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草原》教学设计 |
范文 | 《草原》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学设计1《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讲授这一课时,也存在了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及本身对教案的不熟悉,导致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学生。尤其表现在与学生的交流方面。 1.上课无激情,不够投入。应在语言、体态等方面多加注意,能够身临其境。 2.未能与学生进行目光式的交流。 3.如何让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避免让学生齐读,顿读、机器式的朗读。 4.对于词语的理解应靠表情等让学生感受的,而不是单纯的靠教师解释。 5.在语言组织方面,要避免使用“分析课文”“检查”等词,注意逻辑性。 6.在授课时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7.注意使用课件时,阿拉伯数字的使用、格式安排及语言衔接等方面。 所以通过讲授《草原的早晨》这一课,让我明白了要想上好一节成功的、生动的课,千万不能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死角”。也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 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 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 指名认读。 3. 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 练习描红。 2. 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背诵课文。 《草原》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12草原 景美→入草原奇丽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情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 赞美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 《草原》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一.教师导入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4.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5.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6.教师总结活动过程,强调学习目标。 《草原》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附点八分音符,能在《小马跑来了》的活动中采用各种身势动作正确地进行节奏表现。 2、能学会《大雁湖》,并随音乐吹奏《大雁湖》。 教学重点 1、演唱《大雁湖》,吹奏《大雁湖》。 2、学习附点八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 师:同学们,让我们唱着歌儿进教室吧。 (引导学生随着《我是草原小骑手》边唱边拍手进教室,在座位上站好。) 师:来跟着老师动一动。 2、师生问好 二、导学铺垫:游戏“我跳你猜” 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和咱们律动时的动作中,知道咱们今天这节音乐课将要走进哪个民族吗?对于蒙古族,你们了解多少呢?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师:既然大家对蒙古族了解这么多,我们来玩一个“我跳你猜”的游戏。老师跳一个蒙古族舞蹈动作,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跟着老师学一学,那就更好了。 A、“挤奶”动作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在蒙古族的舞蹈中会出现挤奶的动作呢? (课件展示草原上牛羊满地的风景,老师随风光片介绍。) B、“抖肩”动作 C、“雄鹰展翅”动作 D、“骑马”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1、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 A、小马跑来了(初听与模击节奏) 师:蒙古族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都有赛马的项目,瞧,有三匹小马过来了 (课件展示:三匹小马分别拖着三条节奏出现。) 第一匹:XXX|XXX|XXXX|XXXX|| 第二匹:XXXX|XXXX|XXXX|XXXX|| 第三匹:XXXX|XXXX|XXXX|XXXX|| B、认识附点八分节奏 C、节奏练习 2、歌曲《大雁湖》 A、初听歌曲 师:刚才草原牧民用歌声表达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这儿有一群小牧民也唱起了他们自己的歌。 (全班同学聆听《大雁湖》。) B、读谱 C、跟唱 3、吹奏《大雁湖》 四、总结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歌乐声中,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美丽。让我们在这动听的音乐中结束这堂愉快的音乐课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学会演唱《可爱的羊群》这首歌曲。 2、能学会跳简单的筷子舞,并随乐表演舞蹈。 3、能认真听赏《牧歌》,感受草原的宽广与美丽。 教学重点 从听《牧歌》、唱《可爱的羊群》、跳筷子舞这三个内容中感受草原美丽的景象。 教学难点 学跳筷子舞 教学过程 一、清晨的草原 1、听赏《牧歌》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段音乐,想象一下你到了哪里? A、初听第一段(感受基本情绪和意境) 师:你觉得刚才的音乐美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请同学们说说聆听音乐的感受。) B、复听全曲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其中的一个乐段,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赏一遍。如果你觉得它很美,就随着音乐动一动。另外,这个乐段一共被重复了三次,如果你能记住它,能否在它第三次出现时用噜轻轻地跟着它哼哼。 (全班聆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随乐律动,并在第三乐段时轻声哼唱主旋律。) C、视唱主旋律,介绍《牧歌》 师:这是草原牧民用歌声来描绘的美丽的草原,所以这首歌曲就叫《牧歌》,是根据内蒙古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让我们再唱一唱它的主题吧。 2、读谱唱歌 A、模唱 师:刚才的无伴奏合唱展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那么现在我们也来用美妙的声音表现清晨的草原,首先请大家听一听这段旋律,然后再用“噜”来模唱。 B、识读乐谱 (课件展示《可爱的羊群》的乐谱。) C、为音乐配画 二、欢腾的草原 1、用筷子为歌曲伴奏 师:为了加强这种欢快的感觉,让我们用筷子为《可爱的羊群》伴奏好吗? 师:刚才跟着老师用筷子伴奏的时候,除了筷子互相敲击之外,老师还敲击了身体的哪些部位? 2、介绍筷子舞及蒙古族的其他舞蹈 师:刚才你们随老师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和进行身体韵律的变化,是不是使我们的动作具有了舞蹈的韵味?其实,老师带大家跳的就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的筷子舞中的典型动作。 师:蒙古族人民不仅能骑马射箭,而且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顶碗舞和筷子舞。今天我们就来跳一跳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的筷子舞吧。 (老师随《可爱的羊群》音乐范跳。) 师:这些动作你们熟悉吗?其实,我们只要把上节课“我跳你猜”环节中学到的动作和我们刚才敲击筷子的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筷子舞。 (师生一起随乐跳筷子舞。) 3、表演筷子舞 三、总结 师:照耀大地一天,太阳要回家了。忙碌了一天牧民们也要回家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唱起歌跳起舞,踏着夕阳回家吧。 《草原》教学设计6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2、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1、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2、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 ⑴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⑵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 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面三部分 1、总结学法: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 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自主合作学习: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全班交流: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相关内容:一件运动衫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8、童年的发现导学案第二课时读《枫叶如丹》有感花坛国小四年级海伦凯勒的故事教案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回顾·拓展八(课标本)《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神奇的克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 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课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 ,草原之花永盛开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自然美 草原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7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和本文包含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标: 迅速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兵教兵、将教将”的洋思教学法。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家乡,他对草原充满了热爱。今天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草原,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吧。 朗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段,教师进行评点。 一、出示学习目标(一)(时间10分钟)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交流鲍尔吉·原野的主要作品。