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十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课前透视: 这首儿童叙事诗主要讲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清新流畅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学生以前也有过接触,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形式,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让学生逐渐熟识诗歌。另外文中的字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识字经验,激发他们识字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鸟蛋实物、录音机和磁带。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听音乐。放音乐《百鸟朝凤》: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在大自然中,鸟类是个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实物。教师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猜猜这是什么?(鸟蛋)你们对小鸟和鸟蛋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鸟蛋的诗。 二、对话平台,自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利于提高自学效果。)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作上标记。 2、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其他人认真评议:发现他哪个字音读得准,你就向他学:他哪个字音读得不太好,你就提醒他。 识字(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1、合作识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小伙伴合作读。 2、交流识字。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你是怎样认识的?同座交流,看谁的办法最好。 3、竞赛识字。出示词语大转盘,让学生自己转动,转到哪个词就领读三遍,看谁读得准,认得多。 三、朗读(读说思议练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回忆刚才摸鸟蛋的感觉(小小的、凉凉的)体会着读一读。 (2)比较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除了凉凉的鸟蛋还有什么是凉凉的? (3)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进行指导,把写有花儿、小草、柳枝、大海,红红的、绿绿的、软软的、蓝蓝的的词语卡分给学生,让拥有不同词语的学生去找朋友,再让两个朋友变换左右顺序。) 2、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文,思考:你怎么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出示小鸟破壳的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说一说。 (3)启发想象: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你能表演一下吗? 表演后试着把妈妈的语气读出来。 (4)你还能用焦急不安说句话吗?看谁说得和别人不一样? 四、背诵(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 练习有感情的背诵前两个小节。 五、写字(在自主发现中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之美。) 1、认读听、唱、连、远,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口字旁和走之旁,学生练习书写。 3、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朗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读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 1、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我的神情动作的词语。 (2)学生做动作理解小心、连忙、捧着、轻松等词语。 (3)小组练习演读课文,体会我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2、学习第四小节: (1)组内读文,讨论:我为什么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结合插图理解投向) (2)想象读文: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体会着读读这小节。 (3)仿佛一词怎样理解?(可以和好像互换)你还能用它说句话吗? 如:鸟儿仿佛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配乐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学生情感和课文语言合二为一,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背诵(竞赛更易于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分小组以挑战冠军的形式背诵全文。 三、练习(延伸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读文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争取记住它。 (这是积累语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读、写、记好的词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文中凉凉的、焦急不安、连忙等词语。) 2、学生想象最后一节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画一幅画。 3、寻找有关鸟的图片、文字资料,想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他们。 四、写字(自主练习书写更易于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学生自己描红,练写定、向两个字,并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伴教锦囊 五、词语解释: 焦急不安:心里着急不安定。 仿佛:似乎、好象。 连忙:赶快,急忙。 六、相关链接: 1、鸟蛋。 世界上的鸟蛋五彩缤纷,大多数啄木鸟、猫头鹰和鸽子的蛋是纯白的,画眉的蛋是纯蓝的,大白鹭的蛋翠绿如玉,短翅树莺的蛋就像红宝石,夜莺的蛋壳上有大理石般的花纹,美不胜收。鸟蛋的颜色和花纹有保护色的作用,可隐蔽自身,不被敌害发现。 2、鸟类的有关知识。(略) 阅读在线: 《两只小鸟》(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2个偏旁“饣、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在过生日的时候,你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能得到生日礼物。 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学了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借生日。(齐读课题《借生日》) 反思: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这就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未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本。) 反思: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字: 布、放、快、怎、礼、今、熊、饭、物、正、拿。 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反思: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交流识字方法: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然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想说的字,并组词。 反思:同桌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扩大信息源。 4、教师指导,强化识字: 教师指导认识偏旁“饣、牜”并重点指导认记“饭、物”,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饣、牜两个偏旁,是新学的,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重点来记。