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说课稿
范文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语文A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本篇课文有详有略、详略分明,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文讲述的故事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很受学生的喜欢。

教学目标:

★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

★精读详写部分,领悟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分明的写法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

★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按照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叙述的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五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语言和环境描写来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并学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前我准备组织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影片,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一、质疑课题,定标导向

目标是学习的导向,是思维的起点,是教学的指南,它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直奔教材重点,自主寻找答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但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我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作为实施“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策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开始,我是这样安排的:

1、质疑课题。(出示课题)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关于海难的文章。(齐读课题)能从课题提出几个问题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定标导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稍加整理,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出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能否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关键在学生是否独立自主学习。

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必须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是教师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反复多读几遍,努力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边读边思考,在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读完想一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1)把自己学到的生字新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2)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4、整体感知:说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5、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导学释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自学存疑,是思维活动深化的体现,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讨论交流的合作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导学”阶段就是在学生自学完毕后,教师按照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归类,抓住关键问题,调整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再学习,再认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1、梳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课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诺曼底”被撞后,船上的场面怎样?

(2)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

(3)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强调开枪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

(4)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逃出来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在交流中,适时组织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检测目标,拓展延伸

1、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钦佩。

2、假如你是被救中的一员,你在哈尔威船长的悼念会上,你会怎么说?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可以写哈尔威船长让自己敬佩之处,也可以谈一谈自己经历的精心动魄的一件事,说说当时的感受。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本课所使用的教材是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册(零起点)第24课和25课的内容。

从教材的结构上看,本节课的内容一是公式,二是函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前面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又是前面内容的完善和深层次发展,环环紧扣。

从地位上看,公式和函数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完初识Excel、创建数据表、编辑数据的基础上来学习公式和函数,学习好公式和函数对今后的数据的排序、筛选图表呈现关系起到铺垫的作用提供的数据计算的前期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整个EXCEL的数据处理而言,它又是一个基础。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运算都可以通过Excel的公式和函数来解决,实用性很强。本次说课学生已经学习了24课Excel公式的基础上来学习Excel函数。

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我校的学生有零起点的和非零起点的学生差异性较大,因此在教学策略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Excel中数据区域的表示,(2)理解EXCEL中函数

能力目标:(1)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2)正确合理的安排上网时间。

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Excel中函数的使用;单元格区域、运用公式和函数计算。

四、 教法、学法

1、 教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创新教育所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法上以任务作为驱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即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的复习引出任务,以三个任务贯穿整节课,任务难处由易到难,学生操作由模仿到探究再到自主完成。并以问题贯穿始终,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讲解:教师通过对任务一的讲解和演示教会学生插入函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软件的提示来学习未知函数的功能。

归纳总结:由于知识点由设问一个个引出,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高度概括,讲完函数时都要归纳一下前面的知识点,理清学生思路,形成知识脉络。

2、 学法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EXCEL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对于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已有初步的了解,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自己去探索,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对比、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对比教师操作,从模仿教师操作到掌握函数插入方法,阅读分析软件的提示来学习新的函数的功能。

2.探究、讨论、合作学习法——在对《任务二》的平均分计算中,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任务一、二、三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借助于以下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含广播教学软件的多媒体机房一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五、教学过程

通过投影展示我们网民的数量和年龄,激发学生兴趣。给出结论青少年占了网民数量的绝大部分。下发任务一,通过复习自动填充柄和单元格地址的知识引出任务。教师讲解演示插入函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软件的提示来熟悉函数的功能。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操作来完成任务一,体验函数的快捷和强大的功能。

在学生体验的函数快捷和方便之后,趁热打铁下发任务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平均值函数的使用,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完成。在任务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广播集中讲解。

接下来根据实际的要求,数据表有所改变,下发综合任务,综合任务要求所有同学需要利用公式完成最大值、最小值和总上网时间的计算,思考评上网时间除了利用平均值函数计算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本任务及照顾到了所有学生最基础的操作,也照顾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拓展训练。

