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
范文 |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使学生经历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的含义。 1、有12颗樱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颗。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12÷3=4(颗))——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2、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盘。 你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6÷2=3(盘))——展示,强调:刚好摆完。板书:6÷2=3(盘)——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3、师:实际上分樱桃和分草莓相当于我们前面学习的两种平均分,出示:平均分的意义: 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出示例1: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想一想:这实际上是求什么? 2、找两个学生上台摆草莓。提示全体学生:请看看两个同学分的结果? 3、(我们再来一起分一分)演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还剩1个。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问:还剩1个还能摆1盘吗?(不能,因为剩下1个不够摆1盘,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 4、问:那“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怎样列式呢?(板书:7÷2=)问:分了几盘?(3盘)分完了吗?(还没有)还没有分完,还够分吗?(不够)明确数学规定:(平均分时,没有分完,不够再分了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为了和商区别开来,中间用……把余数隔开,板书:……1(个)) 5、指导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追问:“1个”表示什么?(还没有分完,还剩下1个。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6、归纳比较: 我们刚才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一个是平均分后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个是平均分后没有分完,有余数。) 7、揭题:在平均分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像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8、强调:有余数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圈。 17个,2个2个地圈。23个,3个3个地圈。 圈了()组,圈了()组, 剩下()个。剩下()个。 17÷2=□(组)……□(个)23÷3=□(组)……□(个) 2、我会分。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2=□(人)……□(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分一分。每人分()支,还剩()支。 9÷4=□(支)……□(支) 师明确:请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我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来确定单位名称。 3、我会摆。 用小棒摆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和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操作要求: (1)小组先思考交流一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数学问题? (2)各小组做好分工:1人说,1人看,1人摆,1人写。 (3)合作交流,展示。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所应用的乘法口决。 2.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3.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4.交流摆的结果,并板书:摆正方形可以摆2个余3个;摆三角形可以摆3个剩剩余2个;摆五边形可以摆2个剩余1个。我们用11根小棒摆了这三咱图形,每次摆都有剩余。板书:剩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分时并不是都能整好分完,有时也会有剩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平均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交流,自主列式。 (2)学生板演,共同交流。强调用省略号表示剩余。剩余的个数叫余数。 出示算式:7÷2=3(盘)……1(个) (3)齐读算式。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2.用算式表示课的`伊始学生摆图形的情况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 被除数除数商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教师出示6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 2.谁能列式解答。 3.学生汇报。 4.说说6÷3=2(支),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5.小结:这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等分,用除法解答。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出示7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 (2)请三位同学上台分一分。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支彩笔。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3=2(支)……1(支)。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分别叫什么,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彩笔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出示8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怎样列式?余数是几? 4.出示9支彩笔:把这些彩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支?怎样列式?余数是几? 5.对比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几次分彩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结: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叫有余数的除法。生活中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分彩笔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屏幕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刚才分彩笔是否也是余数小于除数呢? 2.对比分彩笔和摆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小结:分彩笔是平均分中的等分,单位一致。摆正方形是平均分中的包含,单位不一致。但都必须余数小于除数。 (五)思考提升: 1.提问:为什么余数不能等于或大于除数? 2.学生思考汇报。 3.举例验证。 4.小结: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说明还可以再分一份;如果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再分一份后,还有剩余。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出示“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为什么? (二)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填一填:A÷6=B……□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6÷3=2(支) 7÷3=2(支)……1(支) 8÷3=2(支)……2(支) 9÷3=3(支) 余数<除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