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反思: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妈妈和小云说的话:妈妈笑着说:“我忘了”。妈妈真的忘了吗?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理会想些什么。 (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讨论和交流的结果。) 8、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小云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从中知道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关心妈妈了,使学生受到感染。) 9、小结: 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她总是只想着别人,而唯独没有自己,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小云一样,来关心自己的妈妈。 10、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3人小组的形式练习,还可播放乐曲,活跃气氛。如开始放《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课文读完后放歌曲《生日歌》。)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能说出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总结谈话: 我们的妈妈爱我们并且关心我们,那么,我们也应该像妈妈一样云爱身边的人,云关心他们。 3、作业设计: ⑴ 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⑵ 想象故事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 音乐渲染导入 (以理查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为背景音乐,悠然导入。) 师:同学们,20世纪的中国,有一种人,他们怀中紧贴着别人的书信,把一颗颗焦灼的心带向远方;有一种人,他们甘心做鸿雁传书的使者,无怨无悔;有一种人,他们风餐露宿,形如乞丐,却成了沟通乡村和城市的桥梁;有一种人,他们用肩挑,用背驼,用手提,甚至用腰缠,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这就是悲情的职业人——信客.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余秋雨先生的著名文章《信客》。 (课件展示篇名和作者。) 二、 整体感知——初识信客 师:(放慢节奏,停顿片刻,制造抢答的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依次展示问题。) 1、文中写了几个信客? 2、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信客? 3、年轻的信客开始时候不愿意做信客,为什么后来答应了? 4、年轻的信客坚守了一生吗? 三、 重点研读——走进信客 师:年轻的信客被老信客的精神所打动,他答应了。那他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信客的工作和生活都很艰苦。 ②年轻的信客的身体不行了,老犯胃病和风湿病,得了职业病。 ③职业很凶险,村里对他充满了怀疑;而在城里又被人诬陷,还被送进监狱过。 ④经常会受到侮辱,有时还无端挨打。 (课件展示:工作劳苦、盛会困苦、身体疾苦、心灵痛苦。) 四、 重点研读——触摸信客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在文章里勾画出能够表现“信客”性格的句子,并将成果 与其他同学交流。 课件展示:年轻的信客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他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 ②他非常淳朴,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 ③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师:同学们,在这样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中,年轻的信客坚守了几十年。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们没有信客的坚韧与善良。 ②我们缺少对别人的关心和对他人的付出。 ③我们缺少信客那样对事业的执着精神。 ④我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总结):作家余华说过:“人树立信念容易,可是要捍卫信念,九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期的痛苦。”我们和信客相比,信客能付出艰辛的劳动,信客能承受长期的痛苦,而我们则不能。信客能够为常人所不能为,忍常人所不能忍。 五、 深情感悟——回望信客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阅读余秋雨的《信客》时,你是否朵了一份感动,一份敬仰。老师为同 学们准备了一张读书卡,情同学们用最精彩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就文章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部分或者全文,写下你的感悟。 学生展示: ①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不是牵挂,是大爱无言。路是他的轨迹,是他的语言,信任是他的生命,奉献是他的义务。他以宽容面对抱怨,以悲悯面对凄凉。从乡村到城市,从淳朴牵挂到灯红酒绿,不变的是那条路,不变的是那颗充满“信”的心。他,是真正的心灵铸就师! ②面目凝重的妇人,从旧楼里启窗张望,张望那个熟悉的背影。信客如一朵云荷,苍云纤荷,雁坠西天,一江怅水,梦若夜寒。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被赋予了无数而唯一的规律。这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另类谱写! ③一支笔杆,一趟奔波,一声口信,他的.工作如此单纯;千万情节,千奔万寻,千里送情,他的工作却又如此厚重。在“信”的路上,他奉献美丽和阳光,收藏心酸和孤独。信客去了,千千万万信客却永远不倒! ④装满思念与牵挂的邮包,很沉,但仍然背负着。注定,没有人挂念的信客,旅途孤独。跋山涉水,只为将那一份份难以寄托的心情传送,有幽怨,有思念……这也许就是一个信客的生命。 (背景音乐《思乡曲》悠然响起,课件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 师:信客,他用一双脚,走出了一个“信”字。 细细的山路,或是泥泞,或是陡峭,他却来来回回走过了千万遍。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村子里所有的牵挂;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几十年的岁月残痕;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多少孤独与寂寞。他擎着悲苦,饮尽风霜,望穿哀怨,看透繁华。他挑着一担担的眼泪与痛斥,踏破了一季季的风尘。当季节滑落,岁月流转,他在黄昏的平静与苍凉中回归大地。 普通的人能以崇高的方式生存。信客走了,他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他带不走的,是一颗善良的人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带不走的,是他在生命的词典中,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 【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 【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平 (1)认识天平的构造 托盘天平的构造(教材110页图6.1-2) 【设问】 1、能否用天平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 3、能否用天平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 【总结】 (2)使用注意事项 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 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设计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质量 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质量呢? (对独学内容的考察) (3)正确使用天平 ①把橡皮放在左盘 ②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盘(估计物体质量,用镊子夹砝码从大到小添加) ③当右盘中加入最小质量的砝码时,若指针向右偏,此时应该去掉小砝码,用镊子向拨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线横梁再次平衡。 