六、说课总结

1.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活跃了身心。

2.依据教材,又对教材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提炼,内容精简,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全过程以“任务”驱动,以问题贯穿始终,以讨论、探究、练习等多种形式,触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在任务的设置上由易到难,从任务的知识点设置上即有广度也有深度。任务贴近生活,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说课稿 篇3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列举法求概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随机事件出发,引导学生采用直接列举法,列表列举法,树状图列举法求概率。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随机事件,概率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续继续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用直接列举、列表法和树状列举三种求概率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三种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生掌握用直接列举、列表法和树状列举三种求概率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列举法求概率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新知识接受的也较快。从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概率,但是要具体到求概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会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游戏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是否愿意玩一个游戏,并拿出两枚一元硬币,提出游戏规则:两枚硬币向空中抛掷,如果落地后一正一反,则老师赢;如果落地后两面一样,则学生赢。此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求出这两个事件的概率,通过比较概率的大小决定游戏是否公平,我会继续追问:你能求出概率吗?我也会顺势导入课题——用列举法求概率。

这样的导入采用游戏的方法,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探究新知

活动一:运用直接列举法求概率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后,我会引导学生探究两枚硬币抛出落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不难发现可能会出现4种情况: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对于学生的发现,我会进行表扬。并会提醒学生:这4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都是1/4。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求出以下事件的概率:(1)两枚两面一样;(2)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一枚硬币反面朝上。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预设学生发现两面一样的情况有两种;一枚正面朝上,一枚反面朝上的情况也有两种。所以概率都是1/2,从而发现老师赢和学生赢的概率是相同的,比赛公平。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求概率的过程,并给出定义:上述这种列举法我们称为直接列举法,即把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列出。

此时,我会提出问题:“同时抛出两枚硬币”和“先后两次抛出同一枚硬币”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引导学生发现结果都是4种情况,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的随机事件同时发生”与“一个随机事件先后两次发生”的结果是一样的。

活动二:用类表发法求概率

接着,我会大屏幕出示例题2,同时投掷两个骰子,求出3个事件的概率。因为骰子点数有6个,学生会发现用直接列举法会比较麻烦,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进行。我会在大屏幕出示表格,并举例表格的具体填写方法,指导学生完善表格。完成表格后,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36种情况。进一步讲解这36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都是1/36。

接下来,我继续让学生和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求出三个事件的概率。预设学生能够发现:

(1)点数相同有6种情况,P(A)=,(2)点数和是9的有4种情况,P(B)=。而对于最后事件的概率,可能得到错误答案:至少有一枚骰子的点数为2的有10种,P(C)=。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会再次带领学生观察大屏幕表格,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结果:P(C)=,并给出新的定义:通过列表的方式求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与“把一枚骰子投两次”,得到的结果有变化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两次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36种情况。我也会进行再次讲解:在随机事件中“同时”与“先后”的关系:“两个相同的随机事件同时发生”与“一个随机事件先后两次发生”的结果相同。

至此,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在新授过程中,通过两个活动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巩固练习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的练习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及时的订正,并提醒学生做题要更加细致。

4、课堂小结

在本环节,我会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为自己表现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也会总结完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2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大屏幕上的选做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结束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茉莉花》是人教课标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花的旋律》中的一课,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材选用的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歌曲为4/4拍,曲调优美、抒情。歌词朴实,结构为单乐段的分节歌,共四句,但第三句和第四句联系紧密,一气呵成,表达了赏花人对花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了解什么是民歌。

2、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茉莉花》,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学生了解民歌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茉莉花》,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编排简单的舞蹈。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听唱法、讨论法、欣赏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模仿等方法,通过听花、看花、唱花、循序渐进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用画旋律线的方法感受歌曲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并从中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五、说课前准备

我准备了电子琴、歌词单、音乐课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采用师生问好歌

2、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观看视频图片茉莉花,听歌曲《茉莉花》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学唱《茉莉花》这首歌,并从中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而引入本课教学。

3、学唱歌曲

首先是教师范唱,学生读歌词。本环节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歌曲的学习。我采取听唱法,学生跟教师学唱歌谱、歌词,让学生边画节拍,再边听边唱,感受歌曲的旋律与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样通过听唱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与能力,培养师生的合作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在学生学会了歌曲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歌曲为我们展现了娇小玲珑、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当你面对这样美丽的花朵的时候,你们能用优美的舞姿来表演吗?并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在这一环节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来体会这首歌的演唱风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舞蹈展示等形式,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表达能力。

5、音乐与相关文化

本环节体现了音乐与文化的结合。让学生欣赏陕西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美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肯。G演奏的《茉莉花》,从而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方言的差异,从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6、全班合作。

学生使用乐器沙锤、响铃、双响筒等边做律动边演唱。

7、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纳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新编入小学教材的内容,安排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这部分教材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主要内容是通过纳税的意义、常见税种和应纳税额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这也是把纳税知识编入小学教材的重要原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的意义和应纳税额的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税种。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①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较好,较牢,计算应纳税额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应纳税额的计算学生较容易接受。②学生对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

2、心理、能力基础。本班学生总体上心理素质偏弱,实践能力较低,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

三、说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有关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使学生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正确地计算应纳税额。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实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说思路

1、课前准备

2、课时探索:情境引入→新授→巩固练习→反思体验→布置作业。

3、课后实践

五、说教学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将有关数据记录下来。这不仅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更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二)情境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屏幕显示)一天,校门口开店铺的黄大妈到办税厅纳税,路上遇见小刘。

小刘:黄大妈、你去哪儿?

