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 5、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 折 di:真实、实在 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散 卷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概述 《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 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 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 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 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 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⑵理解重点句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③“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能力训练点: ⑴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学。 4、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⑵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2、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3、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活动设计: ⑴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⑵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⑶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⑷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感受:贫穷、勤劳、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