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景色的特点。那我们的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也非常的迷人,你能想作者一样抓住家乡景色的特点来写写吗?写写秋天的景色,可以写那些景物呢? (生)秋天的树,秋天的花,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天空------ (生)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我最爱家乡的秋天,最爱那一排排挺拔的杨树。 (师)引导挺拔的杨树像什么?你在组织一下语言。读读试试。 (生)秋天杨树的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 (师)引导,挂在树上的,飘在空中的,你描述了不同形态的树叶,那想象一下落在树旁小河里的呢? (生)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美丽极了。 (生)秋天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师)你学会了积累,并已经应用的很好了。 (生)秋天到了,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 (3到5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一句话,师引导,修改,生再读,师指导读。生再读。) 2、教师展示一段秋天景色描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秋天一来,落叶纷纷,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真迷人啊!春夏秋冬看田野,最美丽最诱人的是秋天的田野。 低处的田地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色的海浪。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一段大路两边长满了树。夏披棉衣冬着短衫的的树冠,身上已经单薄了许多。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荡下来,红的、黄的、花的……好像仙女撒花,又犹如千万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仰望天空,只见有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又向南方远处飞去。他们排列着整齐队伍变换着阵容在空中飞翔着,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山坡上,一穗穗的高梁高傲地矗立着。秋风吹来,它们象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啊,秋天的田野真美!我喜欢秋天的田野。 3、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语文教学设计15教材分析: 《大地的话》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抒写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诗歌语言通俗,学习难度低,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更好地体味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语言情趣,也能够继续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称向所有她想与之对话的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就是能够做到仿照文本,继续文本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多学生能够在自学中掌握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词。我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能够针对课文中的某段话、某个词发表自己有个性的感受,并随手写在书上以备与他人讨论交流。我班学生特别喜欢诗歌,因此在教学中不必给学生做过多琐碎的讲解,学生就能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完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然后组织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蕊”的写法。 2、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够仿照诗歌续写,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练习配乐朗读投影:生字学生准备:课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教师直接板书“大地”,激活学生思维,思考: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个十分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着板书完课题,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将课文读通 2、生字出示生字、词 吐蕊一嘟噜枝丫筑巢驱赶嫌宝藏 学生“开火车”领读生字。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说说大地在和谁说话? 三、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读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自己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内容,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3、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你自己就是大地,你想对你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其他同学你们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用心去感受,看看能否听懂大地对你说了些什么? 4、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大地想说的话。阅读时可以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在书上与同位交流。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指导学生用“心”来说话,用心来朗读,用心交流。) 5、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适时设疑对最后一句的省略号你是怎么理解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即: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 [设计意图:前5个小环节,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从一开始练读?D?D读通顺?D?D读懂?D?D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由读变成说,而且要用心说,这就需要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的时候都能有所收获,使每一次阅读都能及时有效。不要刻意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只是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的朗读课文后,由读大地的话变为自己就是大地来说自己的话,这样更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大敌对万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于孩子的心间了。第6个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大地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向大地上的所有的生灵表达,你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的体内所有的一切都是宝藏。并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为下文的续写做好铺垫。] (二)借助文本,换位抒情 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听了大地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设计意图: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延续上一个环节,在与同位互相扮演大地向对方“表达说话”时,对方能够认真听,此时才能够让学生在换位思维后,感悟到大地的话语对说话的对方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感悟语言的作用和魅力。] 四、激发情感,以写续情 1、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话语,想来说说吧?对你想说的人、物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来吧。 2、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仿照课文的前四段,来抒发你自己的感情吧。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大地对万物的话,也可以换位说说万物对大地的话语;也可以离开书本,自己设定说话的对象。) 3、学生仿照课文的前四段,将自己想说的话,也来写一篇简短的小诗。 4、组内交流,推荐一篇优秀诗歌。 5、全班交流推荐的诗歌,不满意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