黄大妈:上办税厅纳税。

小刘:哪有主动纳税的,傻瓜!

黄大妈: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它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教学重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应用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

学具:光具座、光屏、蜡烛、白纸、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

二、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计划创设两种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情景二、请戴眼镜的同学取下眼镜,告诉大家他的感受。根据情景请同学们提出一个与眼睛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眼睛怎样看件物体?眼睛是怎样近视的?怎样矫正?”等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它问题给以鼓励。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新课教学

根据教材安排,本节课分五大部分进行:眼球的构造;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重点把这两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现在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缓,所以也应该把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一)眼球的构造

由于学生生物课上已经了解了本部分知识,眼球的构造也比较简单,在此不多加叙述。

(二)眼睛看物原理

眼睛看物原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还是学习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的基础。所以我计划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会聚能力越强;在透镜位置不变时,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像的位置也发生改变。

进而提出问题:当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球和视网膜能不能前后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眼睛的调节作用,我在课堂上设计用动画模拟眼睛看远近物体的原理来进行教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请同学们先看自己的手纹,然后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下面我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三)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

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应用到的物理知识也比较多,所以采用对比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使学生经历、领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回答“什么是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近视眼患者的眼球有向外凸、眼底向内凹的趋势。从而提出问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经过近视眼成一个什么样的像?学生猜想,进行下面的环节。

(2)设计进行试验。

探究实验,强调学生的地位和主动性,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由于“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这个实验不是课本中现成的,需要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迁移来进行。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近视眼眼球的特点设计实验来验证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学生根据近视眼的特点选择10厘米的凸透镜做为正常眼,5厘米的凸透镜做为近视眼。先使蜡烛通过10厘米的凸透镜呈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光屏上,保持光屏、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10厘米的凸透镜换成5厘米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而后移动白纸找这一次烛焰清晰的像,比较白纸和光屏的位置,得出结论。在5厘米凸透镜前加一个学生戴的凹透镜或者凸透镜,观察哪种透镜能使像呈在视网膜上。

(3)分析与论证

让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规律,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4)交流与评估

科学探究的评估可能并不影响对探究结论的得出,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能及时发现、改正错误和疏漏。所以我设计了交流与评估环节。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规律。多媒体演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戴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由于是让学生体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所以教师尽量不要与学生争抢地位,精讲注意事项后,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去实验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吸收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总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行。

(四)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学生已经探究出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尝试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然后读课文证明自己的推测正确,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它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程序相似,在此不多阐述。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放到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对比理解,加深记忆。

(五)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增多,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所以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提高眼保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现场调查班里近视学生的人数,再出示我的调查表,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学生讨论总结保护眼睛的措施。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小结并板书

学生小组讨论今天的收获,通过合作学习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目的。也可以很好的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沉闷的,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时教师板书今天的收获。板书如下:

眼睛和眼镜

1、眼球的结构。

2、眼睛看物的原理。

3、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4、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5、探究无止境

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恐高症和患近视眼的人老了,他很可能既是近视眼,又是老花眼。戴上边是凹透镜下边是凸透镜的镜片。介绍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望,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1、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如下作业:

(1)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三道题。并根据科学世界的知识测一测爷爷奶奶老花镜的焦距,计算度数。

(2)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样的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总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投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去,尝试发现问题的方法,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体味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设计的主题;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敢于创新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0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活动设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在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回顾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92和148和9

第一组: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先写出9的倍数,再从中圈出6的倍数,其中从小到大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组:因为14是2的倍数,所以14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组:因为8和9只有公因数1,所以两个数的积72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例3。

这节课,我们一起利用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叔叔在装修房子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出示例3)

阅读与理解:王叔叔装修墙面用的墙砖是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要用许多块这样的长方形墙砖铺成一个正方形,而且墙砖必须用整块的,王叔叔想让我们帮着找一找,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其中最小是多少分米呢?可以怎么拼呢,一起试一试。

