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海底世界》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
范文 | 《海底世界》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底世界》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底世界》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体会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 ㈡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3、培养学生写一段话的能力。 ㈢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海底石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海底石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是教学重点。 ㈡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三、四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是教学难点。 ㈢解决方法 1、重点解决方法。 理解全文,弄清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从而体会到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难点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中每个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㈠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 ㈢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㈣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海底世界的录像资料。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字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文中哪菊花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用投影出示“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 (2)从哪菊花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 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 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 (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着一段共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共五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 2、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前三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结合句子理解“是否”、“窃窃私语”。 ①把“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又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②指名读“窃窃私语”,说出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模拟窃窃私语,体会这里用“窃窃私语”显得特别生动。 (3)指名读后两句,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海底有很多声音) (4)海底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四个“有的像……”吃东西的声音,进行的声音,发出警报) (5)这些是不是海底所有的声音?你从哪知道的? (6)课文中写出了这么多种声音后,还用了省略号,说明海底的声音怎样?(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 (7)从这么多种声音中,可以看出海底的景色怎么样?(景色奇异) 3、指明:在这一自然段中,前三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概括地写;读了后两句才知道海底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具体的写,先概括后具体,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4、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思考: (1)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在宁静的海底,如果你听到各种声音,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感到“静中有声”,显得奇异) (2)为什么海底有这样奇异的景象?(海底奇异的景象离不开丰富的物产) (3)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读出海底景色的奇异。 (二)理解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物产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一共有六句话,讲的是海底有很多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 ②(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指名读第一句,想一想告诉了我们什么?(海地有很多动物) 从哪看出海底的动物有很多?(“三万种”是很大的数目,这还是已经知道的,还有不知道的) ③快速读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它们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④指名读3——6句,想一想讲的是什么?(不同的动物是怎样活动的) ⑤重点理解: “伸缩”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什么动物是*肌肉伸缩爬行的? “只能”说明什么? “普通”是什么意思?用“普通”说一句话。比普通火车还快说明什么? “反推力”怎样理解?想一想你见过什么是*反推力前进的? “巴”是什么意思? ⑥放录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形象感知动物的活动方式) ⑦小结3——6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它们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就在这快与慢、进与退、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说明了各有个的活动方法。 ⑧引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句讲的是什么) ⑨依照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⑩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海底的物产怎样? (2)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①海底有哪些植物?(投影出示海底植物图)说明海底植物怎么样?(种类繁多) ②海底有哪些矿物?“稀有”是什么意思?说明海底蕴藏的矿物怎么样?(蕴藏丰富) ③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3)四、五、六三个自然段都写出了海底丰富的物产,从这些物产中还能看到海底的什么特点?景色奇异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三)把2——6自然段连起来读。思考:海底是一个什么世界? 指出:每段中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景色奇异中包括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中也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四)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想一想,为了说明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课文开头、中间和结尾各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一)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 (二)练习朗读(以训练中差生为主)。