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九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 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弱起的歌曲。尝试根据前奏的速度变化反映并歌唱。 2、发现 “顺序”在记忆中的作用。 3、在根据歌词拍打自己身体部位的过程中感受韵律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会表演唱歌曲《幸福拍手歌》。 2、幼儿会唱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 活动过程: 1、音乐律动《头发肩膀膝盖脚》。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摸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 (2)改变音乐的速度,幼儿用缓慢、正常、快速三种速度,表演唱《头发肩膀膝盖脚》 2、幼儿学唱歌曲《快来拍拍》。 (1)教师范唱歌曲一遍。 教师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做动作,以避免动作干扰幼儿倾听歌曲。 (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歌词内容。 教师:我唱的歌中,拍了身体的哪些地方? (3)教师再次示范唱歌曲,引导幼儿找出歌词排列的规律。(从头到脚) (4)教师引导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教师用点头的动作提前暗示幼儿歌曲即将开始。 3、教师尝试用与前奏一致的速度唱歌,做身体动作。 (1)引导幼儿随钢琴弹的不同速度边做动作边唱歌一遍。 (2)教师引导幼儿解决“跟不上”的困难。 教师:这次,我们不仅要把歌曲出来,还要跟着钢琴的速度做动作。如果你觉得自己跟不上,可以怎么办呢?(教师引导他们听前奏并看教师动作的暗示) 4、教师与幼儿将歌词中的部分不唱,改成用拍手的方式玩唱歌游戏。 (1)教师指导幼儿以较慢的速度玩歌唱游戏。 教师:这个歌曲还可以玩更好玩的唱法,我们来试试吧。当唱到“脚”的时候,我们忍住不唱,而是用拍手的方法来代替。 (2)教师与幼儿尝试用正常地速度玩唱歌游戏。 教师:我们的伴奏音乐要快一点,大家试一试能不能跟得上呢? 5、音乐表演《幸福拍手歌》。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1至4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词语。 2、懂得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具体些,能正确填写“的、地、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1题。 1、自由拼读,作好答题准备。 2、指几名中下生拼读。 3、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词语。 二、指导练习第2题。 1、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指名读第(1)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中等生读第(2)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填写后的两个句子,注意把填写的词语读出重音。 三、指导练习第3题。 1、谈话导入。 2、自学准备。 3、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写,然后逐题讨论。 4、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几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的、地、得”的用法。 四、指导练习第4题。 1、这两个句子分别在哪两篇课文中出现过? 2、自学准备。 填上适当的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句子中几个“多么”要读出重音。 五、完成《作业本》第1至4题。 课后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自学短文,读后讨论:短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我们”指谁?这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时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a.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b.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d.作者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 全班讨论,教师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又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 e.小结: 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 3.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五.巩固拓展 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学会4个声母“zh ch sh r”,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4个声母“zh ch sh r”。 课前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奖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新知,导入新课 1、抽读声母卡片:“z c s”及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把你们的老朋友给带来了,还认识它们吗?谁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出示苹果卡片) 2、指名读,读对的奖给他。 “z c s”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平舌音)“zi ci si”我们又叫它?(整体认读音节)。 3、齐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大家一个奖励,讲个故事好不好? 出示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初步感知“zh ch sh r” 1、师: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是什么时候? 生:日出时。 师:对,这就是“日出”的“r”(相机出示卡片“r”),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2、师:对,这就是“狮子“的“sh”(相机出示卡片“sh”),这只凶猛的狮子想要干什么? 生:想要吃小猴。 3、师:对,这就是“吃小猴”的“ch”(相机出示卡片“ch”)狮子吃到小猴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小猴用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救上了树。 4、师:对,这就是树枝的“zh”(相机出示卡片“zh”),这几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4个声母,教师板书课题。 (三)借助语境歌学好“zh ch sh r” 1、学习语境歌。 师: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听一听吗? 老师范读儿歌:“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想学一学吗? 师生共同读儿歌。 2、联系表音表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小组学习 (1)师:小朋友读得真好,其实你们刚才在朗读语境歌的时候,已经把“zhi chi shi ri”都读准了,如果老师让你们单独来读这4个声母,能读好吗? (2)学生自由练习读。 (3)指名读。 (4)师:说说在读字母时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对,在发这几个字母时舌头都要往上翘,所以叫翘舌音,它们都是声母,发音时声音要轻而短。 (5)师范读。 (6)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读(跟老师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提醒学生发音时要轻而短。 