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班美术教案我给石头化化妆 |
范文 | 大班美术教案我给石头化化妆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美术教案我给石头化化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美术教案我给石头化化妆1设计背景 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在他提出的《课程论》中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设计此次活动正是源于“活教育”的课程特点,从幼儿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入手。在幼儿园里、居住的小区里,随处可见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工人休息的石桌石凳。还有幼儿所见到的玉石制品以及石制工艺品等。以幼儿感兴趣的石头为中心,感知石头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石头的作用。认识石头种类的多样性,知道他们各有特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知道石头的种类及功能。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 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什么? 3、他们的样子是一样的吗?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 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可以和同伴一起商量,一起合作。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教学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 (三)幼儿的创新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大班美术教案我给石头化化妆2设计思路 1.《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以用贝壳、螺壳、树叶等辅助材料给石头化化妆为主线,将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当中,体现了课程的生活化、发展性。 2.在艺术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与不教”两个极端。一是害怕传授技能就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举步不前,也就流失了很多教育契机,使孩子得不到发展;一是传统的你教我学,依葫芦画瓢,把“技巧”当做衡量孩子的标准,孩子没有发挥想象的空间。本活动考虑到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借助石头特有的外形,利用材料进行装饰,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积累表达技能,发展创造力。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石头的外形发挥想象。 2.尝试运用辅助材料装饰石头,发展个性化表达能力与创造力。 3.体验在石头上作画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石头。 2.水粉颜料,皱纹纸、泡沫胶、吸管、棉签、树枝、树叶、毛线、布料、橡皮泥、贝壳、螺壳等辅助材料。 3.人手一张垫板,一个纸盒。 4.有关石头彩塑、塑造的图书、图片资料以及教师制作的欣赏范例。 5.课件:鹅尾神石园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启发孩子回忆参观鹅尾神石园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鹅尾神石园吗?(利用演示文稿激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昨天,老师也去了神石园,看到了很多神奇的石头,还用照相机拍了下来,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石头到底有什么神奇。 师:(逐一出示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乌龟、大象、拇指、犀牛、河马…… 师:你看到的景象都是什么组成的? 幼:石头。 师:这是什么?(把幻灯定格在五指山景象) 幼:手。 师:对,今天也请小朋友用灵巧的手为我们大班建个神石园。 (反思: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表现的是生活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孩子熟悉的鹅尾神石园.更容易引发孩子积极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讨论,启发想象 1.交流、想象 师:(随意出示一块石头)这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到的石头,你们看它像什么? 幼:脸蛋儿、乌龟、蝴蝶、头、大象、金鱼、蜗牛、青蛙、鱼…… 师:小朋友的想象真丰富,你能告诉大家,你想用哪些材料把它装扮成人的脸蛋儿、乌龟、蝴蝶、金鱼呢? 幼:用橡皮泥做成眼睛,用毛线做尾巴,粘在石头上就成了金鱼。 幼:用牙签做须就可做成蝴蝶。 幼:用小海螺做眼睛就成了乌龟。 (反思:通过想象和交流,孩子们发现,原来利用石头的形状和一些材料,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他们畅所欲言,跃跃欲试。) 2.教师适时给予孩子技能技巧上的支持 师:(出示两块石头)小朋友能用两块石头变成什么呢? 幼:变成人,一块当脸蛋,一块当身体。 幼:长颈鹿、老虎、船、小山、小树、草地…… 师:你用什么材料把两块石头粘起来? 幼:透明胶、双面胶、白乳胶、橡皮泥…… 师:这些方法待会儿请小朋友都去试一试,看行不行。 师:我今天还带来一种材料(泡沫胶),也可以把两块石头粘在一起。(演示方法) (反思:在一种面向全体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技能技巧的培养应该不是最主要目的,它们应作为帮助幼儿保持活动兴趣、进行创造的手段。) 师:小朋友想一想,你在给石头化妆时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 幼:怎样才能把蝴蝶的须粘在石头上。 师:哪个小朋友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幼:先用橡皮泥粘在石头上,把牙签插在橡皮泥上就行了。 (反思:创作过程中凸显出的技能技巧问题不容忽视,当孩子思索怎样把两块石头粘在一起时,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能使孩子的想象更加合理。) 三、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师:请小朋友看看区角架上有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你准备用哪些材料。 (反思:作为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倡导的是自由表达、个性展示。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要求: (1)先想好要用哪些材料,再拿一个盒子去取材料,在垫板上操作。 (反思:材料的投放给了孩子直接进入创作角色的机会,孩子在选择时就非常明确自己要做什么,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 (2)先观察石头的形状像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然后再进行装扮。 (反思:引导幼儿根据石头特有的外形,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装饰石头,表现真实物体的主要特征,提高作品的美感。) (3)安静操作,注意卫生,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 师:我在区角架上放了一些老师创作的作品,每个小组的桌上还有一本画册,待会儿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看(为想象、创作有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 (反思:投放有关石头的图片、画册,使幼儿获得技能技巧与表现形式的间接经验;投放制作的石头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如何根据石头本身的形状变出有趣的造型,并在欣赏中明确:要想将石头变得更形象,就要将动物和其他东西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孩子自由选择材料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出不同的作品;给予孩子技能技巧上的支持,引导幼儿个性化地表达。 