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分析字形,学习写字。 1、重点指导的字: “却”的右半部是,不要写成。异的上半部分是“巳”,不是“已”。 2、写出下面字的偏旁。 却()否()普()类()免()丝() 3、先说说下面每组字的不同,再组成词语。 胞()私()类()异() 抱()积()粪()导() (五)练习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海底世界》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一、 学习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理解“波涛澎湃、窃窃私语、免费、储藏”等词意。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能力目标:通过第3、4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指导学生设计“海底世界”展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知道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 教材内容简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提出了问题,点明了要讲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海底的景色;第二、三自然段从海底的宁静、黑暗、光点、声音这几个方面重点介绍海底的景色奇异。第四、五、六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第2、3自然段和4、5、6自然段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的。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从“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知识基础”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努力使视、听、读、讲、思、演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动态功能系统。 海底世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和遥远,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制作网页。在这实践活动中,教师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把问题发送到网络平台中的.“小灵通咨询站”上 。教学中,教师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运用图片、视频、动画,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创设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里,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神秘、新奇的课文情境中自读、自探、自创、自得自乐。这样使学生产生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融思想教育与“艺术审美”与一体,达到“润无细无声”的境界。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扩展单机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相应的网络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分资料库、指导栏、小字典、赏佳文、测一测、写一写栏目。 “资料库”里有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录音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指导栏”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导学,便于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课的情况下,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小字典”一栏有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自学。“测一测”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计算机自动评判题,学生测试后可即时了解自己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促使其寻找途径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一种是教师批阅题,实现了教师电子批改这一新型的批改方法。“赏佳文”栏目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里既有名家的名作,也有同伴的佳文,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使他们有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写一写”栏目是为学生提供发表的场所。我们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因此,教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积累他们的写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谈话导入,激趣探奇 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是怎样的? 媒体显示:平静如镜的海面 师述:大海蓝蓝的,无边无际,海鸥在上空自由飞翔,这样的美景多令人神往啊。 媒体显示:波涛澎湃的海面视频。 师述:起风了,海浪跳跃起来了。 过渡语:同学们,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 小学生渴求新知,导入时,教师设计一张静态的大海美景图,声情并茂的导语仿佛把学生带到海边;接着,展示动态的录像,让学生感受海面起风时那波浪翻滚的情景,然后引入课文内容:“你可知道,当海面波涛澎湃时,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和图象创设情感性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形成师生情感沟通、融合的统一合作场。 二、 理清思路,检查预习 1、课文围绕哪两个方面来描写海底世界的?(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 引导学生浏览“小灵通”咨询台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问题。 (2) 交流预习题中易错习题,师生共同解答。 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观察、理解、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的统一表现。学生在预习、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而学校开发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质疑提供了极大方便。 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习内容。但切实达到“先学再教”则应首先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和盲目性。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学。因此,学生读完课文,纷纷向网络平台中的“小灵通咨询站”提出了很有见地的问题,如:“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为什么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为什么光线射不到海底?”、“海底的山和峡谷是怎样形成的?”……因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不一样,所提的问题就有难有易,但他们的提问过程都经过了思考,印象深刻。据统计,全班85%的学生都提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这基础上,教师就组织学生查询资料,相互解答问题。