分析与解答:横着铺两块,我们先铺一行,铺成的图形显然不是正方形,再铺一行,也不是正方形,那么铺三行呢?铺成的图形是正方形吗?我们一起算一算,横着铺两块,它的长就是2个3,6分米,铺了这样的三行,竖着看就有3个2,它的长度也是6分米,不错,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

那么横着铺3块可以吗?再一起试一试,横着铺3块,它的长是9分米,铺两行宽是4分米,铺三行是6分米,铺四行是8分米,如果铺五行就是10分米,因为墙砖必须是整块的,所以不能铺成9分米的长度,也就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

我们还可以这么拼,横着铺4块,铺一行、铺两行,显然都不是正方形,大家想一想,铺几行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呢?有同学说可以铺6行,大家一起算一算,铺6行是不是正方形?横着铺4块,长就是4个3,12分米,铺这样的6行,就有6个2,也是12分米,真好,我们又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

通过铺一铺,算一算,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我们也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相信同学们还能铺成其他很多不同的正方形,那么为什么横着铺2块和4块,都能铺成正方形,而横着铺3块却不能铺成正方形呢?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找一找,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墙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横着铺两块的时候,长是6分米,有2个3,我们也可以说6是3的倍数,像这样铺3行,就是6分米,有3个2,6也是2的倍数,铺出的正方形边长6分米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同样,12分米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它们能铺成正方形。那么,是不是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就能铺成正方形,如果不是它们的公倍数就不能铺成正方形了呢?

我们一起看看,横着铺3块墙砖时的情况。横着铺3块,长9分米,是3的倍数,但不是2的倍数,所以另一条边不可能铺出9分米。因为9不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不能铺成正方形。

看来只要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也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墙砖长与宽的公倍数的时候,就一定能铺成正方形。

2和3的公倍数有6、12、18……所以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还有很多不同边长的正方形,其中最小公倍数6分米,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最小边长。

回顾与反思:回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用整块的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

3、实际应用(练习十七5—12题、生活中的数学)

【P71—6】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李阿姨要给花浇水,月季每4天浇一次,君子兰每6天浇一次。李阿姨5月1日给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了水,她想让大家帮忙算一算,下一次再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应是5月几日?同学们一定想到了,4和6的公倍数是同时浇花的间隔天数,因为是求“下一次同时浇花”,所以要取最小的间隔天数,也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下一次同时给两种花浇水应是5月13日。

【P71—7】请大家先读题,找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好,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学生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9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说明这些学生的总人数是6和9的公倍数。又已知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18、36,所以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可能是18人,可能是36人。

【P72—10】接着请大家把教材翻到72页看第10题,自己先尝试独立完成,看看大家能不能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相信大家一定做出来了。每隔几分钟发车即每过几分钟发车,3路车每过6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每过8分钟发一次车,在它们同时发车后,第二次同时发车过的分钟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因为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所以两路公共汽车过24分钟第二次同时发车。

【P72—11】请大家认真读题,解答出第1个数学问题后,再尝试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我们一起来看,爸爸跑一圈用3分钟,妈妈跑一圈用4分钟,女孩跑一圈用6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这里的“至少”就是取最小的间隔时间,也就是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爸爸妈妈至少12分钟后在起点再次相遇。此时,爸爸跑了12÷3=4圈,妈妈跑了12÷4=3圈。根据题意,我们还可以提出爸爸和女孩,妈妈和女孩以及三人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再在起点相遇,此时分别跑了多少圈。请你检查一下,自己做对了吗?

【P72—12】第12题是一道带*号的选做题,让我们一起挑战一下吧!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你先试着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几组。

我们知道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所以任意一个36的因数,除36以外,与36组合,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是36。我们先写出36的所有因数,即1、2、3、4、6、9、12、18、36。去掉36,其他因数与36组合,可以得到8组。此外,两个数不成倍数关系的还有4组,分别是4和9,4和18,9和12,12和18。

【生活中的数学】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数学”,用洗衣液手洗衣物时,一盆5升3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可以加入《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瓶盖20毫升的洗衣液调匀。相机可以用《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秒的快门速度曝光,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粗细只有头发丝的《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的太阳能电池。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寻找生活中与分数有关的例子,还可以寻找生活中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

4、课后作业:71页第5题、第8题,72页第9题。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4: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