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0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课前透视】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因为他们各自尾巴都有用处所以没有借到。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其中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相似,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中没有注音,上学期学生接触过这样的文章,另外学生在《比尾巴》一课又初步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字,会写和、姐等6个字。 2、运用猜读等方法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信息资料】 1、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2、学生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猜谜语: 出示谜语:活动地盘在墙壁,专门收拾飞蚊虫,尾断无碍会再生,医学名称是守宫。 2、复习导入: 你还记得《比尾巴》这篇课文吗?指名拍手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尾巴的童话故事。 〖对话平台 一、自学(学生自己想办法扫除字音障碍,利于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1、课文没有注音,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 (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别人)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二、识字(有创意的识字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读得准的词语,并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 蛇是翘舌音。 虎的声母是h,不是f。 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成功体验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文(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对话的不同语气,提高朗读水平) 1、图文对照读课文,思考: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 2、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读好小壁虎和小鱼对话的语气: ⑴ 出示句子: 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把尾巴借给我。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体会出小壁虎说话很有礼貌,语气略带请求。 ⑵ 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学生做动作理解拨水,体会小鱼的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方法迁移: 学生练习分角色读好小壁虎和黄牛、燕子的对话。 四、评价(自评和互评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 学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对话,先自评然后请大家评价。 五、写字(有针对性的指导,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1、重点指导有、在、什、么四个字。 2、学生书写,教师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读说结合,再次感知读文) 回忆: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没借到?先指名概括的说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二、读文(感悟读文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 1、学习6、7自然段,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指导朗读: 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读、齐读) 三、表演(童话表演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 (熟悉角色,加上表情动作练习排练。) 3、分组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标准: 表演的连贯性;角色的表情语气是否恰当。 四、拓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书后练习读读说说。 2、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模仿文中的说法结合查找的资料,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写字(延时评价写字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写变、条两个字,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重新申请。 【教学建议】 一年级学生排演课本剧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求不要太高,必要时可示范引导。另外,教师可在学生搜集动物尾巴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抛硬币游戏,看谁抛得最高。(师生同做),不管我们抛得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读懂了这篇课文,你们就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齐读) 二、朗读感悟、学习课文 1.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样的?(讨论过程,教师和学生要及时补充) a.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学生交流后得出:地球爷爷的手是地心引力。 c.朗读地球爷爷的话。(第十自然段) 2.教师给学生用磁铁做个演示。 (生认真观察) 3.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省略号的意思,并补充地球爷爷的手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地心引力 谁还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到的地心引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练后检查。 2.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朗读、准备比赛。 (1)练习读好小猴子的话。 (欢快──第二自然段;请求──而且有礼貌──第四自然段,奇怪──第八自然段) (2)练习读好小兔子的话。 (有礼貌──第六自然段;奇怪──第九自然段) (3)练习读好猴爸爸的语气。 (慈祥、和蔼──第七自然段) (4)练习读好地球爷爷的话。 (声音缓慢,粗壮有力) 3.评价。评出优胜小组。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交流,这篇课文你又认识了几个生字? (1)学生自主交流自己认识了几个生字。 (2)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3)领读生字,组词。 (4)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构字特点。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内写字。 (“刚”字应左宽右窄,其余字则相反,“北”字的笔顺要正确) 四、实践活动 小试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举出一些说明地球有“手”的例子。 2.讨论并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小结: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有很多科学道理蕴含其中。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 万籁俱寂 瑞雪 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学】 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 “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通过换词比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 师生合作读整段。 (渗透下雪是有顺序的,应该按顺序描写景物。) 第五自然段—— “嗬!好大的雪啊!”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通过看图、换词、比较句子,感悟雪后景色的美丽。在反复地诵读中,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小结:通过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了瑞雪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运用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场雪的好处。 介绍时代背景。 品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小结: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更进一步地体会“瑞雪”的深刻含义。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及段落。 了解作者峻青,读读他的作品,如《秋色赋》等。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句、段大比拼(展示自己积累的好句、段。) 3.听写生字新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学习目标: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作业: 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讲读1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图片 五、教学目的: 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用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读懂第一段。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六、重点、难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板书……) (一)、启发谈话。 