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经火山》岑参 |
范文 | 《经火山》岑参 岑参的《经火山》抒发了作者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全诗想象新奇,意境深广,颇具浪漫主义特色。 经火山⑴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⑵。 赤焰烧虏云⑶,炎氛蒸塞空⑷。 不知阴阳炭⑸,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⑹。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⑺! 【注释】 ⑴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王延德《高昌行记》: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 ⑵突兀:高耸貌。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⑶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⑷炎氛:热气;暑气。唐储光羲《行次田家隩梁作》诗: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⑸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语出西汉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⑹炎风:热风。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 ⑺孰:谁。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白话译文】 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岑参初次出塞经过火焰山之时。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大约次年途经蒲昌(今新疆鄯善)。当时火焰山横亘眼前,烈焰飞腾,奇景壮丽,激起了这位边塞诗人的满怀豪情,因此创作了这首《经火山》。 【赏析】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拓展阅读:《暮秋山行》岑参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⑴。 苍旻霁凉雨⑵,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⑶,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释】 ⑴飒飒(sà):风声。 ⑵旻(mín):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⑶鶗鴂(tíjué):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白话译文】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