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云杉 长鬃 摩挲 瞭望 辽远 冥想 二、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 1—6自然段将都市人与草原人观察景物的特点与方法作对比,得出草原的景物特点:景随步移,辽阔得让人眯起眼睛。 7—10自然段 写草原的草给人的感受。 13—15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时间10分钟) 阅读课文1—10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句子。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2、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单一色的绿,在阳光下幻化出多种色调。) 3、与航海者相比,草原与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壮阔,单一中呈现丰富。不同点:可以接触) 4、为什么“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自由感,第二个感觉不自由 (自由主要突出草原的辽阔与伟大,不自由是指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四、出示目标(三)(5分钟) 读课文13—15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表现作者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2、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是一种洒脱的心态,对金钱荣誉和地位毫不计较;对人生坦然自若,毫不张扬,永远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小结:作者从小在草原上长大,草原辽远苍茫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的人生态度非常洒脱,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五、当堂检测(15分钟) 1、給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摩挲 摩挲 冥想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3、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目标设置明确,在朗读中感悟草原与城市、大海的不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感情。课堂气氛很活跃,书声琅琅,当堂检测效果很好,但学生对本文的哲理不容易理解,需要老师结合草原的环境加以点拨。 《草原》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1、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①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②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③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2)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①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②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③分节读课文。 A、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B、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④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⑤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2、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①出示句子:果然,( )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 )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②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③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告天气 ④第二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蓝色的天边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也许能 发现( ) 碰到( ) 也许能 找到( ) ①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学生填空。 ②读读这首诗的第二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③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④第三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激地对鹰说——学生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3、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激情引读重点句,达到: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告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充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高呼吧!—学生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学生酝酿后齐呼。 (六)板书: 预告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草原》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 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 “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 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见过中国画吗?(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草原》教学设计10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视频资料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2、讨论式学习3、直观教学法 九、教学流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又是旅游的好时节,放下忙碌的工作学习,去哪玩呢?北国冰雪风光;北京、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热闹繁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已经神游了一番,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腾格尔的《天堂》来一场草原风情游吧! (二)草原风情游 1、教师播放《天堂》并要求,请同学们用心观察感受,草原风情,旅行结束请说说你的旅游见闻。 师:《天堂》优美的歌声将我们带到内蒙古大草原,在那蓝天碧草间,我们欣赏了大草原别样的风情,现在来说说你的旅游见闻吧! 2、旅游见闻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见闻归类板书 (说说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生活风情) 蒙古袍(衣)、蒙古包(住)、骑马(行)、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娱乐) 师:刚才的旅行中我们没有看到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他们吃什么呢?与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相同吗?请学生回答 师:蓝天碧草间,穿着蒙古袍的牧民们,骑着骏马放牛羊,日落回到温馨的蒙古包,一家人吃着手把肉喝着奶茶,闲暇之余人们摔跤,赛马,拉起马头琴,或来一段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诉说着草原儿女对草原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生活别具风情,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草原牧民的生活与我们那么不同,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有关吗?让我们一探草原生活之谜。 (三)草原生活探秘:探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 衣:蒙古袍 出示服饰图与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思考:1.蒙古袍有什么特点?2.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师:请同学们以“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为模板探究蒙古族人民食住行乐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仿写3分钟 探究成果交流 出示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出示: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不作展开补充)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教师稍作介绍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拓展:请学生说说勒勒车的优点,教师补充介绍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乐:出示四幅图, 师:美丽的大草原孕育了多才多艺的蒙古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我们班也有很多才人,林祎宁同学擅长蒙古舞,让她给我们来一段。 欣赏长调配蒙古族舞蹈(学生),欣赏后, 师:长调刚才的配乐是什么?(长调)简介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刚才的欣赏,我想大家对蒙古族的歌舞与草原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同学来破解吧!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师: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我们来整理下: 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适应 生产生活方式草原自然环境 (四)追根究底:探寻大草原分布之谜。 师:蒙古族牧民独特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是当地人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内蒙古自治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有5大草原(点击出示内蒙古卫星影像),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荣列中国五大最美丽的草原之一。