橡皮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值 游码示数读法:先认清分度值,再读游码的左边所对刻度值。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有什么特性呢? 3、质量是物体本身属性 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质量有没有变化,即所含物质多少有无增减? (1)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2)冰熔化成水(3)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拓展与延伸】 1、用天平如何测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2、用天平如何测液体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结合实践经验,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小明的爸爸是个养殖专业户,这些鸡,鸭,鹅除了支付小明的学费和一家人的开销外,还有结余呢!今天,我们一起去他家的养殖场去看看,看看谁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二)自学质疑 (1)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同学们,这幅图漂亮吗?生:好漂亮啊!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养殖场。 师:养殖场都养了些什么呀? 师:你仔细看一看,有多少只鸡?多少只鸭?多少只鹅? 养殖场有92只鸭子,22只鹅,还有100只鸡。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告诉老师。 生1:我发现养殖场中鸡最多,有100只,鹅最少只有22只, (鸡比鹅多得多)。鸭子92只,鹅有22只,(鸭比鹅多一些)。 生2:我发现:鸭子92只比鸡100只少一些,鹅22只比鸡100只少得多。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1:鸡100只比鸭子92只多一些,鸭子92只比鹅22只多一些。[也就是说鸭子比鸡少一些,鹅比鸭子少一些。 (3)质疑反馈,点拨引导。 你能用刚学过的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从现实生活中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1:教室里,有一位老师,44个学生,学生比老师多得多。 师:反过来呢? 生2:老师比学生少得多。 生3:妈妈买了15个苹果,22个梨,(梨比苹果多一些),(苹果比梨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扎实新知 同学们,我们来看智慧老人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1.跑步的有86人。 2.我爸爸今年37岁。 3.这半篮有28个松果。 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中交流,进行评价。 (四)实践作业,强化新知 用3、6、4的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教学设计方案 篇8【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习得语言工具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的熏陶,让学生在人文情感的冲击下,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同时,语文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开放的、宽松的教学场中进行自主言说,自主表达。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5、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海鸥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动物与世界》,看过吗?说说看有什么感受? (出示课件,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图片。) 2、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1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要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来阅读。边读边想,看看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的又是什么呢? 2、谁知道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课件: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对海鸥就像亲人样。 3、这段话与文中的句子有一个地方不一样,看谁发现了。 4、对海鸥就像亲人样与和海鸥就像亲人样有区别吗? 5、课文分几部分吗?每部分又分别讲什么呢?用简单的小标题概。 三、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地第一部分,看哪些情景是在写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呢?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 2、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⑴ 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你从哪儿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像对亲人一样。 课件: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面,你彷佛听到了什么?那你又彷佛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让我们想象着当时的画面一起来读读这句。 (师生读)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同学们读海鸥的表现,看我们能不能也这么默契呢? ⑵ 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 谁能来给大家读一读,注意像亲人一样怎么读。 同学们,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就会立刻──(生:生动起来。)那在这生动的眼睛里,折射出老人怎样的心呢?读一读。 课件: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 谁读出来了?老人这生动的眼睛里包含着什么呢? 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在这个省略号里,老人还想说什么呢? ⑶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他抓住了一个企盼就读出了这种亲人般的情义。谁来读一读? 用心来读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文看一看,在老人这企盼的眼神里,你读出了什么?老人在企盼什么?就把你们的理解通过这句话,通过老人企盼的眼神,读出来。(指名读、齐读、)(出示课件:图片) 四、读思感悟,学习14至19自然段 1、认真地读读第二部分,看哪些情景让你意想不到呢?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⑴ 学习第15自然段: 海鸥们围着遗像的表现让你意想不到。我们都来看看这句话。自己来读一读,看看当海鸥见到老人遗像时,如果它们能够说话,在这连声鸣叫里,它们想说些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段话该怎样来读呢?大不一样怎么读? ⑵ 学习第16自然段: 想不想看看海鸥为老人守灵那一幕?这只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张开双翅,深深地埋着头,好像在说什么呢。(课件:图片) 指导读第16自然段。 课件: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⑶ 学习第17自然段: 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的心也再次为之震撼。你们还从哪儿感受到意想不到?从白色的漩涡中他理解到海鸥的心情,还有一个词也能体现出来。(炸了营、扑过来。) 指导朗读。 ⑷ (第18自然段)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作者会在这里省略什么呢?省略号的点点彷佛化着了什么? 五、拓展升华,激情薄发 1、这样意想不到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呢?用心思考一下。我们来交流交流。 2、老人的举动感动了昆明的每一个人,人们在翠湖边为老人塑了一尊铜像。(课件:图片)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把它写下来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9吹泡泡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所吹的泡泡有大有小。 