做游戏“看谁听得清”(比较“zh ch sh ”同“z c s”的发音) (1)老师读一个字母,其他学生举相同读音的卡片。 (2)让学生找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一个读,一个举卡片。(有勇气到台上来的学生奖给他大苹果) 看谁记得牢 (1)师:“zh ch sh r”小朋友都会读,那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来记住它们呢? (2)同桌交流,讨论。 (3)指名回答。 (4)出示表音表形图,联系图来识记。 (四)教学“zhi chi shi ri” 1、教学zhi chi shi ri的读音。 (1)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一下子就把“zh ch sh r”给记住了,看来今天的新朋友大家又交上了。“zh ch sh r”又交上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大家请看。 (2)出示:zhi chi shi ri (3)师:谁会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4)指名读。 (5)小结:这叫整体认读音节,“i”不发出声音,读时比原来的声稍响一些,长一些。 (6)集体练读。 2、练习四声,出示:zhi chi shi ri及它的四声。 (1)师:老师给它们分别戴上了帽子,谁能认出来? (2)自由练习,同桌检查。 (3)指名读。 (4)选音组词。 (五)巩固练习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又交上了几个新朋友,高兴吗?想一想写一写呢? 2、出示四线格,师示范“zh r”的写法。 3、学生书写,愿意写几个就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个4个声母,不仅认识了它们的形,读准了音,还学会了写,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4—7段,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2、能分角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水边几张口……(沿) 二只小耳朵……(际) 2、贴一贴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上去板贴。 3、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听。 二、听录音,了解大意,启发读课文 1、学生看动画。 2、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3、理清两者观点: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1)指名回答并投影。 (2)初读两个观点。听了它们的对话,我们知道了青蛙认为——小鸟认为— (3)请小朋友们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找一找课文中,你从哪儿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各自的看法,用笔划一划。 三、汇报成果并讲解 1、找到与两者观点相关的句子。 <1>指名回答并投影第四段:(青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①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②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3)理解“大话”。 ①“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吹牛) ②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指名回答后齐读小鸟的话。 ③它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对呀,青蛙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④你能把这个问句换一种说法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理解“那么远”。 ①“那么远”是多远啊?(一百多里) ②理解“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是多远啊?(很远很远。) 是啊,从我们学校到火车东站只有半里路,“一百多里”有两百个这么远呢! (5)井口有多大? 学生用手比一比,学生感受“井口”与“一百多里”的差距,体会青蛙不相信小鸟的感情。) (6)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投影:(小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你是从哪里知道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的? (2)请你读一读小鸟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a、“无边无际”有多大?(大得没有边。) b、什么也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 c、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做小鸟,你看到了什么?(播放各种画面:小鸟漫游过高山、大海……) d、说话训练:小鸟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e、指导朗读:小鸟飞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大啊!你能把天的大读出来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f、你觉得小鸟怎样:小鸟见多识广。 在板贴上板书:见多识广。 2、引读第三次对话,抓住两个“笑” <1>学习第六段: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1)听了小鸟的话,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小鸟说吗? (2)可是青蛙却笑了。青蛙笑笑小鸟什么? 因为它认为自己——不会弄错的。 (3)投影:我不会弄错的。 ①小黑板:我()不会弄错的。()里能填什么词? ②你觉得青蛙怎么样?(肯定自己是对的。)把自以为是的语气读出来。 ③朗读“我不会弄错的。” (4)它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不会弄错的? ①指名答,再投影:“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②青蛙有没有说错?我们来做个实验。 a、请学生用圆纸筒看天花板。 b、你看到了什么? c、青蛙坐在井里,它会看到什么? d、青蛙跟你们一样,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广阔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它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 ③它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井口以外的天,所以,它肯定自己是——不会弄错的。 (5)朗读青蛙的话,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投影小鸟的话: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①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它笑什么? ②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在“你是弄错了”下划线。) a、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 b、比较两个“弄错”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弄错”多了一个“是”。) c、小黑板出示:你()是弄错了。()里可以填什么词? d、请你读一读两句“弄错”,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在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你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③这时,小鸟的心情怎样啊?(着急)为什么着急?你能读出小鸟的心情吗? 