师关注一:俞超小朋友要将两块石头粘在一起时,先在石头上刷颜料,再尝试用橡皮泥、白乳胶、万能胶、透明胶等来粘,都不成功;最后改成先用泡沫胶将两块石头粘上,再给石头刷颜料,终于成功了。 师关注二:心如小朋友在区角架旁来回走了几次,都是空手而归。我在她的垫板上看到,她用石头做成了金鱼的身子,用小海螺做成了金鱼的眼睛,显然她是在寻找用什么材料做金鱼的尾巴。我便牵着她的小手来到区角架旁取出树叶、皱纹纸、卡纸等,请她试试。她迟疑了一会儿,高兴地拣起一片树叶,用小剪刀认真地剪起来…… 师关注三:张涛小朋友手拿一块石头,反复翻看着,眼神一片茫然。“张涛,你想出来要做什么了吗?”张涛摇摇头,“你可以看看这些石头作品画册,也可以到区域里去看老师做过的一些作品,好吗?”“好的。”张涛高兴地拿起作品画册,开始了他的创作。 (反思:教师根据孩子的创作情况,关注个别差异,当幼儿遇到麻烦,受到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的干扰时,应该适时提供可靠的支架,让幼儿获得恰当的帮助。这样有助于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提升美术创造力。) 五、交流、分享 1.制作好的作品陈列在展台上,引导孩子与客人老师共同欣赏 师:请小朋友把做完的作品放到我们班的“神石园”里,没有做完的作品插上一面黄旗也放到里面,我们一起看看小朋友把石头装扮成什么了。 幼:这是蝴蝶;这是螃蟹;这是帆船、鲨鱼、昌鱼、金鱼……(孩子有的兴奋地分享着,有的难免有些失落……)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棒,盈盈用石头做蜗牛身体,将海螺固定在石头上做蜗牛的壳;吴宇用树叶剪成兔子的耳朵,用小螺和卡纸分别做出了眼睛和嘴巴;雨婷用吸管做螃蟹的脚;怡颖虽然还没完全做完,想法也很好,用两块石头粘成了小人儿…… 2.未制作好的作品待区域活动时继续完成 (反思:评价幼儿美术活动时,不应过分强调最终完成的作品,而是把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看到孩子情感和表现上的差异,以积极评价为主,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让每个孩子都把作品放在展台上,让人人都有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种个性化的注重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孩子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 活动反思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表现的是生活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孩子熟悉的鹅尾神石园.更容易引发小孩子积极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通过想象和交流,小孩子们发现,原来利用石头的形状和一些材料,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他们畅所欲言,跃跃欲试。 在一种面向全体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技能技巧的培养应该不是最主要目的,它们应作为帮助幼儿保持活动兴趣、进行创造的手段。创作过程中凸显出的技能技巧问题不容忽视,当小孩子思索怎样把两块石头粘在一起时,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能使小孩子的想象更加合理。作为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倡导的是自由表达、个性展示。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材料的投放给了小孩子直接进入创作角色的机会,小孩子在选择时就非常明确自己要做什么,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引导幼儿根据石头特有的外形,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装饰石头,表现真实物体的主要特征,提高作品的美感。 大班美术教案我给石头化化妆3设计背景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石头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常见,十分熟悉的,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重点难点 从技能方面,发挥想象力,能够通过石头的组合来表现事物,在这基础上,在利用各种辅助材料来完善整个石头画;二是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图片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xx吗? 3、xx和xx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 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教学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可以说孩子们还是较好的达到了我预定的活动目标。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操作完材料后,再来听老师的讲解,这时候,太多数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石头给吸引了,而非在老师的语言上了。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以前我的观念是上好一节课就是在你组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按照你的思路走,能够较好的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可是不然,一次好的活动,除了活动中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能够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外,老师课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准备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刚开始的引入过于繁琐,导致了在后面介绍制作方法,特别是用双面胶将石头粘在鞋盒这个重点没能与孩子交代清楚,导致后面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外,还能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把你的语言,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听明白,这是当前我的困惑,我想也是我们几个新老师的困惑。今后,我想自己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与幼儿交谈,交流的“路”,让孩子能够“听”得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打破孩子与我之间的那堵墙。 4、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我的范例在这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能很好的体现,由于范例过小,就造成了幼儿观察的不便。本来范例在这个活动中是起到一种示范并协助老师讲解方法的作用,可是过想细想,我本未能很好的来体现范例的这一特征,范例在活动中就象走场一样,并无其他用处了。 (三)幼儿的创新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如用石头组合了一个小人,最后用稻草给小人弄了一头美丽的“头发”;用吸管为不倒翁的气球制作了一条绳子,并且懂得用吸管的折叠来体现绳子的动态。另外,也有许多孩子对石头外型观察的十分仔细,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创作,很多孩子的作品都让我们刮目相看。 总之,作为一名刚刚转岗的年轻教师来说,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还要跟老教师好好学习,多看相关方面的资讯,多了解有关幼教界的信息,以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业务水平。除了这些之外,我们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这样才能做到从孩子出发,了解孩子,贴近孩子。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