请注意这两大草原在内蒙古的位置,它们在内蒙古的东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内蒙古优质草原分布在东部。让我们一探大草原分布之谜。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请同学观察内蒙古自治区降水变化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随着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示四幅内蒙古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可见草原分布与降水有关。继续引导思考,内蒙古自治区降水为什么东多西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又因其东西跨经度大狭长的轮廓特点,自东向西远离海洋,降水逐渐减少。 (五)今日草原 师:大草原是牧民的家园,牧民们传承着祖先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但是岁月变迁,大草原也有了变化。去过内蒙古大草原的朋友给老师带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今日的大草原。 1、草原喜与忧 出示两张照片,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牧民们离开蒙古包,住进了现代化的洋房,开始定居生活,补充在大草原上你可能还会看到飞驰的汽车取代了勒勒车,牧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出示)这是大草原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你可能也会看到出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这是大草原令人担忧之处。 师:牧民逐渐现代化的生活,草原草场资源的锐减,蒙古族牧民离大草原越来越远,长此以往,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会消亡吗?我们不免担忧,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草原文化。 2、拯救草原文化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 出示问题,同学思考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希望草原环境能日益好转,牧民在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后,也能保护传承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因为这正是草原风情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板书: 草原风情 草牧 住:蒙古包 原业行:骑马、勒勒车 自然环境生活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草原》教学设计11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积累几个重点词语。 3.学会一点赏析:感受文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 4.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5.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 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1、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2、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草原》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 那你告诉同学们,草原什么样?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学生对草原到底知道多少?会不会用联系的、发 展的观点来认识草原上的生物和草原生态。) 2、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草原生态的录像,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 的草原。 (多媒体:“美丽的草原”。学生观赏草原。) (设计意图: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学生感受草原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 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师:板书: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3、草原上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呢?你能画出几条食物链 吗?(生:在实验报告单上写出几条食物链) 4、画完以后同小组同学交流,谁愿意把你画的食物链展示给全班同学。(投 影展示) 5、现在我们以“草兔鹰”为例,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 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填写报告单)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6、推测:如果上面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7、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这说明了什么呢?(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反馈汇报)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 8、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草原上的动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让学生认识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这些动植物的减少是伴随着人类的破坏而产生的。) 9、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这些动植物的减少,进而导致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后作出分析)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1、过渡语:人类肆无忌惮的破坏活动,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灾难很快就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去揭开的一个谜: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2、了解沙尘暴是什么? 3、了解沙尘暴有什么危害? 4、阅读教材上宁夏藤格里沙漠有关情况的介绍。 5、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懂的问题。 6、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了这块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四、思索: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做? 《草原》教学设计13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草原》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浏览了草原的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再次细细地游赏大草原的风光吧,小旅客们,准备好了吗? 二、整体感知,浅淡感受 1、欣赏草原风光,想一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播放课件) 2、自由读文,把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语划下来。(板书:广阔、美丽、欢腾)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找出表现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而美丽的句子,跟同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 (1)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引导学生理解:满眼绿色,铺 (2)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风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引导学生体会:没过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引导理解嵌着,体会比喻句的作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除了青青的野草,清亮的湖水,水面还映出了什么? (4)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们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指导朗读) 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同不穴,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让我们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课件演示按课文原句填空) 2、锡林襄阳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桥梁一们很自然地就把上下文边起来了。如果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注意到这一点,那我们文章一定会写得更加通顺、流畅。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用朗读的方式感受草原的欢腾。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拿起笔,边听边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2)边听音乐边朗读。(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教师小结: 四、总结延伸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小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我们的眼前有如此广阔美丽的草原,你想说些什么呢?(发散,引导学生热爱草原,保护环境) 《草原》教学设计15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一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 4.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5.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3.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二、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