指名读——齐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四、请你劝劝青蛙,学生表演。 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井口那么大,问题出在哪?你能劝劝它吗? 座位上的“小鸟”劝刚才上台表演青蛙的学生跳出井口,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续演《坐井观天》的下篇。 五、青蛙听了你们的话,终于忍不住跳了出来。 (1)上台表演青蛙的学生从井里跳出来。 (2)你想它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先请在坐的小鸟猜一猜,再请上台的青蛙说一说。 (3)请你写下来。写完后,指名读。 六、听音乐下课。 另外,还有一只井底的小青蛙,它说啊它的家比天还大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怎么说的吧。(播放歌曲。)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 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用情景法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旅游一下!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课件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根据“阅读提示”快速浏览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颜色; “赛八寸的玛瑙盘”——面积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花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背诵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总结天山美丽如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七、作业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1、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和文章的写作方法上。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做过边疆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难点: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的放大挂图、动物头饰,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上一课学了《坐井观天》,同学们很喜欢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议;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一些生字的读音。 匹:是三声,不要读成p 或p 如:读二声,注意和方言区别。 突:读一声,不要读t 。 然:读r n,不要读成y n。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小马过河时发生的事) 三、课堂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词,读一读。 2、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3、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一、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二、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帮助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还可以换上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四、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 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过不了河,为难了。去路,指往前走的路。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小马是怎么想的?读有关的句子,指导读出语气。小马想的话,轻读。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这里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注意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准备过河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和老牛说的比较,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 边读书,教师边出示挂图(小河、老牛、松鼠的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它们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这里可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五、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小马问老牛的话,后面是问号,要用疑问的语气读。老牛的回答,说得平静,因为它认为河水很浅,要读得平缓。可以让女同学读小马的话,男同学读老牛的话,分角色练习朗读。 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小马!一声大叫,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一点,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一些,连着读,第二个别过河语气要加重些。 3、小马吃惊地问,不是一般地问,吃惊,吓了一跳,表示小马害怕,紧张。教师可示范,读出语气来,再让学生练读。 4、第六自然段中小马叹了口气说的话,是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只好回去问妈妈,要读得轻缓。 5、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一、朗读第七自然段 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只适合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三、指导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小马妈妈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这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要指导学生用难为情的语气读 四、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五、指导书写生字,分析记忆字形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匹:共4画,笔顺是: 事:共8画,笔顺是: 然:共12画,笔顺是: 愿、半、袋、挡、如、道等字,可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分析记忆字形。 麦:上下结构,上边是青字头,下边是折文夂,不要写成反文攵。 突:上边是穴字头,下边是大字加一点犬,不要写丢最后一点。 2、练习写字。 (1)每个字写三遍。 (2)自己对照范字,评一评,自己哪个字写得好,还有什么不足。 (3)组内相互评议,在写得好的字下面加点。 (4)在评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再练写生字。 六、重新组合学习小组,选择合作完成下列一项任务 1、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2、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一评,讲得怎么样。 3、编课本剧表演《小马过河》。其他同学评一评,表演得怎么样。 4、想象,小马过了河,在回答的中上,又遇到松鼠、老牛,回到家里,见到妈妈,它会说些什么?其他同学评一评想象得怎么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