中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善良、充满着智慧,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其中就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长城、故宫等)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有什么特点呢? 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 打开地图,我国东部的川流映入眼帘,对于跨越河道,有利民生的桥梁,古人有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汉代的画像砖上刻有为数不少的拱桥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拱桥,是建于一千四百年前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50.82米,拱券净跨37.37米,桥面宽9米,是一座单孔坦拱式桥梁。赵州桥由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他创造的坦拱式、敞肩式建桥法,在当时堪称独步,桥梁质量上乘。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型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 赵州桥建成之后,成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东都洛阳的交通要冲。历经千年风霜以及车压人行、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仍可通行车辆,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公元14世纪,法国在泰克河上建造过一座拱形桥,但已毁坏,赵州桥因此更加引起世人注目,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 我国古代造桥技艺在实践中继承发扬,留下了许多杰作,如广西侗乡的风雨桥,又称廊桥;河北程阳的永济桥等等。如今,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比比皆是,谱写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崭新一页。 (二)、指导预习: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标标(自然段)、圈圈(生字)、划划(用直线划出新词,用波浪线划出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有关词句。) 2、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初知课文内容(建造年代久远,坚固而且美观。)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的意思。 2、指名回答的结果。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记录。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阅读时,要找出这些词句,想想跟其他词句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下面我们来看第一段,大家仔细找找这一段的重点词语是哪一句。板书: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3、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年代久:隋朝李春建造的,已经有1300多年了。解释:“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距今1300多年。 设计上的独特:这座桥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设计上的独特,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将会学到。 4、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课堂练习。 1、抄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2、预习课文并想想习题1、2的回答。 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讲读2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有关赵州桥的图片 五、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六、重点、难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板书……)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回顾这一段的阅读方法,说说这一段的段落意思,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句。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那么它为什么能如此闻名呢?除了它的年代久远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设计,是个创举。第2段就写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下面的问题。(投影出示) 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5句话) ⑵、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⑶、找找这个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2、集体讨论。 ⑴、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所以课文第1-3句具体介绍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第4句: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解释:“横跨”:因为发大水时,河水不但可以从大桥洞流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减轻了流水时对桥身的冲击力,所以说它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⑵、这段话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为什么是这句?(出示这句话) 3、小结第二段。 结合完成《作业本》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填好后读一读,集体订正。 谁能说说这一段话主要讲了赵州桥什么?(坚固)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第2自然段从它的设计上的创举来说明赵州桥的坚固,而这一段则主要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赵州桥的美观,下面请大家看课文第3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完成下列问题。 ⑴、找一找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 ⑵、说一说这一段的重点词句是什么?(精美的图案) 2、回答问题。 3、分析第3自然段。 ⑴、请大家读读第3小节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不但坚固”总结第2自然段的内容,“而且美观”是指这段课文介绍的重点。出示:“不但……而且……”练习说话。 ⑵、课文从哪方面来说明这座桥美观?(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明美观。) ⑶、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的……有的……还有的…… 出示:理解:“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②、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冒号后面的有的……有的……还有的……都属于精美的图案) ③、把这三个图案都写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请一学生读。 这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所以这一句话是把前面列举的三种图案作了概括。这里用先列举后概括的方法把图案的精美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4、小结这段话的第一句,总起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接着通过三种图案分述它的美观,最后,又总结了“所有的龙……像活的一样”这种用“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写出了桥的美观。 四、小结。 第二、三自然段课文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两段之间用过渡句连接起来。 五、要求有表情地朗读、引背第3段。 板书: 赵州桥 坚固(设计独特):长 宽 大桥洞 小桥洞 美观(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 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第三课时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 五、教学目的: 1、联系第一自然段,正确理解第4自然段,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六、重点、难点: 继续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作业、板书……) (一)复习巩固(引读) 1、课文写赵州桥与其他拱桥的不同点有两处: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这样的设计。设计者考虑到平时_________,发大水时__________,这种设计是个创举,是因为它有两个好处,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2、复习第1段。 ⑴、过渡:赵州桥在哪里?谁设计建造的?默读完成填空(然后连起来说一段话。) 时间: 地点: 设计者: ⑵、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二)指导阅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要求读后找出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然后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 3、讨论:联系上面3个自然段,说说什么地方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哪里告诉我们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设计独特,坚固、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建桥年代久远,至今已有1300多年。