2能透过泡泡来观察身边的事物。 活动准备 每人一杯肥皂水,一根吸管。 活动过程 1、吹泡泡 老师演示吹泡泡,为幼儿发好肥皂水和吸管,尝试吹泡泡。幼儿两两结伴,比吹的泡泡的大小。 2、看泡泡 请幼儿观察对比在屋里和在阳光下的变化。 请幼儿尝试在杯口吹一个大泡泡,把大泡泡作为照相机,观察周围的事物。 3、抓泡泡 教师吹泡泡,其他幼儿抓泡泡 让幼儿观察泡泡抓到后的有什么变化。 4、延伸活动 让幼儿从外面回到教室后画泡泡。 玩报纸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跑步的正确姿势,训练跑的速度。 2、能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练习跑。 3 、培养幼儿机智勇敢。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张报纸。 2 、韵律操音乐的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幼儿入场做准备运动:幼儿手拿卷好的报纸,在音乐中有精神的入场。 2、准备运动(韵律操):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音乐有节奏的手拿卷好的报纸,有精神的做操。 基本部分 1、教师打开报纸,启发幼儿边想边尝试,不用手去帮忙怎样才能让报纸贴在胸前而不掉下来,让幼儿自由分散的活动。 2、试后请幼儿集中,谈谈尝试的结果,得出结论:把报纸贴在胸口,快速的跑。 3、第二次尝试将报纸贴在胸前往前跑,试跑几下,让幼儿得到结论,跑得越快报纸贴得越紧,越不容易掉下来。 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大哭”“大笑”的表情,以放松肌肉和情绪,对幼儿活动情况作简单评价,幼儿在音乐声中步回到教室。 人体山洞戏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结伴进行的 “搭山洞”过山洞的活动,发展发明力。 2、发展基本动作,进不肌肉的耐力和集体的协调性。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合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音乐 活动过程; 1、热身 老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做操。 2、开始游戏 幼儿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山洞”师:以前,我们玩过钻山洞的游戏,今天,我们来用身体搭山洞,想一想,试一试,用身体能搭出怎样的山洞呢?幼儿自由探索,老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让三四个幼儿一组,搭成一个山洞,再让一组幼儿用不同的方式,钻过山洞,钻的幼儿,以不碰倒山洞,先钻过的一方为胜,游戏次数根据幼儿爱好和活动量而定,每次游戏重新推选塔山洞的幼儿。 3、结束部分 最后游戏结束时后,老师和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相互捶背敲敲腿,进行放松活动,束游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学目标 : 1、感情朗读,初步感受三峡的自然风光,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积累语言。 设计指导思想:主体、开放、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前准备: 音乐渲染气氛。播放《三峡,我的家乡》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快乐地读课题。(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欢快的歌曲,《三峡,我的家乡》,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课文。 2、了解课题。 (1)猜一猜:你知道三峡在哪儿吗?三峡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2)出示示意图,知道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来历。 长江三峡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所以称它为三峡。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设计意图:加强语文学科与音乐、常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通读 假如,让你搭上作者的船去游览长江三峡,你会喜欢上那儿吗?为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读书。反馈,随机正音。板书:山奇水急船险神女峰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大背景,尊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读悟: (一)、(赏读山) 1、神女峰只是长江三峡万重山中的其中一座,那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描写山这部分的内容。请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三峡的好奇?在有关的词句上圈圈、划划、点点。反复地读,结合自己圈划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读读、说说、充分展开过程。教师参与其中帮助与引导,和学生共同学习。 (1)重点交流,反复读悟:(读和说) 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出示画面和文字)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出示画面和文字) (这三个有的可以怎样读啊?指生读---评价:为什么读的这么慢啊?还可以怎么读?为什么?) 3、是啊,我们读书就得这样,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三峡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指生读。师生评议。 4、听同学们读的那么有滋有味,我的嗓子又有点痒痒的了,我也来试试吧。不过,我可不用看书,请每位同学当评委。教师随着音乐范背第二节。 5、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可配乐) (二)赏读水和船 下面的水和船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选一段,像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圈点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反复读读,还可以试着背背。 随机指导朗读。 (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不由教师指定。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不做过细的技巧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进一步加深感受。)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和充分的自主权;注重读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运用。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 游览到这儿,我们已经深深领略到了长江三峡的无限风光:山奇水急船好险,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出示句子并朗读) 让我们也来深深地赞叹一声 四、小结: 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采飞扬,所以,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三峡那壮丽的景色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前不久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一起来背背。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长江三峡美丽景色的赞美,抒发了自己欢快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1-5自然段。 五、推荐一首词: 忆三峡 长江美,最美是三峡。 山奇水急风光好, 船行浪尖别样险。 能不爱三峡? 六、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中写山、水、船的其中一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山、水、船的词句。 3、用简笔画画一幅《百里三峡图》 七、实践作业 。 1、回家把你心中的三峡风光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搜集长江三峡的图片资料、神话故事或赞美三峡的歌曲,两周后在大阅读课上举行《话说三峡》主题活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