这样为理解领悟课文较深刻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得到体现。网络平台已成为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感到海底景色奇特美丽? 2、学生交流: (1)理解句子A: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宁静”。 给“依然”换个词,但要意思不变。 为什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宁静”呢? 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很宁静,这景色的确够奇异的。把这景色的奇异读出来。齐读句子。 还有哪些景色奇异的地方? (2)理解句子B: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媒体显示:发光鱼图片 发光鱼游动时像星星一样闪烁,还像什么呀?(板书:光) 读好句子:指名读,评读,齐读。 (3)理解句子C: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请学生听一听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情景? 教师教师读提示语,学生读动物发出的声音。理解词语:窃窃私语 学生活动:学学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想象海底动物还会发出的其它声音。 3、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写海底黑暗之中有亮光,宁静之中有声音,写出了海底的景色是如此奇特、美丽,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的世界。 重点深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们充分网络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 儿童学习的过程是认识能力日益提高的过程。遵循儿童的学习思路来组织教材,突破重点,应选择好适当的方式,组织新的结构类型。 如学生自读二、三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想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海底景色的奇异,学生通过读书、探讨、查资料,领悟到海底宁静之中有声音、黑暗之中有光亮。特别是海底那奇异的发光鱼像星星一样闪烁,给黑暗的海底世界带来了光明,使海底宛如一座美妙的龙宫。当教师演示动画时,学生的发表欲特强,他们说,这些光点像萤火虫那样一闪一闪;像霓虹灯一样忽暗忽明;像夜明珠一样发出光亮;像一连串会发光的水晶;……在说话训练中,学生也理解了“闪烁”一词。还如,当教师播放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有趣的声音时,学生的想象好似插上了翅膀。他们听到鸟叫声,眼前仿佛出现了可爱的小鸟在树枝上欢蹦乱跳;听到狗叫声,仿佛看到小狗在主人身旁撒娇呢;听到打鼾声,仿佛看到爸爸午睡时打鼾的情景……创设情景,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四、扩展阅读,深入认识 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四、五、六自然段,想想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海底的物产丰富呢?(板书:动物、 植物、矿物) 作者是怎样描写动物的活动方式的?(默读,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活动:做一做动物活动的样子,然后以动物的身份做自我介绍。(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分组讨论) 3、交流: (1)学生表演海参活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爬行的? (2)学生表演身子梭子鱼活动方式。 计算:如果这种鱼每小时游80公里,等于多少米?是海参活动速度的几倍? (3)学生表演乌贼章鱼活动方式。 提示:火箭是怎样利用反推力升空? 《海底世界》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形状,并能画、剪各式各样的鱼。 (2)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绘制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用对称法剪刻各式各样的鱼。并能画各式各样的鱼。 教学难点:绘制鱼的不同形状以及使用剪刀剪出鱼形和花纹。 教具准备:彩纸、剪刀、剪纸作品、展板、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彩纸、剪刀、胶水、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美 1、(多媒体播放《海的声音》)大家听,是什么声音?你们想去看看吗?(播放视频《海底总动员》) 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呢?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2、在海底世界里,你都看到什么? 大海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世界,你们爱大海吗?这么美的大海,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她。现在老师就把这海底世界请到咱们教室,你发现这海底还缺点什么?今天,咱们就用手工剪纸的方法剪出鱼儿来装扮这海底世界,好吗? 二、剪刻创作,表现美 1、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形状。 (1)我们先来认识鱼。(播放课件,出示鱼的图片) 问:你观察到的鱼儿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鱼的花纹、色彩和形状有哪些特点? (2)鱼儿们都想把自己打扮得与从不同,但它们还是有共同点的,请看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课件演示) (3)了解对称形与不对称形的区别。 鱼的形状还有一个特点,大家看(出示图片),比一比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发现? 用两条黑线分别把鱼儿分成两半,你又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在鱼身上画出对称线)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对称形与不对称形的区别。 拿出剪好的纸鱼放在展台上展示,再请两位学生分类,粘贴在黑板上。板书:对称鱼不对称鱼 2、学习基本的绘制方法。 (1)这些小鱼是用哪些材料和工具做的?(教师出示材料和工具)有什么办法用一张纸剪出对称图形呢?(播放课件,出示步骤)大家看,这就是剪对称鱼的方法。 现在老师为大家示范一遍,小朋友们不动手,仔细看,认真看的孩子一定学得最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友情提醒: 1)在不开口的一边起笔。 2)为鱼画上花纹,注意形状的变化,大小搭配合理。 3)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不要伤了自己,伤了同学。 4)讲究卫生,不乱扔纸屑。 (2)接下来,我们剪不对称鱼,在纸上画好鱼形,剪下来就可以了。教师简单示范、讲解。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会了方法,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出示作业要求:用对称剪和不对称剪的方法各剪刻一个鱼形纹样。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努力,把鱼儿送回家。(播放音乐) 三、展示、品评,欣赏美 学生在展板上粘贴自己的作品,贴完后请学生自评,再进行集体点评。 师:你瞧,现在的海底世界多热闹啊!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现在,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老师要请他来当小评委,为自己认为最美的一条鱼画上一个泡泡。(请先看大图,寻找那只最美的鱼。)(分组进行) 问:哪只鱼儿的泡泡最多?这些泡泡是谁画的,说说鱼儿美在哪儿。 四、课后延伸 (出示对称剪的蝴蝶图案,粘贴在衣服上。)你们瞧,这是老师用对称剪的方法剪的蝴蝶,(贴在衣服上)我的衣服更美了。运用对称剪的方法还能剪出很多美丽的图形,(播放课件,出示剪纸作品图片)剪纸作品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小朋友们,精美的作品留下来了,剩下的纸屑也要处理好,只有人人都讲究卫生,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