这是前人留下的,所以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自由练读。 2、引读。出示投影片填空: 写赵州桥的雄伟,课文从桥( )、( )和( )三方面来说明,赵州桥与其他拱桥的不同点有两处,一是( ),二是( )这样的设计。设计者考虑到平时( ),发大水时( ),这种设计是个“创举”,是因为它有两个好处,一是( ),二是( )。 (四)、课堂小结。 赵州桥是一座桥,一个建筑物,象这种写建筑物的文章与别的写事情的文章不同。它首先写了什么?(赵州桥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简单介绍赵州桥,并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接着讲了它为什么世界闻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第二段)此外还写了它的什么?美观,最后第四部分讲了这样一座坚固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以后我们介绍一个建筑物时也可以尝试这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摘录有关句子。(1)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2)写赵州桥美观的。 2、用“不但……而且……”,“既……又……”造句。 3、完成同步练习上的相应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6[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教学设计方案 篇7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及2个部首“小字头、门字框”,理解“小小、弯弯、闪闪的、只”等词语。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初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与欣赏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1、3。 A层: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能体会夜空的美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及背诵全文。 B层:完成教学目标1-4,能正确朗读课文,并且能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C层:完成教学目标1-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不破句,不漏字,不加字地朗读与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1.为什么月儿象小船。 2.“只”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具:生字卡片(6套),填空板(6套)投影片,磁带(《一闪一闪亮晶晶》《小小的船》)手电筒(6个) 教时: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6课(出示课题并齐读)小小的船的部分生字词语和带读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出示:1)只(手持字卡) 见: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体认读音节) 儿:这个字怎么读。 2)里:“里”字的第五笔是什么?(强调先横后竖) 坐:你是怎么记住的? 2.创情景:小朋友们的记性真是不错,上节课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了,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指名C层回答) 漫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小女孩乘着小小的船看见了什么? 2.请小朋友在组内轻轻地把儿歌读一读,要求做到: 1)将两个生字的读音读正确。(读一读)(2号做组长) 2)数一数有几句话,编上号码。 3)议一议:小小的船儿指什么? 3.交流: 1)出示“闪,尖”,请小老师指导读音。(B层) 闪: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尖:三拼音,介母是i 连读词儿:闪闪的两头尖(齐读) 2)指名小组读课文——A层评价,交流:小小的船儿指什么?(C层答)(月儿) 3)儿歌有几句话?(C层答)请两个小朋友分句读(B层) 想:每句话各说了什么?(A层) 第一句话:月儿像小船。 第二句话:“我”在小船里只看见星星和蓝天。 三.阅读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儿歌中的小 小的的船儿是月儿。小女孩乘着月儿看见了星星与蓝天,现在请每组1号组长带领小朋友再读儿歌,然后完成桌上的填空,把答案正确地贴好,看哪组又快又好。 1.各小组填空,自学。 2.交流:(B层读一读填写的内容) ________的月儿_______的船, ________的船儿___________。 我真在______________船里坐, ____看见_________星星_______天。 我们来做“你问我答”的游戏:(师问——生答) 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 小小的船儿怎么样?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 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生问——生答)(A层) 3.请每组讨论一下,对所填的词有哪些不理解的?(先小组——全班) 可能问:1)小小的是什么意思?(B层回答) 2)弯弯的是什么意思?(实物演示:用弯与弯弯的形状进行比较,引出弯弯是指很弯) 3)“两头尖”是什么意思?(投影演示削尖的铅笔,直观认识尖,形状是上小下大,两头尖,请小朋友站起来看看座位的形状,引出很弯) 1)什么叫“闪闪的”?(可提供手电筒,请学生动手操作。(A层做)其他小朋友协助,看看“闪闪的星星是怎样的? 交流:(C层演示——B层总结:闪闪的就是一亮一暗) 2)这里为什么要加个“只”(老师有个疑问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好吗?) 比较: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有了“只”以后,说明了什么?(讨论) (B层交流:除了星星蓝天外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天空太美了,小女孩陶醉在其中了。)(A层回答) 3)小结;是啊,夜空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小女孩在这么美的夜空中陶醉了,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我现在想请小朋友为图配音,把天空的美读出来。 (B、C层尝试读——A层评价——A层范读——B或 以实物演示, C层模仿——全班一起读一读) 1.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让孙老师感受到了夜空的美,不过孙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小朋友,为什么会把弯弯的月儿当成小船呢?(B、C层——A层答) 2.真感谢小朋友,原来是这样,月儿的形状像小船,可以把它当成小船,那么你认为这弯弯的月儿还像什么?(A层范说——BC层模仿) 小结: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说了那么多。我呀要奖励你们,请你们乘着“月儿”听首歌,如果你们也会唱,跟着它一起唱好吗?(跟唱小小的船)(实际为背诵) 3.小女孩在蓝蓝的天空上看见了星星,1)那么(出示投影)你在蓝蓝的天空上看见什么?(C层回答——B层——A层自由说) 4.自由找朋友:天上有那样的景色,那么海里呢?(请小朋友找个小伙伴也做个问问答答的游戏)(出示投影举两句句子)(指明交流2对) 四.学习部首及字形 1.这首儿歌里有两个生字,这两个字都有个新部首(出示部首)(轻轻读一读拼音)叫什么?(B层——C层——全班) 小——写“小字头”要注意什么?(A层)(去钩) 2.领小朋友很快地学习闪、尖,说说你们是怎么记的?(C层交流) 3.指导书写:尖先自己在书上描一描,告诉大家写时你发现了什么——写在小黑板上。(B层、A层)(请周围老师指导) 4.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6课小小的船。又认识了两个部首,掌握了两个生字,还理解了这首儿歌的意思,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天际之旅,看见了美丽的夜空。希望小朋友学好了本领长大后,也能到宇宙中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学设计方案 篇8《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方案 ,欢迎阅读。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 2.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高大挺秀)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坚强白杨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 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齐读 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 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 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 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 指读,齐读 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 男生齐读。 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 女生齐读。 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 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 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 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 “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 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 “举头”是什么意思呀 ?“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 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 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 9、配乐齐背古诗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 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 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